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浅埋段动态施工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地下工程施工力学理念,结合我国首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工程陆域浅埋段施工过程,根据目前采取的CRD施工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随着各部的开挖,隧道变形动态发展历程;对浅埋隧道地表沉降采用经验预测和数值模拟进行了分析,数值计算结果反映了地表沉降随隧道各部开挖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初期支护时变受力体系分析,可以为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对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和塑性区发展历程的分析,为洞室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大跨浅埋隧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动态施工过程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施工过程中围岩--支护系统相互作用的动态力学响应,为隧道动态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亮  李朝 《低温建筑技术》2011,33(2):106-108
管片上浮是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北京地铁亦庄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管片上浮问题,提出了施工、设计过程中控制管片上浮的对策和措施,为盾构隧道的施工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软弱围岩隧道的机械化施工状况,对隧道施工过程当中的重要施工环节进行了重要的分析,有效结合了软弱围岩地层隧道的工程施工案例,针对软弱围岩城隧道施工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为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损伤既有的隧道。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交叉影响,所以现代铁路隧道施工中采用下穿施工方式。虽然能降低两者的影响,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公路路基和路面沉降,影响施工安全。因此为了保证施工铁路和公路运输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铁路隧道施工对公路隧道的影响,从而确保铁路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大多与施工或管理方的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等有关。文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论述了隧道施工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机理,介绍了隧道施工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阐述了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风险决策以及风险应对方法。本文可为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大轩 《建筑知识》2013,(11):324-324,327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公路、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修建隧道也逐年增多。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施工事故发生率很高。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源的长期存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状况和生产效益,所以要对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重大风险源实施有效的监控。  相似文献   

7.
受石家庄市地铁3号线施工影响,既有电力隧道埋深需进行相应调整。为确保迁改后电力隧道结构安全,设计过程中对新建结构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电力隧道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分析,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对电力隧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力隧道迁改和后期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原有电力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均可满足要求,能够保证后期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奥法施工理念,结合某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工程浅埋段施工过程,根据采取的双侧壁施工方法,建立了数值模型,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弹塑性模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随着各部的开挖,隧道周边各点竖向位移的变化;通过对开挖后地表沉降、支护受力和塑性区的模拟计算以及隧道拱顶沉降监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分析,进而对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及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软岩浅埋隧道中,超前小导管的设置可起到加固围岩和抑制隧道变形的作用,有效控制双线隧道开挖引起的反复扰动是小净距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围岩脱落,甚至塌方危险,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本文针对施工过程中围岩失稳破坏进行分析,评估其失稳可能性,并提出可行的预防治理措施。文章前面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失稳风险的评估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分析法。分析了隧道岩层开挖可能的风险源,结合实际工程,研究了隧道开挖围岩安全性评估以及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塌方问题,对隧道的安全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点针对隧道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全面分析和研究.针对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支护方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索,并且对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方式和要点进行全面阐述,有效提高隧道工程开挖支护施工的整体质量,对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