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适应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植入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将支架 -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 结果 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出现的针对胸主动脉瘤的微创疗法,这一以微创为特点的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胸主动脉瘤的诊疗模式发生巨大变化。1991年,Parodi等最先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1994年,Dake等。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1997年,景在平等。在我国率先进行了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1998年进行了胸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其后此项技术发展迅速。现结合近期文献对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学术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态瘤——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将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结果: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0年阿根廷医生Parodi的首次成功的经股动脉植入腔内移植物治愈一例腹主动脉瘤 ,在此后 10余年中 ,腔内技术的发展使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腹主动脉瘤的治疗 ,在发达国家的多数血管外科中心利用腔内移植物进行的腔内隔绝术已经替代了一半以上的开腹手术 ,在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治疗中 ,腔内技术的使用也日益普及。1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1.1 移植物的分类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按照使用移植物的结构可分为以下三型 :直管型、分叉型、腹主 单支髂动脉型 (见图 1) ,其中直管型由于适应证较为狭窄和继发内漏…  相似文献   

6.
复杂瘤颈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现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开放手术的选择指征标准主要是病人的全身状况,而腔内隔绝术的选择指征则主要是腹主动脉瘤本身的解剖学形态特点。按照经典的针对腔内隔绝术的腹主动脉瘤分型标准.最先的腔内隔绝术指征仅限于DeBakeyⅠ型.后才拓展至Ⅱa和Ⅱb型,即腹主动脉瘤的近、远端瘤颈都应有足够长度才能保证腔内移植物的牢固锚定。随着腔内隔绝器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腔内隔绝术指征已有明显拓展。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 (endoleak)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发症[1] 。腔内治疗的方法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放置带膜的血管支架 ,用移植物将循环血流和动脉瘤囊相隔开 ,使动脉瘤不再承受到循环血流的冲击 ,不再承受动脉压的压力 ,腹主动脉瘤不再增大和破裂。如果经过腔内隔绝术后 ,移植物外层的动脉瘤囊内仍有循环血流进入或进出 ,说明动脉瘤未与循环系统完全隔开 ,动脉瘤继续扩大甚至发生破裂 ,导致腹主动脉瘤隔绝手术的失败[2 ,3] 。所有类型移植物的内漏率是 2 4% (12 4/ 5 2 3) ,即发性内漏率约为 17% (89/ 5 2…  相似文献   

8.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5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方法以及评价其效果。方法 2000年10月-2002年8月共开展腔内隔绝术5例,其中包括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1例。结果 5例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均获得成功,4例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立刻消失,1例腹主动脉瘤瘤体成功隔绝31例术后并发脑梗塞,经非手术治疗好转。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大动脉瘤具有创伤少、安全、效果确切等优点。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开展腔内隔绝术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提高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总结1960年1月~2001年3月461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及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结果:随着腹膜后途径和小切口等技术的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危险性明显降低,手术死亡率4.8%,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0.
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g ZP  Yuan LX  Feng X  Bao JM  Zhao ZQ  Feng R  Mei ZJ  Liao MF  Pei Y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596-1599
目的探讨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例64岁男性并存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肾周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薄层CT精确测量数据,设计相应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在全身麻醉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应用此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隔绝腹主动脉瘤,且双侧肾动脉内各置人了一覆膜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即时DSA造影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髂内动脉通畅,瘤腔无内漏,术后肌酐较术前略有下降。术后10d复查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形态良好,无扭曲、移位、脱节,无内漏,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侧髂内动脉通畅、显影良好。结论应用个体化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隔绝术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1991年Parodi首次报道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1994年Dake首次报道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国内腔内隔绝术首次应用于腹主动脉瘤(1996)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998)治疗,也已经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短短十年里,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开展单位越来越多、病例数越来越多、病例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相关认识系统化深入.  相似文献   

12.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总结 196 0年 1月到 2 0 0 0年 3月 482例腹主动脉切除人造血管移植及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结果 随着腹膜后途径和小切口等的应用 ,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 ,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总手术死亡率 5 .2 % ,5年存活率达 74.4%。结论 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 ,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9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5年,腹部疼痛2个月于2005年5月入院.5年前因腹主动脉瘤在外院行分叉型带内支架人工血管腔内隔绝治疗.体查:体温37.3℃,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90mmHg(1mmHg=0.133kPa).心肺正常.腹部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腹部CTA三维重建成像示既往植入支架的左髂血管支远端有血肿形成(图1).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支架下端左髂动脉瘤破裂.行急症剖腹手术.  相似文献   

14.
腹主动脉瘤常规外科手术方法是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替换术,由于该手术创伤大\腹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可能产生心、肺、肾以及脊髓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近年来其围手术期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仍高达2%-10%[1,2]。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外科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本研究拟比较常规腹主动脉瘤手术和腔内隔绝术对血液动力学、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nfect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IAAA)发病率约占所有腹主动脉瘤的0.7%~3.0%[1],临床误诊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治疗困难,主要致死原因为感染所致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包括动脉瘤-消化道瘘)及全身性感染并发症。目前IAAA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清创并原位血管重建手术、腋股动脉旁路术并清创术、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等。但由于IAAA的病因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外科与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的体会。方法手术与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40例,手术治疗30例,Bentall术9例,Bentall 部分弓置换3例,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6例,主动脉瘤切除补片修补4例,升主动脉 部分弓置换、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 升主动脉折叠缝合术各2例,主动脉瓣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折叠缝合术、主动脉瘤切除直接缝合、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左全肺切除术各1例。腔内隔绝术治疗假性胸降主动脉瘤1例、假性腹主动脉瘤1例、夹层主动脉瘤ⅢA型1例、ⅢB型7例,经股动脉切口植入32~38mm覆膜支架。结果手术后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出血各死亡1例,死亡率6.7%,无截瘫、偏瘫和感染。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后1~2周内低热8例,无大出血、内漏和死亡。生存38例,随访1个月~5年,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升弓部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主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2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20个月复查CTA,DSA证实: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与分体式支架相比,其简便、经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482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hen F  Wang Y  Fu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5-837
目的 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总结了自1960年1月-2001年3月482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以及腹主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本组461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430例,31例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1例胸、腹主动脉瘤采用Crawford方法切除。采用腹膜外途径21例,小切口15例,脐下弧形切口11例。结果 随着腹膜后途径及脐下弧形切口和小切口等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总手术病死率5.2%,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 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 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 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Ⅰ组 ) ,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Ⅱ组 ) ,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动脉瘤 ,对Ⅱ组则先重建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 ,然后再自髂动脉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 ,隔绝瘤体。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及动物存活情况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检查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及血管内皮生长情况。结果 腹主动脉瘤成模率为 10 0 % ,术后Ⅰ组 4只犬成活良好 ;Ⅱ组中 1只成活良好 ,另 4只分别于术后 4h ,1d ,3d ,4d后死亡。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解剖发现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 ,主动脉瘤体萎缩 ,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支架内及支架两端血管内皮生长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瘤 ,特别是为肾动脉平面以上的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腔内旁路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附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腔内旁路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研究其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9例腹主动脉现人经腹股沟部切口暴露股动脉,经股动脉小切口插入人造血管复合体,动脉造影表明达到腔内完全隔绝。结果8例成功,术后近期效果良好,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