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总结和比较了国内外标准中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验算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的有关规定,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验算规定。讨论了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预制构件制作、预制构件运输与堆放、预制构件安装与连接等不同阶段的荷载取值、计算模型以及预制构件、临时支撑、预埋吊件的验算方法和验算要求等规定。通过算例说明了有关规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中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调整规程的适用范围,调整结构重要性系数,屋面活荷载标准,结构刚度指标,补充风荷载体型系数规定,补充关于构造措施的规定,增加钢构件T形连接单面焊规定,删除结构构件制作的具体规定,完善刚架结构计算规定等。  相似文献   

3.
建设趋势     
<正>我国首部《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颁布实施《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CECS 392:2014将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规范以建筑结构倒塌案例、研究成果、工程实践以及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规定为基础,对现行规范规程中尚无规定、但工程设计中确实需要的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内容,做了补充;对现行规范规程中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规定,进行了具体延伸,提高了可操作性,便于在工程设计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山地场地的建筑依山而建,经常出现基顶不等高的结构形式,主要表现为吊脚结构和掉层结构。论文分析了这类结构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此类结构尚无技术规定的情况,建议了一些设计措施。此类结构的缺陷带给结构很大的影响,甚至涉及结构的安全使用,迫切需要针对此类结构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形成技术规定,用来指导这类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主要讨论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国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压区高度、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以及预应力强度比等所做的若干规定,以及在满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越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要讨论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国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压区高度、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以及预应力强度比等所做的若干规定,以及在满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越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汉文 《四川建材》2007,33(1):178-179
主要讨论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国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压区高度、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以及预应力强度比等所做的若干规定,以及在满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越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戴国莹 《建筑科学》2002,18(6):57-62
新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不仅有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还增加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包括适用范围、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计算和验算的基本要求,以及建筑非结构和建筑附属设备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我国89抗震规范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篷等)等附属于结构的构件抗震计算做了规定;并对围护墙、隔墙、装饰贴面、吊顶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做了具体规定。在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明确要求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以满足规定的抗震设防目标。它与隔震、消能减震一起,初步构成了基于性能…  相似文献   

9.
楼板的耐火极限由楼板产生不能承受规定荷载而破坏的极限时间和楼板面平均温度上升到规定极限值的极限时间确定。美国规范规定了热膨胀受约束和无约束两种结构体系的耐火极限。给出了美国规范中不同结构体系和不同受约束条件下的板最小厚度和保护层厚度的要求。建议在吸收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我国规范对防火设计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
赵淑英 《江苏建筑》2011,(2):26-27,74
工程结构可靠度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文章简述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计算发展的过程,介绍了用于建筑可靠度校准分析的一般方法,重点分析对比了中心点法及验算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最后通过算例给出旧建筑可靠度校准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11.
The torsional component of ground motion is a potential factor to excite the torsional response of buildings during earthquake, which is not explicitly considered in seismic design codes. Building codes have proposed accidental eccentricity to consider the effect of torsional component and other unpredicted factor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orsion in building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orsional component on the buildings' responses and the adequacy of the accidental eccentricity. For this purpose, the torsional component of some selected ground motions was generated using single‐station procedure. Subsequently, 5, 10, and 15‐story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rotational to translational frequencies were analyzed; first, by translational components only, and second, by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al and torsional components. Also, the role of mass eccentricity in the effects of torsional component was studied. Furthermore, all models were reanalyzed by applying the 5% accidental eccentricity, and the effects of torsional component and accidental eccentricity were compared according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rsional componen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buildings' responses and can increase the displacement and drift ratio up to 36% and 41%,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5% accidental eccentricity is not sufficient to take account the torsional component effects, and leads to unreliable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筑结构偶然偏心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国外规范关于对偶然偏心问题规定的统计情况,详细阐述了偶然偏心问题的来源,尤其是刚度的随机性。理论分析过程表明偶然偏心问题不容忽视,即使是完全对称的结构在偶然偏心作用下也将变成不对称结构。回顾并总结了有关偶然偏心问题的研究及讨论,指出了目前关于该问题处理方法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刘晓乐  张亚 《建筑结构学报》2009,30(Z1):183-186
结构在地震中的扭转反应控制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主要通过考虑偶然偏心和控制周期比、位移比来控制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扭转的技术措施主要分两类:一是调整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偏心;二是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或者适当减小结构的抗侧刚度。根据理论分析及实际工程经验,得出如下结论:抗震设计时宜取考虑偶然偏心和考虑双向地震两者中不利结果进行设计;宜控制结构的前两个振型以两正交主轴方向上的平动振型为主;对于平面狭长的框架结构,加大两边榀的框架梁比加大边榀的柱在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上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剪力墙结构可以通过加大外圈连梁高度,角窗部位增设暗梁来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高层建筑结构扭转反应控制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但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控制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的主要方法进行解说和讨论:限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的水平地震作用下,每个楼层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与该层平均位移和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位移比)以及结构以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Tt与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Tl之比值(周期比);分析位移比、周期比和偏心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计算偶然偏心影响和控制位移比、周期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单塔楼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提出了控制扭转效应的设计建议:对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多塔楼结构,宜将各塔楼及裙房由裙房顶板处切开分别计算各自周期比;对上部有刚性连接的多塔楼结构,应采用整体结构模型计算并验算整体扭转和平动的周期比。  相似文献   

15.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因偶然作用导致局部构件失效后剩余结构的连续倒塌抗力需求。现有规范对连续倒塌抗力需求计算采用经验系数法,因缺乏理论基础,难以合理考虑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非线性和动力效应的影响,其可靠性不足。基于能量方法,建立了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抗力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推导出RC框架结构梁机制下抗连续倒塌子结构及其构件的非线性动力抗力需求与线性静力抗力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该关系对线性静力抗力需求的修正,能够综合考虑RC框架结构在梁机制下连续倒塌过程中的非线性和动力效应的影响。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现有规范中经验系数法的问题,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王锡康  杨广智 《工业建筑》2004,34(12):51-53
我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有关动力基础设计规范均规定机器基础的质量中心与基础底面面积形心之间的水平偏心距与偏心距方向的基底边长之比 ,对不同地基条件不得大于 3%和 5 %。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指出了不同情况下偏心距对基础自振频率的影响 ,并初步提出了放宽偏心距限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水平地震作用下对称和规则结构的抗扭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78抗震规范、89抗震规范以及抗震规范(GB50011—2001)、高规(JGJ3—2002)中有关结构抗扭设计的规定,对对称规则结构的定义、结构周期与位移的关系、结构偶然偏心的考虑、扭转周期比与扭转位移比的控制等进行了论述。澄清了当前设计中一些令设计者困惑的问题,为地震作用下对称规则结构的抗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行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于柔度法的纤维模型梁柱单元有限元分析程序,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以目标柱周边构件组成的局部框架整体作为分析对象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偶然偏心、基础嵌固条件等因素对重庆大剧院钢筋混凝土细长框架柱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偶然偏心是影响极限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基础嵌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极限承载力,适当加强配筋可以提高柱子的极限承载力,弥补柱底在基础内非完全固定嵌固对极限承载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19.
对反对称Pratt桁架中的斜腹杆受压大偏心N形圆钢管节点的静力性能进行了单调加载试验研究。实施了4个负向大偏心、4个正向大偏心和1个无偏心斜腹杆受压N形圆钢管节点静力试验。介绍了节点试验方案,考察了斜腹杆受压大偏心圆钢管节点破坏现象,给出了加载点荷载-端位移曲线、腹杆轴力-管壁变形曲线以及折算应变分布曲线,并分析了偏心率对节点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节点可以作为理想铰接节点考虑;随着节点偏心率从 -1.30增大到0,节点承载力逐渐提高,当偏心率为0时达到最大;节点转变成正偏心,偏心率增大到0.50时,随着偏心率增大,试件承载力逐渐减小;之后随着偏心率继续增大,承载力又有略微增大;虽然两种规范(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欧洲Eurocode 3)计算均值与试验值比较接近,且GB 50017-2003计算均值更接近试验值,但两种规范计算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均与试验结果不符。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国内3个设计规程对偏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公式以及理论依据,借助已有的试验参数,采用3个规程分别计算了不同偏心距和长细比下的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并且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极限承载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DL/T 5085-1999)相对偏于安全;但从规范计算值和试验结果的比较结果看,《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90)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