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宁锦龙  黄剑峰 《华夏医学》2008,21(1):180-181
脊椎管狭窄症以发生在腰椎最多,脊柱退行性变是引起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造影和CT是最常用的方法。笔者自1998年以来对6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前均通过CT及椎管造影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所见与CT、椎管造影结果对比,笔者认为脊髓造影与CT联合应用能准确诊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为临床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尾神经根松弛症诊断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马尾神经根松弛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开展椎管造影以来 ,发现马尾神经根松弛症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椎管造影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除具有腰椎管狭窄症的一般临床表现之外 ,椎管造影结果显示狭窄节段上方马尾神经根呈波浪状蛇形卷曲 ,甚至“环状”改变 ,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随访 ,除1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外 ,均完全恢复。结论 :椎管造影是诊断马尾神经根松弛症的有效手段 ,手术外围减压及神经根粘连松解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44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经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三种疾病的特点,发现它们均造成椎管容积减小和神经根受压这一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相近,因此,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注意大多伴有腰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治疗非骨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非骨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为实验组,采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方法治疗,对照组13例非骨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半椎板切除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分别经过3~6年的随访,实验组手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既保存了腰椎后部的结构,脊柱的稳定性强,同时可预防术后粘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造影检查在不同腰椎管狭窄症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明确椎管造影检查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行腰椎管造影检查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比较椎管造影较其他影象学检查(CT,MRI)在定位诊断方面的优势。结果:7例患者可通过腰椎管造影检查解释临床症状与CT和MRI检查结果不相符情况;11例患者在CT和(或)MRI检查定位不明确时通过腰椎管造影检查能够明确定位;20例患者可于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确定责任节段。4例患者仍需行间盘、神经根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正确并可解释症状及体征。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诊断中,临床症状、体征与CT、MRI等检查结果不相符或CT、MRI无法准确定位时椎管造影检查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方法明确定位,并在多节段腰椎狭窄确定责任节段。  相似文献   

6.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在保守疗法中又没有特效的方法,但是针对引起椎管狭窄的一些原因进行治疗,比如用针刀松解神经根的粘连、纠正小关节错位等来改善和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疗效,笔者在门诊中用该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64例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4例进行回顾分析,治疗中均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经过治疗,优良率达91.67%(22/24)。结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可使治疗效果提升,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螺旋CT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手术证实的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完整CT资料。结果: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腰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继发椎管狭窄17例,椎体边缘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致侧隐窝、椎间孔及椎管狭窄10例,黄韧带增厚、钙化引起椎管狭窄11例。其他如椎体滑脱、手术等引起椎管狭窄4例。结论:螺旋CT对椎间盘病变、黄韧带增厚及椎体、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椎管狭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实施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并进行术前与术后1周VAS、ODI评分对比。结果:40例患者手术情况较好,患者术后1周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治疗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波  李泳 《中外医疗》2010,29(14):26-2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1月收治1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86例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仅行椎管扩大椎板关闭成形手术;76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减压椎板关闭成形加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诊146例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2年7个月。回植关闭的椎板棘突愈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优良率87.7%。结论该手术操作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地预防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使用特制限深椎板骨刀后路切开椎管减压。43例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仅行椎管扩大椎板关闭成形手术;38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减压椎板关闭成形加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诊73例,随访时间6月至6年,平均2年7月。回植关闭的椎板棘突愈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优良率87.7%。结论:该手术操作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地预防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红旗 《中原医刊》2006,33(23):5-6
目的评价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及适应证选择。方法2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椎板广泛减压,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经4个月~6年(平均29个月)的随访。测算好转率(R IS),优良率84%。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占16%。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融合22例,骨融合率88.9%。结论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植骨融合保证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脊柱的稳定,提高了疗效。严格选择合适病例是内固定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随访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5-74岁。单侧开窗减压8例,双侧开窗减压11例,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3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4例,同时行神经根通道扩大21例,26例均行相应椎间盘髓核切除。结果:26例患者经过27-70月随访,术后腰腿疼痛不能完全缓解4例,术后12月时存在慢性腰痛6例。术后24月时慢性腰痛或合并下肢麻木疼痛需要治疗者7例,其中单侧开窗减压术后1例,双侧开窗减压术后2例,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1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3例。接受再手术3例,其中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1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2例。结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减压不彻底、术后腰椎不稳是其术后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47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就其病因,病理和手术等进行讨论。本症起病缓慢,年龄偏高,平均48.5岁,有明显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占87.2%,椎管狭窄的主要病理是退行性变,包括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椎板增厚等。椎管造影对诊断,手术定位及手术范围均有很大帮助,优于CT扫描。椎板彻底减压,术中注意侧隐窝,神经根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术中要点及椎弓根内固定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总结2005年7月~2007年6月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的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跛行改善者32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24例(75%),肌萎缩11例均有所改善;28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7例(25%),部分恢复16例(57.1%),无明显恢复5例(17.9%)。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椎弓根内固定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相邻椎体间稳定及椎间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军  陈扬  徐勤 《广州医药》2012,43(6):29-3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_2011年1月,我院共行短节段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岁,术后随访。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疗效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22例,良9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86.1%。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和手术中神经根管及鞘膜切开减压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神经根管减压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结果术后24小时内均有不同程度下肢轻松感,肢体麻木缓解和神经根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9例术后2周内症状完全消失,平均治愈时间为7天。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主要是腰椎神经根管狭窄,在神经根减压与粘连松解同时行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后能显著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成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收治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包括侧隐窝狭窄12例,术后复发4例,术中定位错误7例,神经根粘连6例,下腰椎手术后失稳10例.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17例,症状有暂时性缓解而后复发者20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7天~15年,平均2.4年.再次手术前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4例,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0例,腰背部疼痛者7例,间歇性跛行者6例,会阴部麻木4例,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再次手术方式为,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19例,半椎板切除术8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10例.随访6月~6年2月,平均随访3年10月,再次手术术后优良率97.2%.结论术前周全的检查、准切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CT及MRI对于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的多数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对腰椎椎管的研究提供临床参考资料。用220例整套成人骨骼的1100个腰椎,对腰椎椎管的横径和矢径进行了直接测量:腰段椎管的总均值,横径男23.6mm,女22.8mm;矢径男、女均为16.1mm;腰椎管矢径小于13.0mm为狭窄计18例共30个腰椎,其中29个腰椎位于L_3~L_5;连续二个以上腰椎狭窄的有9例.椎管横径与矢径乘积和椎体中横径与中矢径乘积的比值越小表示椎管矢径也小,这个比值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