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PT)-INR监测最佳间隔时间。方法对5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率(INR),记录患者监测PT间隔时间及抗凝期间的并发症。结果PT11.6~48s,PTR1.00~4.13,INR1.05~7.22;82.6%例次PT16.5~24s,PTR1.29~1.88,INR1.5~2.5;监测间隔3~138d,84.7%例次间隔11~70d。出现并发症为发生脑梗死3例,出血8例,2例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结论PT对口服华法林的监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INR2.0±0.5为最佳抗凝标准,在患者术后出院INR调整稳定后,监测PT最佳间隔时间为30d。  相似文献   

2.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抗凝状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并发症的关系,最佳抗凝强度范围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行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6个月以上的患者在门诊检查凝血三项(PT、PT%、PTR、INR、Fbg、APTY)216例次.按照INR结果不同分为4组.Ⅰ组:INR<1.5;Ⅱ组:INR 1.5~2.0;Ⅲ组:INR 2.1~2.5;Ⅳ组:INR>2.5.结果 Ⅰ组28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61±1.44)mg,INR(1.38±0.12),出现脑栓塞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14%;Ⅱ组92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50±1.37)mg,INR(1.65±0.14),出现鼻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2%;Ⅲ组80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18±1.63)mg,INR(2.23±0.19),出现血尿2例次,鼻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5%;Ⅳ组16例次,华法林服用量(2.32±1.23)mg,INR(2.80±0.19),出现鼻出血2例次、咯血1例次,并发症发生率18.7%.Ⅱ、Ⅲ组的并发症占总数的79.6%,INR在1.5~2.5之间并发症最低.结论 INR在1.5~2.5之间是安全可靠的,是本地区最佳抗凝强度范围.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是动态的,术后远期更应高度关注抗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在使用凝血酶原时间(PT)监测口服抗凝效果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的允许范围。方法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测定时间换算成INR值报告结果。结果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PT均值为18.1±4.5s,INR均值为1.86±0.58。结论本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PT监测的INR允许范围为1.86±0.58,比欧美国家推荐的数值要低,因此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标准。  相似文献   

4.
口服抗凝剂患者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及其与INR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法林 (Warfarin)是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 ,目前推荐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来监测药物剂量。我们对 33例口服华法林患者各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检测 ,以探讨它们的变化以及与 PT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  1 .口服华法林组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口服华法林 1周以上的患者 33例 ,男 1 5例、女 1 8例 ,年龄 2 2~ 55岁 ,平均 40 .2岁。 2 .健康对照组 :健康体检合格者 2 1例 ,男 9例 ,女 1 2例 ,年龄 2 0~ 60岁 ,平均 38.9岁。二、标本采集 空腹抽取静脉血 2 .7ml,用1 0 9mmol/L柠檬酸钠 9∶ 1抗凝 ,以 2 0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18-1920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治疗效果及抗凝强度的范围。方法选取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华法林服用剂量按INR值范围2.0~3.0调整,观察组华法林服用剂量按INR值范围1.5~2.0调整。对比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T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INR抗凝强度的范围1.5-2.0更安全可靠,预后良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及其安全性。【方法】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罹患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入院后停用华法林,改用普通肝素0.5 mg/kg ,q4 h 静脉注射,调整凝血酶原时间(PT )至正常范围之内,于手术前24 h 停用抗凝药物。手术方式采用全麻下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加 D‐J 管内置术,手术时间控制在30 min 之内,术后24~48 h 口服华法林并与肝素重叠使用,3 d 后停用肝素,单服华法林并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于治疗范围之内。【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术期,一次性碎石排石率100%。【结论】针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在合理调整抗凝药物种类、剂量及用法,掌握合适的抗凝强度,并注意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的前提条件下,输尿管镜碎石+ D‐J 管内置术,其疗效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Warfarin)是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目前推荐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来监测药物剂量。我们对33例口服华法林患者各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它们的变化以及与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检测对象 1. 口服华法林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1周以上的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22~55岁,平均40.2岁。2. 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合格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38.9岁。 二、标本采集空腹抽取静脉血2.7 ml,用109 mmol/L柠檬酸钠9∶1抗凝,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后置于-80℃冰箱内保存,在1个月内检测完毕。 三、检测方法采用美国Coulter-IL公司生产的ACL-2000型全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以一期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F Ⅱ∶C、F Ⅴ∶C、F Ⅶ∶C、 F Ⅷ∶C、F Ⅸ∶C、F Ⅹ∶C、F Ⅺ∶C、F ⅩⅡ∶C)和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以正常、异常质控血浆作质量控制,各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标准曲线r值在0.990~1.000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PC)含量的改变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PC.结果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T,INR,PC分别为25.7±5.1s,2.6±0.5,3.1±0.8μ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C含量降低,使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0.
聂晶  范立红 《临床医学》2008,28(5):34-35
目的 探讨持续口服、停止口服及未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和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92例,根据华法林口服情况分为三组:持续口服华法林组、停止口服华法林组及未服华法林组.分别测定外周静脉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及观察各组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 停止口服华法林组血浆Fg含量为(413±142)mg/dl,显著高于持续口服华法林组(286±48)mg/dl,P<0.01及未服华法林组(388±124)mg/dl,P<0.05;持续口服华法林组与未服华法林组血浆F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止口服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9.0%)明显高于持续口服华法林组(3.3%)和未服华法林组(7.3%),P<0.01;持续口服华法林组与未服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停止口服华法林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升高,致血栓栓塞危险明显超过未服华法林及持续口服华法林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16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在服用华法令后3天~5年,平均147.53±136.71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保守治疗11例,内窥镜治疗4例;死亡2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病死率12.5%(2/16)。出血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142.73min±49.8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98.27min±39.52min)(P〈0.05),华法令平均用药量(2.46±0.53mg/d)与对照组(2.38±0.69mg/d)无明显差异(P〉0.05),国际标准比值(INR)均值(2.79±0.57))明显大于对照组(1.49±0.58)(P〈0.05)。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停用华法令5~19天,平均13±2天,所有痊愈患者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月内均无栓塞及消化道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3月内)抗凝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转流时间过长和抗凝强度过大(INR〉2.0),晚期则可能与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2)、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华法林停用2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急诊科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抗凝病因、出血易感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室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其抗凝病因、出血易感因素和临床特点。根据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分为INR超范围组和INR未超范围组,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INR超范围组和非超范围组各项指标的差异。Wilcoxon秩和检验和t检验用于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特点分析。结果共纳入114例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①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分别占急救病例的0.36%(114/32040)、服用华法林病例的9.84%(114/1158)。②抗凝病因: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相关77例(67.5%),与心瓣膜置换术后相关32例(28.1%)。③出血易感因素:HAS-BLED评分4.0(3.0,5.0)分,既往使用药物史84例(73.7%),年龄>65岁77例(67.5%),不定期监测INR65例(57.0%),近期增加剂量29例(25.4%)。④出血部位:消化道出血40例(35.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最低,HAS-BLED评分最高;脑出血21例(18.4%),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最短,INR最低,Hb最高,HAS-BLED评分最低。⑤临床预后:死亡(或病危放弃治疗)12例(10.5%),其中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5例、咯血1例。⑥INR超范围组(n=86)与INR未超范围组(n=28)比较,在既往抗血小板治疗、近期增加剂量、HAS-BLED评分和出血部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华法林相关致命性出血患者中,AF和心瓣膜置换术后是华法林抗凝的主要原因,INR超范围与既往抗血小板治疗、近期增加剂量和HAS-BLED评分高相关。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该组患者Hb最低、HAS-BLED评分最高;脑出血次之,该组患者PT最短、INR最低、Hb最高。华法林服用致相关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又称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检测在临床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瑞金医院住院365例患者的血清,其中100例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265例为非原发性肝癌者血清(包括慢性肝病59例、消化系统肿瘤50例、继发性肝癌50例、其他肝脏病变56例和正常对照50例)。采用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标本甲胎蛋白(AFP)和PIVKA-Ⅱ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AFP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为63.00%,特异性为84.91%;血清PIVKA-Ⅱ单独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为74.00%,特异性为89.8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和PIVKA-Ⅱ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873。采用PIVKA-Ⅱ和AFP不同的联合诊断方案,可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到81.0%和98.49%。结论血清PIVKA-Ⅱ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其与AFP的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60~2.20及以每周为单位华法林剂量调整的合理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随访的机械瓣置换手术后≥6个月的患者资料,患者目标INR控制在1.60~2.20内,当INR值超出目标范围或可接受范围时,进行以每周为单位的华法林剂量调整。采用血栓形成、栓塞及出血、应用治疗范围时间(TTR)及治疗范围时间分数(FTTR)来评价抗凝治疗的效果。结果共纳入患者1442例,共检测INR6 461份。患者年龄14~80岁(48.2±10.6岁),其中女性1043例(72.3%),男性399例(27.7%),术后随访6~180月(39.2±37.4月)。INR检测值为0.90~8.39(1.85±0.49),每周达可接受的INR(1.50~2.30)所需华法林剂量为2.50~61.25 mg(20.89±6.93mg)。目标INR及可接受INR范围的TTR分别为51.1%(156640.5天/306415.0天)和64.9%(198856.0天/306415.0天);目标INR及可接受INR范围的FTTR分别为49.4%(3193次/6461次)和62.6%(4047次/6461次)。本研究1443例患者在20个月随访期内出现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包括左房血栓形成2例,脑梗塞2例(1例完全恢复,1例肢体活动障碍);严重出血8例,其中脑溢血3例(1例死亡,2例完全恢复),消化道出血3例,肺癌咳血1例,子宫出血1例(手术切除子宫);非严重出血7例(皮下淤斑或青紫)。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以INR 1.60~2.20为目标并采用以每周为单位的华法林剂量调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许艾莎  ;许菲莎 《华西医学》2009,(9):2420-2421
目的: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血凝动态变化规律,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36例脑出血患者病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凝固启动时间(CST)、凝固达峰值时间(MCT)、最大凝固程度(MCE)、凝血酶原(FⅡ)、纤维蛋白原(Fg)和44例健康体检者的相同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病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的MCE、Fg、FⅡ增高(P〈0.05)。结论:脑出血病后10天血凝显著增高,提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慎用止血剂和清除脑血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脑梗死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情况,并比较与指南建议之间的差距.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8例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58例患者中254例既往有心房颤动史(70.9%),在脑梗死发病前服用过华法林者11例,占有心房颤动病史患者的4.3%;11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1.5.出院患者中,20.9%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与HAS-BLED评分,MRS评分及抗血小板药物呈负相关(OR分别为-1.974、-0.725、-4.170,P<0.05或P<0.01).出院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33.8%长期坚持服用华法林,用药剂量中位数为2.5 mg(1.25~3.75 mg),INR控制在1.5~3.1之间.患者平均1个月(2周~2个月)复查一次凝血常规,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平均为(61.6±21.2)%.结论 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和INR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R的不便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EH基因T612C、A691G位点sNP及ApoE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华法林维持剂量与其相关性。方法共选取52例换瓣术后患者以及68例健康汉族个体。瓣膜置换术后个体根据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控制在1.5~2.2,调整华法林维持剂量,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ApoE基因型、Pyrosequencing法检测mEHT612C及A691GSNP。结果(1)在120个受测试人群中,mEHT612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6%和25.4%;而mEHA691G分别为66.7%、33.3%,换瓣人群中mEHT612C的纯合子比杂合子和野生型的所需华法林剂量要高,分别为(5.5±2.9)mg/d、(4.8±2.2)mg/d、(4.0±2.6)mg/d,三者之间剂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120个受测试人群中,ApoE基因型等位基因E2,E3,E4的频率分别为44.2%、35.8%、20.O%;换瓣人群中各基因型所需华法林的剂量分别为(4.5±2.7)mg/d、(4.7±2.4)mg/d、(4.4±2.6)mg/d,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H基因T612C、A691G位点SNP能解释部分个体之间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差异,ApoE基因型的差异不能解释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