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电流并联负反馈的仿真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框图分析法,对所设计的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流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闭环增益与开环增益满足基本关系式;引入负反馈后稳定性得以提高;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增大;深负反馈条件下,反馈系数的倒数近似等于闭环增益,从而验证了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基本结论和公式.  相似文献   

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理论计算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对设计的由运算放大器构建的电流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采用方框图分析法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闭环增益与开环增益满足基本关系式;引入负反馈后稳定性得以提高,输出电阻增大;同时使用EWB对开环与闭环增益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从而定量地验证了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结论与关系.  相似文献   

3.
推导了反馈系数改变条件下的负反馈放大器增益相对稳定性的一般公式.以电流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为例,采用了微分形式、差分形式和所推出的一般性公式对其相对稳定性进行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表明:基本放大器增益变化量不大时,可以互用;变化量较大时,应采用差分形式;反馈系数改变时,微分与差分形式都不适用.而无论哪种情况,所推导的一般公式都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普遍成立.  相似文献   

4.
采用方框图分析法,以引入电压并联负反馈的直接耦合差分——共射放大电路为例,讨论了反馈网络的变化对基本放大器和反馈放大器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反馈电阻减小,反馈系数和环路放大倍数提高,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增大,验证了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一些基本结论,说明了仿真分析在负反馈放大电路方框图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方框图分析法,对差分-共集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进行理论计算.EWB仿真结果表明:开环和闭环电压增益的理论计算与仿真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42%和0.150%,吻合很好;仿真的开、闭环间的电压增益,满足反馈放大器中的基本关系式;开环状态下的输入、输出电阻的理论与仿真,其相对误差分别为2.60%和0.133%.理论计算闭环输入电阻43.50 kΩ,输出电阻72.72Ω,说明电路具有良好的电压放大器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方框图分析法,对由运算放大器与晶体三极管构成的运放-差分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进行分析.在理论计算上,直接根据多级放大器增益的计算方法,计算基本放大器的互阻增益,用微变等效电路处理方法得闭环增益,二者满足负反馈放大器中基本关系式.在仿真中,开环、闭环增益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说明计算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方框图分析法计算负反馈放大电路反馈环路内的输出电阻,在不同的教材、教辅资料、参考文献中存在几种不同的解答。为此,对于方框图分析法进行计算时,提出:①反馈环路内输出电阻只能包括反馈网络及基本放大电路本身的参数;②如果是电压负反馈,表达式中的增益为负载开路、考虑信号源的增益;若为电流负反馈,则为负载短路、考虑信号源的增益。通过对不同反馈组态具体电路的计算,以等效电路法求得的结果为标尺,论证了观点的正确。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引入负反馈后,放大电路的性能得到了改善,负反馈放大器的闭环增益A_f与开环增益A之间的关系是:A_f=A/(1 AF),也就是说引入负反馈后,其增益(传输函数)值下降了,其中A_f=x_0/x_i,A=x_0/x_di,F=x_f/x_0,而x_i,x_di,x_0,x_f,分别为放大器的原输入信号,净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反馈信号,那么,在4种基本类型的负反馈放大器中,每种类型其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倍数的求解是否有规律可循,怎样求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理解负反馈放大器对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推导反馈系数改变条件下的负反馈放大器增益相对变化量的一般公式.对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采用方框图分析法,以微分形式、差分形式,以及一般公式对其相对变化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基本放大器增益变化ΔA不大时,微分形式与差分形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反馈系数改变时,仅有所推的一般公式成立;若同时ΔA也较大,3个公式的结果可以相差很大,说明相对变化量的一般公式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电路分析方法,不再使用反馈系数,导出4种负反馈放大器闭环电压放大倍数Avmf 的解析关系式.新关系式中4种电路基本放大倍数的定义相同,容易计算,不再需要考虑反馈网络的负载作用,而做单向化变换,并能直观描述各电路元件参数对闭环增益Avmf的影响.利用新关系式可导出更便于直接应用的Avmf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11.
对于基于负阻抗变换为基础而设计的有源接收天线,具有较高的接收灵敏度和理想的天线高度;但是由于负阻抗变换是一种正反馈,致使天线的稳定性变差,因此采用宽带低噪声可变增益放大器和深度负反馈电路的结合来改善天线稳定性,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来给予验证.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加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基于负阻抗变换的有源接收天线具有高稳定性、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等特性,从而最终实现一个性能优良的有源接收天线.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时带宽和驻波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平衡放大结构和负反馈技术设计宽带低噪声放大器的方法。采用ATF38143晶体管,利用ADS软件对其进行匹配优化,以自偏压的形式提供负压简化电路,通过并联谐振电路调节增益平坦度,设计出一个工作在1.5~2.5 GHz内、端口驻波小于1.4,噪声系数优于0.55、最大增益大于14 dB、带内增益平坦度优于2 dB的宽带低噪声放大器,很好地解决了低噪声放大器的带宽和驻波问题。  相似文献   

13.
Focusing on the linearity shortcoming on a bipolar low noise amplifier(LNA),a new 6 ~14GHz four stage SiGe HBT LNA is proposed.This amplifier adopts a method of gain allocation on multiple stages to avoid the limitation on linearity especially with the addition of negative gain on the third stage.To realize gain flatness,extra zero is introduced to compensate the gain roll-off formed by pole,and local shunt-shunt negative feedback is used to widen the bandwidth as well as optimize circuit' s noise.Simulated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in 6 ~14GHz,this circuit achieves noise figure(NF) less than 3dB,gain of 17.8dB(+0.2dB),input and output reflection parameters of less than- 10 dB,and the K factor is above 1.15.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 以互阻增益和共模抑制比乘积对输出电阻的比作为适应度函数, 对差分\|共射两级直接耦合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电阻值进行自适应优化.  优化结果表明, 对互阻增益和输出电阻分别限制时, 它们均趋于设定值的底限, 使适应度函数最大, 以符合算法要求, 从而可根据工程对放大器指标的不同需求, 改变适应度函数, 找到最佳电路参数.  经EWB软件仿真, 反馈放大器互阻增益与优化理论计算的最大相对误差为0.515%.   相似文献   

15.
信号辅入最大电路后,由于放大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元件和线性电抗元件,使输出信号失真。对阻容耦合放大器而言,当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后,只能改善非线性失真,及线性失真中的幅度失真,不能改善线性失真中的相位失真等。负反馈展宽了最大电路的通频带,但不等于改善了频率失真。  相似文献   

16.
一种高性能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种具有高增益、大带宽的全差分折叠式共源共栅增益自举运算放大电路,适用于高速高精度流水线模数转换器余量增益电路(MDAC)的应用,增益自举运算放大器的主放大器和子放大器均采用折叠式共源共栅差分结构,并且主放大器采用开关电容共模反馈来稳定输出电压,该放大器工作在5.0V电源电压下,单端负载为2pF,采用华润上华(CSMC)0.5μm 5VCMOS工艺对电路进行仿真测试,结果显示该运放的直流增益可达到126.3dB,单位增益带宽为316MHz。精度为0.01%时的建立时间为4.3ns。  相似文献   

17.
多级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但当多级放大器中含有双入双出型差动电路时。两种方法可能会带来不同的计算结果.本文从差动电路的交流通道出发,提出了将负载效应均分在电路两侧的观点,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计算负反馈放大电路时,通常由负反馈放大电路分解出基本放大电路,这时既要去掉反馈,又应考虑反馈网络的负载效应.就这一相关概念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