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物理概念的学习不能限于公式的数学表述、定义的简单记忆及其在问题解决中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在“物理本质”“先决条件”“情境解释”三个维度上生成物理意义,从而实现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为了探索中学生生成物理意义的情况,以“浮力”概念为例,基于三维结构模型编制测试问卷,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物理意义生成情况尚不理想,在“先决条件”维度上的生成相对较好,其次是“物理本质”维度,而“情境解释”维度最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76页“浮力的大小”一节中,指导实验如下: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装满水的塑料袋在空气中的示数;再测出其浸没在水中的示数。由此直接得出:浮力大小等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等于装水塑料袋排开水的重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个实验在得出前一个结论(浮力大小等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后,没有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而直接得出了后一个结论(即:将浮力大小等于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制的相互隔开的空心立方体上下2个探头与2支U形管压强计相连,构成组合装置,可以巧妙探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单元中的“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采用放大法将橡皮膜的形变大小转化成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即可进行实验的定量分析,从而使定性的静态实验转化为定量的动态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一方面可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4.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鉴于篇幅的限制仅设计部分典型实验,一些非典型实验成为教材设计的盲区,但这些盲区却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关键。以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浮力”的教学为例,创新设计实验教学,完善认识浮力的概念,完整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决定物理学习成败的王牌——密度密度是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夸张点讲,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八年级下学期的浮力和压强等知识的“成败”.因此它是学好浮力、压强等知识的王牌.(教师教学用书)中写到“本章继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之后,介绍质量与密度,为八年级下册的力学部分打基础”“密度是学习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由此可见密度内容在章节中的作用有多大!在力学知识中的影响有多深!  相似文献   

6.
针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利用Scratch软件设计了仿真实验平台。该仿真实验平台具有可以显示物体大小、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大小、浮力大小等功能,学生可以直接从平台中读取实验数据,从而充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该平台进行辅助教学,让“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另外,学生还可以在仿真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复习和巩固相关的物理知识及原理。  相似文献   

7.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9年级课本,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第三节“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这一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教材内  相似文献   

8.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理解和掌握浮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浮力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物理浮力问题主要通过“列大等式、未知化已知”两个步骤来求解.文章针对浮力问题列举题目,讲解运用“两步法”解题的思路,以期为学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增加随堂实验优化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依靠的是分析物理现象来发现物理规律,得出物理结论的。对于学生,要想学好物理,首先就要注意观察物理现象,抓住现象中的本质,排除干扰因素,归纳出物理现象中共性的东西。对于教者,要善于设立一些物理现象,也就是物理实验,来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找规律,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下面,是我在讲初中物理“浮力”这一章时,在课堂上所设计增加的一些随堂实验,目的是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课堂上45分钟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一、通过实验,突破难点在“浮力…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一章的重点知识之一.为了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这条重要的原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安排了一个随堂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以“反常浮沉子”为主题,研发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设计,拓展八年级“浮力”的难点教学与科普教学。从课本例子潜水艇出发,挖掘其背后的真实问题情境素材,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三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聚焦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向奎  熊卫 《物理教学》2020,(2):37-39
在一次优质课大赛中,3位初中物理老师同课异构,在沪科版教材八年级"认识浮力"课题中进行了演示实验的改进创新。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实验创新的认真辨析与思考,提出了实验创新的3个原则: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实验材料便宜环保、容易操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浮力”的几种主要解题方法.包括巧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题、巧用整体思想解题.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为初中物理中的“浮力”解题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解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如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电和热”一节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代数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其在初中物理中“压强与浮力”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下称教参)八年级下册中,设计了几个比较"新颖"物理实验装置,例如第86页中,有一个关于演示浮力方向的实验装置;第116页的演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的实验装置.这两个实验装置的确值得在教学中借鉴和使用,但笔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它们存在一些不足,下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两个实验的改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浮力这个知识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课例是八年级"沪科版"教材"§7.4阿基米德原理"的一节片断教学课,其设计的教学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浸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二是认识浮力的产生原因。教学设计思想: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并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产生原因,在探究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对浮力有进一步的感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中《浮力》这一章是教学的难点 ,虽然初中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浮力有粗浅的认识 ,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及什么情况下有浮力还是比较模糊的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作了以下三步 :第一 ,从理论入手 ,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同时强调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 ,水中物体向左 ,向右的压力 ,向前 ,向后的压力是互相平衡的 ,由于上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所以F向上 >F向下 ,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合力即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第二 ,演示实验 ,设置疑问 :①把蜡烛 ,木块放入烧杯中后加水 ,观察木块 ,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上册第六章《浮力》是一个重点单元,根据经验,这一章也是初二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行课本,主要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学生“感受”不深。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浮力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五个实验。从物体在空气中的秤重与液体中的秤重不一样,让学生从感性上得知浮力的存在;再把物体放在水、盐水、酒精中秤重,与在空气中的秤重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与液体的性质(密度)有关;把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看到浮力逐渐增大,使学生感知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把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再逐渐增大深度发现浮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