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3):577-581
针刺作为一种确有疗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疾病的中枢效应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近年来脑功能技术的发展,针刺中枢效应的研究结论却多如繁星,这阻碍针刺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现代脑功能技术研究针刺的中枢效应,通过比较目前主要研究手段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运用非线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相关针刺中枢效应数据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获取针刺与中枢效应之间的隐变量,进一步探讨针刺中枢效应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脑科学是国际交叉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技术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立足科学前沿及国家需求,脑科学技术也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及脑科学研究与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紧密结合。针刺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刺治神”奠定了针刺疗法通过中枢整合体表刺激信息调制机体内环境稳态以发挥治疗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探究针刺治疗疾病的中枢效应机制十分必要。目前,在针刺研究领域中,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脑科学相关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以神经示踪、光遗传、化学遗传、膜片钳、脑微透析、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技术为例,梳理了脑科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旨在总结现有脑科学技术的特点,为脑科学技术创新及应用探究针刺的中枢效应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很多实验证明中枢单胺类递质与针刺镇痛作用有关。我室对实验性电针镇痛的大鼠同时测定中枢单胺类递质表明,脑干的5-羟色脓增高,端脑去甲肾上腺素轻度下降。当用对氯苯丙氨酸耗竭脑内5-羟色胺时,可消除大鼠的针刺镇痛作用。北医针麻组也有类似的结果,而且证明5-羟色氨酸能加强针麻镇痛的效果。然而中枢儿茶酚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比较复杂,实验报道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枢单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曾用脑室注射利血平的方法耗竭家兔脑内单胺类介质(包括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发现指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以后发现用对氯苯丙氨酸选择性降低脑内5-羟色胺,可使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推测利血平对针刺镇痛的加强作用,是否与它耗竭儿茶酚胺有关。  相似文献   

5.
检索10年来有针刺穴位的PET脑成像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现对穴位PET脑成像研究主要是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提供了可能性,对探讨针刺穴位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深入研究穴位作用的中枢作用机制提供可视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刺疗法广泛应用于中枢缺血性疾病的不同临床治疗时期并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探讨针刺促使脑功能改善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针刺能通过调节中枢血流量、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基底前脑胆碱能血管舒张系统及血管舒缩物质的水平、抑制炎性反应、调控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中枢缺血性损伤有关。本文对以上研究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脑相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脑心轴、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并且针刺对脑心轴,如脑功能网络的连接度、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等均具有广泛调整作用。因此,以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桥梁,联合临床客观数据和主观指标,以心脑相关为切入点,可望从神经学角度客观、系统、整体地阐释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但是其具体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仍需借助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内脏痛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过对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内脏痛的中枢-与周围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和整理。结果发现,针刺参与内脏痛调节的中枢结构包括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孤束核、丘脑、脑干网状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同时5-羟色胺、中枢阿片肽、胃泌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去甲肾上腺素以及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也参与了针刺对内脏痛的调节。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针刺通过影响大脑葡萄糖代谢及脑功能活动来调节内脏痛也被逐步认识。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内脏痛的机制是多途径的,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内脏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近10年来相关文献,对针刺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发现:针刺足三里与其他经穴、假穴的对比研究中,多数研究显示足三里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大脑功能响应特征;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遗症、疼痛、胃肠道疾病、减肥与药物成瘾戒断等方面;针刺手法、刺激方式、个体差异、刺激量、刺激持续时间等都能引起不同的脑功能响应;针刺足三里具有针刺后效应即长期效应,可重复性不佳。建议今后研究设计及研究内容可以偏向于影响临床疗效及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穴位的配伍效应、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研究的样本量、针灸治疗方式、长期效应及疾病病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针刺对弱视视觉可塑性调节的脑功能机制研究,从视皮层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可塑性、放电活动、神经编码、视觉微循环(神经递质及营养因子)以及视觉中枢——效应器官的靶向机制等方面,多系统、多层次分析阐述了针刺对弱视视觉可塑性调节的脑功能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Zhu J  Chen YF 《针刺研究》2011,36(6):453-456
血管活性肠肽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存在于多个系统中,具有多样的生物学作用,和许多疾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关于针灸调节血管活性肠肽的研究较多,我们就近10年来国内外针灸与血管活性肠肽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有关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包括:(1)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胃肠道激素功能的影响,(2)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3)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功能的影响,(4)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针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对血管活性肠肽的产生和表达水平产生影响,但是针灸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刺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T  Li ZR 《针刺研究》2011,36(2):150-154
为了进一步阐明针刺作用机制,对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日趋深入.本文从针刺的物理信号传入,起效的效应分子G蛋白,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2+、三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信号转导通路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Janus激酶-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等及细胞信号转导网络方面出发,系统分析了针刺刺激引发的细胞信号...  相似文献   

13.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刺激参数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针刺治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公认。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通过对针刺频率、刺激时间、刺激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针刺刺激参数所产生的治疗效应不同,其结果不仅有利于分析针刺起效的因素,并且可以寻求最优针刺参数组合,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s review recent progresses of acupuncture treabn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Regard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he acute stage of the disease, many doctors adopt body acupuncture and scalp-acupuncture, fewer doctors applied eye acupuncture; while in the chronic stage of the disease, many medical workers employ body acupuncture, scalp-acupunc~e, combined therapies of acupuncture, functional exercise, massage, acupoint injection, etc.. Conceming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bundant experience evidence show that acupuncture can raise the activity of the plasmB fibrinolytic system to promote the absorption of blood clots of the loci;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reduce cerebral tissue edema; regulate some chemical substances‘ levels to lessen harmful effects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and enhance the patient‘ s immune function. However,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clinical researches at present and affect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n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脑组织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虹  王祥瑞 《针刺研究》2003,28(3):230-233,229
随着人口老龄化 ,心脑血管疾患日益增多 ,心脑等脏器疾病是造成临床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目前仍采用综合防治方法。针刺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有防治作用 ,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汇总了近几年从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对缺血再灌注的作用的文献 ,主要描述了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脑组织细胞的基因变化的影响 ,包括热休克蛋白、原癌基因、细胞因子、Bcl 2等 ,并描述了作用机制 ,从而概括地说明针刺在缺血再灌注后损伤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Acupuncture has been used for 1000 years, but how it gives therapeutic effect is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Integration of brain wave a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upuncture efficac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is imperative to decide the adjustments in brain waves that produced because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is often used in the acupuncture research area. EEG records spontaneous cerebral activity after some time by positioning electrodes on scalp surface. Using EEG, we can observe the brain connectivity regarding the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n overview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manual acupuncture on human brain wave through EEG observ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18.
Hu WB  Wu ZJ  Wang KM 《针刺研究》2012,37(3):247-251
5-羟色胺作为参与针刺效应的重要中枢调控物质,在阐述针刺效应作用机制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大量实验研究已证明针刺能显著影响中枢5-羟色胺的含量及活动,且不同条件下针刺对5-羟色胺影响不同。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中枢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沈甜  李忠仁 《中国针灸》2012,32(3):284-288
分析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角度探讨针灸作用机制的文献,结果表明多种针灸效应的产生都与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但当前的研究横向范畴不广,实验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的方法较多,灸法较少;电针所选择的波型、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不统一;研究深度多停留在简单的印证与合理的推测等。进一步拓展横向研究的范畴,完善实验设计,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研究由MAP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针灸信号的传递途径和针灸效应的产生机制,对临床针灸疗效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慢性应激导致机体神经生化系统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涉及神经递质或调质、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可塑性等的改变。针灸的抗抑郁机制与其对机体抑郁状态下紊乱的神经生化系统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实验研究进展,从(1)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2)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3)神经肽Y,(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及(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五个方面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行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