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作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城市转型新方向,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路径和方法。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商贸和体育产业基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应以文化为引领、业态融合为核心、产城融合为路径和项目融合为支撑,促进文商旅体产业功能集成、相互赋能,强化跨界、关联、协同发展,打造新场景、增加新供给、创造新消费,培育经济和文化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文章尝试从"主客共享"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从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关联性、经济新常态时代发展背景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三个角度阐述了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岛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然后从延伸融合、渗透融合和重组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主客共享"视域下的青岛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最后以"主客共享"为研究视角,从城市形象共塑、城市品牌共宣、城市文化共享、城市生活共融和城市保障共建五个方面提出了青岛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以期对我国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昭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基于昭君文化内涵解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昭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突出一个主题,多渠道传播昭君文化;构建三维空间旅游城市群,区域联动共谋发展;打造五个昭君,彰显鄂西文化旅游新亮点;开发六个要素,推动产业融合新业态。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旅游为载体,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将文化搭上旅游的载体,更好地对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和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安阳市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极具潜力,但在发展中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应通过提升文化内涵、举办节庆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利用高科技手段等方式,积极发展安阳市旅游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开放农业发展空间,深化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研究与分析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平台开发与应用,利用现代智能通信工具与青年人对接,通过网络平台适时推送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的各种活动和农副产品成长的适时监控,以期建构促进农业增收的新型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模式,为发展旅游经济和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现途径,而茶旅融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可以有效破解茶产业同质化、文化内涵单一、产业融资、人才引进等瓶颈问题。茶旅融合核心动力在于产业创新,需要紧密围绕茶旅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管理服务系统,进行内涵创新与产业载体构建,做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推动茶文化体验、茶田茶乡休闲度假、茶旅商品开发等茶旅新业态落地,从而推动茶产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融合的观点,以全价值链这一全新的理念,分析了乡村旅游全价值链的六大构成要素,即资源融合价值、功能融合价值、品牌融合价值、文化融合价值、以及由资金融合、人才融合、创新融合构成的保障融合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全价值链体系,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价值提升提供全新的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旅游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文章以山西省为例,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正向灰色关联度较高,说明二者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基于此分别以企业、政府为出发点,提出了促进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进郑州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对城市文化提升和旅游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郑州市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郑州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意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提出了郑州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要素构成、基本类型及各要素间的内部交互机制,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维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供给和文化旅游需求是促使融合生成的基础必要性动力,企业的竞合策略和文创意识是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衍生性动力,政府政策和外部机遇是支持融合持续的环境保障性动力。其中环境保障性动力尤其是政府政策是影响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地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而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以及四川民族地区的资源属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走文旅融合的道路.四川民族地区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附加值低,旅游业态同质化、旅游规划起点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产品体系、融合程度、差异化策略、规划引领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了政府主导、人才支撑、市场导向、创新发展来保障文旅融合,以期在民族地区打造具有"旅游+产业+文化体验"的深度旅游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整个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各地竞争软实力的体现。本文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例如人才不足、行业壁垒严重、文化旅游特色不明显以及市场化运作不足等,提出按照构筑人才高地、理顺体制机制、打造特色品牌、搞好资源创新的原则来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序推进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3.
根据淮安漕运文化产业构成分类与统计结果,对比其他运河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淮安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基于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的成立,提出以城市品牌塑造为基础,以旅游为支柱性产业,注重城市品牌差异化,以建立和完善基于创意产业的淮安漕运文化资源开发体系;参考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淮安漕运文化资源开发体系应注重网络媒体等产业媒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酒文化创意提升酒文化旅游的内涵质量,是四川酒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四川酒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指出酒文化创意旅游发展面临创意环境亟待完善、整合营销传播实现困难、跨界创意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进一步发展须通过创新机制优化创意旅游发展环境、尊重产业规律探寻酒文化旅游创意、加强酒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化建设探索与实践、建立推动酒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技术融合不仅引领颠覆性创新,重塑产业价值链与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还进一步牵引科技交叉融合式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但我国技术融合发展仍面临着高质量跨学科人才不足、多学科合作机制不完善、国家创新资助体系对技术融合重视不够等问题.因此,为推进技术融合新发展,开拓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需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优化政府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机制,构建多目标结合的融合性技术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组合,并打造以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代表的新型现代服务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产、城、人融合发展。比较苏州工业园区、粤澳合作产业园,结合西太湖产业发展与规划,对产城融合下的苏澳合作园区深入剖析,提出完善制度创新、优化司法环境、深化对澳合作、由产业功能主导区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育、加大人才培养等措施,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特色发展,打好生态、创新、开放这三张牌,全力打造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功能国际化的新型科技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17.
文博旅游作为新生的旅游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的旅游产业发展为例,从思想观念、政策行为、企业组织、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探讨文博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与山地特色的比较优势,是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文章试以西部地区的六盘水市为例,探讨六盘水市依托亚高原海拔、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资源,发展以山地户外旅游、山地疗养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山地旅游地产、山地休闲农业等为主导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为西部地区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探索先行试验区。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文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陕西省为样本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受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旅客总人数,影响最小的是旅游总收入.根据分析结果,指出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充分;要加强陕西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从创造品牌,引进人才,基础设施的完善,政府的宏观指导这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吉林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更好的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切合国家与社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找到符合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新追求,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也推动了城市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