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秒  谢孟君  祝子喻  俞月婷  张梅 《中草药》2023,54(21):7193-7201
目的 对不同产地批次赤芝Ganoderma lucidum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为灵芝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及优质赤芝原料药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5批次各GAP基地的灵芝药材,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及行业通用方法,考察其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分别采用比色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多糖含量并进行比较;采用比色法测定三萜甾醇含量,HPLC法进行灵芝酸A一测多评;同时对15批赤芝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15批赤芝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质量标准要求,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山东聊城产赤芝能明显区别于其他批次样品。结论 15批赤芝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说明国内赤芝GAP基地种植质量良好;同时山东聊城产赤芝能显著区别于其他产地批次赤芝样品,主要体现在三萜甾醇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2.
HPLC同时测定赤芝中4种三萜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佳  陈晓辉  毕开顺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220-2222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赤芝药材中灵芝酸C2、灵芝烯酸A、灵芝酸A和灵芝酸D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5 ℃。结果:灵芝酸C2、灵芝烯酸A、灵芝酸A和灵芝酸D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50.0 mg·L-1(r=0.999 9),7.2~72 mg·L-1(r=0.999 9),11.67~116.7 mg·L-1(r=0.999 9)和5.32~53.2 mg·L-1(r=0.999 8);平均回收率(n=3)分别为98.8%(RSD1.5%),99.1%(RSD1.9%),99.5%(RSD1.4%)和98.5%(RSD1.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赤芝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赤芝药材中灵芝酸C2、灵芝烯酸A、灵芝酸A和灵芝酸D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5 ℃。结果:灵芝酸C2、灵芝烯酸A、灵芝酸A和灵芝酸D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50.0 mg·L-1(r=0.999 9),7.2~72 mg·L-1(r=0.999 9),11.67~116.7 mg·L-1(r=0.999 9)和5.32~53.2 mg·L-1(r=0.999 8);平均回收率(n=3)分别为98.8%(RSD1.5%),99.1%(RSD1.9%),99.5%(RSD1.4%)和98.5%(RSD1.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赤芝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饶小勇  龚明  尹姗  罗晓健  简晖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24):3515-3520
目的 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白头翁皂苷D吸收的影响。结果 白头翁皂苷D灌流液在各肠段的KaPapp值为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且各肠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pH值不断增加,KaPapp值也随之增加,且KaPap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0.30、0.15、0.08 mg/mL)的灌流液在结肠的吸收无显著差异;灌流液中含P-gp抑制剂与不含P-gp抑制剂的白头翁皂苷D的肠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各肠段均能较好地被吸收,吸收窗主要在结肠;一定范围内的药物质量浓度对白头翁皂苷D的KaPapp无明显影响,初步确定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头翁皂苷D是P-gp的底物,且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5.
于璐  姚铁  王萌  陈丽霞  邱峰  王东 《中草药》2014,45(10):1363-1366
目的 研究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赤芝子实体80%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赤芝酸B甲酯(1)、赤芝酸K甲酯(2)、赤芝酸A甲酯(3)、赤芝酸F甲酯(4)、2,4,5-三羟基苯甲醛(5)、2,5-二羟基苯甲酸(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为首次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赤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灵芝中6种主要三萜酸类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应用RP-HPLC同时测定灵芝中6种主要活性成分灵芝酸A、灵芝酸B、灵芝酸C2、灵芝酸G、灵芝酸E、赤芝酸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8%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为室温。结果灵芝酸A、灵芝酸B、灵芝酸C2、灵芝酸G、灵芝酸E、赤芝酸A的质量分别在0.650~7.800,0.175~2.100,0.206~2.475,0.188~2.250,0.275~3.300,0.120~1.440μg的对数值与相应峰面积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0.06%(RSD=2.6%),99.55%(RSD=1.6%),100.75%(RSD=1.5%),98.86%(RSD=1.9%),99.26%(RSD=2.3%)和98.95%(RSD=1.3%)。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可作为灵芝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灵芝多糖调控抗氧化因子表达抑制乳腺癌恶性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云霞  焦卓亚  彭灿  宋航  刘俊卿  陈峰远 《中草药》2022,53(23):7440-7448
目的 研究灵芝多糖对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MCF-7和MDA-MB-231细胞分别给予灵芝多糖(25、50、75mg/mL)干预后,MTS法检测灵芝多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探测灵芝多糖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抗氧化相关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regulatory subunit,GCLM)、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human thioredoxin reductase 1,TXNRD1)、苹果酸酶1(malic enzyme 1,ME1)、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XN)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CLM、TXNRD1蛋白表达。结果 给予灵芝多糖干预后,MCF-7、MDA-MB-231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GSH水平明显下降(P<0.01);抗氧化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0.01)。结论灵芝多糖能够通过抑制GCLM等抗氧化基因表达诱导ROS生成,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进而抑制乳腺癌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鉴定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离体肠道菌群体外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肼复合质谱(UPLC-Q-trap-MS)分析白头翁皂苷D体外肠道菌群孵育样品,采用Analyst 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保留时间和各色谱峰质谱裂解规律,比较确定白头翁皂苷D在体外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同时根据质谱二级裂解规律对代谢产物结构进行推测。结果 在大鼠离体肠道菌群孵育样品中鉴定了白头翁皂苷D(M0)原型及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M1)、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M2)、常春藤皂苷元(M3)、白头翁皂苷D羟基化(M4)、白头翁皂苷D甲基化产物(M5、M6)、白头翁皂苷D脱氢产物(M7)等7个代谢产物。结论 白头翁皂苷D能够在大鼠离体肠道菌群中发生广泛的代谢。  相似文献   

9.
王曌  尹跃  边媛媛  田金龙  史琳 《中草药》2020,51(24):6142-6150
目的 研究绞股蓝总皂苷及其水解产物中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降糖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重结晶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等,对绞股蓝总皂苷水解产物和总皂苷进行系统分离,结合NMR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活性模型进行化合物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强的化合物进行了酶抑制动力学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活性位点分析法,对PTP1B与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接模拟。结果 从绞股蓝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psapogenin A(1)、20(S)-人参二醇(2)、gypensapogenin F(3)、20(R)-原人参二醇(4)、(23S)-3β-羟基达玛-20,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5)、gypsapogenin A(6)和(20S,24S)-3β,20,21β,23β,25-五羟基-21,24-环氧达玛烷(7);从总皂苷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R,23R)-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20S,23S)-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20R,23R)-19-醛基-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20S)-3β,20,21-三羟基达玛-23,25-二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21-O-β-D-吡喃葡萄糖苷(11)、(20S,23S)-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2)。结论 除化合物4,其他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抑制活性。化合物9的活性最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10和1.07 μmol/L。  相似文献   

10.
张璐  刘辰鹏  王瑞琪  焦伟华  张小坡 《中草药》2023,54(18):5840-5845
目的 研究海绵共生真菌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CMB-TN1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通过体外MTT法测定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海绵共生真菌绿木霉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绿木霉烯醇H(1)、二绿木霉烯醇D(2)、二绿木霉烯醇G(3)、黏埽霉酸(4)、(+)-氢化萜烯七脂酸(5)、(+)-3-O-乙酰萜烯七脂酸A(6)和木聚酸D(7)。化合物1体外对人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人骨髓瘤NCI-H929细胞及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11.8、7.7和13.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以上3株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金效华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75-2479
该文简述了中国石斛类药材原植物的名实考证结果,并重点阐述了细茎类石斛植物的分类处理结果。梵净山石斛Dendrobium fanjingshanense、曲茎石斛D. flexicaule、河南石斛D. henanense、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广东石斛D. kwangtungense、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铁皮石斛D. officinale、琉球石斛D. okinawense、滇桂石斛D. scoriarum、始兴石斛D. shixingense、大花石斛D. wilsonii等11种石斛属植物得到确认,建议铁皮石斛使用名称Dendrobium officinale。  相似文献   

12.
林建斌  赵立春  郭建忠  刘力  况燚  杨胜祥 《中草药》2016,47(11):1841-1844
目的研究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荞麦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醛(3)、3,4-二羟基苯甲酸(4)、琥珀酸(5)、咖啡酸(6)、咖啡酸甲酯(7)、木犀草素(8)、苜蓿素(9)、槲皮素(10)、afzelin A(11)、2α,3β,29-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2)、yarumic acid(13)和3α-hydroxy-urs-12,15-dien(14)。结论化合物2、3和6~9为首次从金荞麦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4为首次从荞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狭基线纹香茶菜药材中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TLC鉴别及HPLC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以正已烷-乙酸乙酯-甲酸(3:3:1)为展开剂,展开后取出晾干,于干燥器内放置过夜后于紫外灯(365 nm)下检视;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3%磷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9 nm。 结果: 在TLC色谱中咖啡酸和迷迭香酸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分别在0.045 4~0.908 0 μg(r=0.999 9)和0.219 2~4.384 0 μg(r=0.999 6)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57% (RSD 1.32%) 和99.48%(RSD 2.53%)。 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药材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邱斌  杨宇萍  晏永明  唐建军 《中草药》2014,45(19):2762-2766
目的 研究羊肚参(亨氏马先蒿Pedicularis henry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RP18、MCI-gel CHP-20P、半制备型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羊肚参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yringaresinol mono-β-D-glucoside(1)、车前醚苷(2)、苯乙酸(3)、2″,3″-乙酰马蒂罗苷(4)、cis-2″,3″-O-acetylmartynoside(5)、地黄苷(6)、cis-martynoside(7)、leucoseceptoside A(8)、焦地黄苯乙醇苷D(9)。结论 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白子菜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地上部分醋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MS和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白子菜地上部分80%乙醇回流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二酸(1)、丁二酸单甲酯(2)、丁二酸单乙酯(3)、丁二酸甲酯乙酯(4)、对羟基苯甲酸(5)、水杨酸(6)、异香草酸(7)、对香豆酸(8)、马栗树皮素(9)、槲皮素(10)、山柰酚(11)、异槲皮苷(12)、紫云英苷(13)、芦丁(14).结论 化合物1~4、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半枝莲药材中同时测定对香豆酸和肉桂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10,280 nm,柱温26℃。结果:对香豆酸和肉桂酸分别在0.148~1.776 μg(r=0.9998),0.062~0.992 μg(r=0.999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RSD 1.5%),99.3%(RSD 1.8%),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稳定。通过对8批半枝莲药材的测定,结果发现湖北(批号130501)样品中2种成分含量总体优于其他产地样品。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良好,准确度高,适用于半枝莲药材中对香豆酸和肉桂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董伟  周堃  王月德  吉炳琨  周敏  高雪梅  胡秋芬  叶艳青 《中草药》2015,46(20):2996-2998
目的对傣药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全株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半叶法检测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结果从竹叶兰氯仿-甲醇(1∶1)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3-羟基丙酰)-5-甲氧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香豆酸(2)、ω-羟基化愈创木丙酮(3)、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竹叶兰苯丙素,化合物1表现出明显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其相对抑制率为22.6%。  相似文献   

18.
钩藤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峻  杨成金  吴大刚 《中草药》1998,29(10):649-651
从钩藤Uncariarhynchophylla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非生物碱化合物,经光谱鉴定,IX为新化合物,3β,19α-dihydroxyurs-512-dien-28-oic-acid,命名为钩藤元苷元D,X和X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化合物,3β,19α-dihydroxyurs-23-oxo-urs-12-en-oicacid(X),3β-hydroxyurs-12-en-2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