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垂体微腺瘤MRI和CT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垂体内低信号灶,垂体高度,上缘形状,鞍底骨质凹陷和垂体柄移位对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比较MRI和CT在显示上述征像上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垂体腺和41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术前MRI进行对比观察,并对其中20例微腺瘤进行MRI和CT特征对照研究。结果:对照组与腺瘤组相比垂体腺增高,上缘凸起,内有低信号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鞍底凹陷侵独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别(p<0.05),垂体柄向腺瘤对侧移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1)。在判断垂体微腺瘤的位置及大小(5.1±2.0/5.2±1.9mm)、鞍隔上抬(16/15)、垂体柄偏位(10/9)以及垂体增大(17/16)上,MRI稍优于CT(p>0.25)。明确鞍底骨质侵蚀CT明显优于MRI(p<0.05)。结论:增大垂体腺内出现低信号灶,伴上缘凸起和鞍底凹陷侵蚀为MRI诊断微腺瘤最可靠征像;MRI在显示上述征像(鞍底骨质侵蚀除外)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20例正常鞍区MRI断层影像解剖学表现。材料与方法用SE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进行冠、矢状面扫描,层厚2mm。结果正常垂体腺高度5.2±1.5mm,宽度13.6±2.1mm,前后径8.9±1.6mm,50岁以后垂体腺高度减低;在T2加权图像上,垂体信号与邻近脑组织相比,有46%呈高信号,54%呈等信号,注射造影剂后信号明显增高,30%垂体信号不均匀。垂体上缘的形态49%呈凹陷型,34%呈平坦型,17%呈隆起型。有112例垂体后鞍背前可见高信号影。垂体柄在矢状面可清晰显示,冠状面有80%位置居中,20%稍有偏斜。结论MRI可清晰显示鞍区的解剖结构,并可准确测量鞍区结构的径线,正常垂体腺的大小、形态、信号有一定变化,须综合观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发育期小儿脑室及脑外间隙随月龄变化的特征。材料和方法:选100例2岁以内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儿,按月龄分7组,在T1WI上测量脑室大小,在加重T2加权像(H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外侧裂、纵裂的宽度。结果:(1)3~6个月时脑室前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分别为0.31±0.04、0.16±0.03;(2)婴儿脑外间隙显示双层结构者占50.8%,3~6个月时额叶及颞极前方脑外间隙、外侧裂、纵裂宽度分别为3.31±1.29mm、4.25±2.34mm、5.48±1.86mm、3.38±1.37mm;(3)侧脑室前角形态分三种,蜡烛台形28.0%、Y形67.0%、平行形5.0%;新生儿透明隔腔占83.3%。结论:(1)脑室指数中,前角指数和尾状核指数最可靠,是判定脑室大小的依据;(2)新生儿期存在透明隔腔是正常的。侧脑室前角形态在新生儿期以蜡烛台形为主,婴儿期以Y形为主;(3)脑外间隙在3~6个月时最宽,脑外间隙可分出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4.
小脑幕枕骨附着处位置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幕枕内附着处位置正常范围及发育规律。材料与方法:测量317例正常人和42例Chiari畸形及可疑患者小脑幕枕内附着点高距及斜距。正常人按性别、年龄分16组,每组20例(≥70岁女性组17例);应用10T超导MR扫描机;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其正常值范围高距男性为(289±46~335±45)mm,女性为(304±40~330±52)mm;斜距男性为(383±43~418±41)mm,女性为(367±50~398±30)mm;部分组间有显著年龄及性别差异,且其均显著大于Chiari畸形及可疑患者的。结论:小脑幕枕内附着处位置有一定变化规律,其位置过低可致Chiari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复方感冒分散片中4种组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氰基柱,(4.9mm×200mm,粒径10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H3PO4:三乙醇胺(48:26:26:0.25),检测波长:对乙酰氨基酚为245nm,伪麻黄碱、右美沙芬、氯苯那敏为210mm。结果: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右美沙芬、氯苯那敏分别在3.25 ̄32.5μg、0.3 ̄3.0μg、0.5 ̄1.5μg和0  相似文献   

6.
垂体后叶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16只兔子垂体MRI和组织切片的对照研究,了解MRI上垂体后叶高信号产生或消失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实验组8只(1~8号)在2%氯化钠溶液喂养前、后15天分别进行垂体矢状面T1加权MRI(0.5T),观察后叶信号强度。其中4只(1~4号)第2次成像后处死做垂体组织切片,观察垂体后叶含抗利尿激素(ADH)的神经分泌颗粒含量。另4只(5~8号)经水喂养15天后再行MRI检查,并处死作垂体组织切片。结果:实验组(1~8号)在2%氯化钠溶液喂养前T1加权MRI垂体后叶均呈现高信号,喂养15天,后叶高信号消失。组织切片示垂体后叶神经分泌颗粒含量稀少。4只(5~8号)经水喂养后第3次MRI,垂体后叶高信号复现。组织切片示垂体后叶充满神经分泌颗粒。对照组8只(9~16号),其中4只(9~12号)行垂体MRI检查后处死,见垂体后叶呈高信号且充满含ADH神经分泌颗粒而无脂滴;另4只(13~16号)经水喂养15天后与实验组(5~8号)同步进行MRI,结果见后叶信号强度无改变。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垂体后叶高信号主要来源于含ADH的神经分泌颗粒,而非垂体后叶脂滴  相似文献   

7.
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68例再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的X线表现及其转归作进一步评价。材料与方法,对1979年8月~1995年1月68例,82个钙化性椎间盘突出的颈,胸胸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0例随访,2~9次,15天~9年,结果,X线改变包括:(1)椎间盘钙化呈团块状(24.4%),盘状(15.9%),碎裂状(28.0%),上述改变加线状(25.6%),加半环状(6.0%),(2)髓核脱出或移位(35.4%),(3)颈椎  相似文献   

8.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估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2例患者的105只药物无法控制眼压且又不宜行滤过手术的重症青光眼(眼压34~82mmHg,平均44mmHg±11mmHg),通过G探头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激光功率15~20W,脉冲时间2s,避开颞侧90°,在剩余的270°范围内击射12~20点,点间距2mm。以激光治疗后眼压≤21mmHg且除外眼球萎缩为治疗成功。结果治疗后经过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成功率达72.4%(76/105),疼痛控制率为95.2%(59/62)。治疗后平均眼压为20mmHg±8mmHg,较治疗前下降55%(P<0.001)。每天使用降眼压药物次数由治疗前的27±09减至13±11,减少52%(P<0.05)。晚期并发症有慢性色素膜炎(5眼,4.8%)、眼球萎缩(4眼,3.8%)、光感丧失(4眼,3.8%)和低眼压(3眼,2.9%)。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相对安全、简便、副作用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林  姚春华 《人民军医》2000,43(5):287-288
为探讨对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SK)的有效治疗方法,1996~1997年,我们用阿糖胞苷(Ara-C)结膜下注射治疗 HSK 30例,获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0例(34眼)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53岁,平均39岁。其中单眼26例,双眼4例。首次发病后3~6 d 16例,10 d 5例,复发 9例。视力:0.6者11眼,0.4~0.5者15眼,0.1~0.2者8眼。树枝状角膜炎23眼,地图状角膜炎11眼。1.2治疗方法结膜下注射 Ara-C 5 mg和利多卡因6 mg, 1次/d; …  相似文献   

10.
硒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报道了硒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硒(4.34×10-7mol/L)显著提高患者经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作用:3H-TdR掺入量由(3.17±2.42)×104·min-1·10-6淋巴细胞增至(5.67±5.63)×104·min-1·10-6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提高了(78.86±77.60)%,P<0.01。同时,硒还显著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3H-TdR释放率由(27.90±9.22)%增加至(34.56±13.45)%,P<0.05,提示:硒在恢复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治疗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