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为8%,蛋白水平各为40%、45%、50%的三组饲料(分别表示为A、B、C组),分别对平均规格为(93.0±1.0)g的圆斑星鲽进行投饲。经过10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鱼体的生长受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影响显著,鱼体增重率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饲料系数则随之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有升高的趋势,以C组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A组。由此可见,饲料蛋白水平在50%时,圆斑星鲽的生长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吕云云  毕颖杰  常青 《河北渔业》2019,(4):19-21,30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本试验以0%、10%、20%、30%、40%的发酵豆粕添加在五组等蛋等脂的饲料中,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0%,9.81%,19.63%,29.44%,39.26%,标记为A、B、C、D、E共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池15尾圆斑星鲽(49.0±1.0 g),经过10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A、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则逐渐升高,A、B和C组显著低于D、E组(P<0.05)。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B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鱼体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且不会对鱼体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过量则抑制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 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鱼粉为脂肪源,设脂肪水平分别为6.1%(A组)、9.5%(B组)、12.4%(C组)、15.1%(D组)、18.5%(E组)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褐菖鲉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E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呈下降的趋势,D组、E组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总蛋白(TP)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褐菖鲉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LZM)活力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P<0.05);(3)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D组和E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SOD活力随脂肪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D组和E组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血清CAT活力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可见,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12.4%)可明显改善褐菖鲉的免疫功能与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使用经氨基酸平衡后的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机能的影响,分别用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15 %(B)、30 %(C)、45 %(D)、60 %(E)和100 %(F)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6.328±0.630 g),以鱼粉含量为25 %的饲料为对照组(A)。饲养7 d后开始收集粪便,测定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养殖试验结束后,研究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对各组饲料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77.96 %~81.21 %)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87.19 %~92.82 %);各替代组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E和F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随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脂肪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肝胰腺中淀粉酶活性最高的为C组;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肠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以氨基酸平衡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消化机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 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饲料,饲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8周,分析斑石鲷最适蛋白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斑石鲷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水平36.85%时,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除蛋白效率在蛋白水平升高至50.38%时,降低至与蛋白水平36.85%组相当,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指标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但仍显著高于30.83%蛋白水平组(P0.05)。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通过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抛物线和直线回归分析,满足斑石鲷最大特定生长率所需蛋白水平为37.77%~40.07%。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初始体重为(5.85±0.19)g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 L)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在螺旋藻添加量为12%时,饲料脂肪水平对锦鲤生长、饲料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5.36%、7.74%、10.52%、12.85%、15.45%5个脂肪梯度,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表观饱食投喂60 d。结果显示:脂肪水平为5.36%~10.52%,锦鲤增重率(BWG)、特定生长率(SGR)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均在脂肪水平为10.52%时,达到最大值。实验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随脂肪添加比例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脂肪水平为12.85%后,血清ALT显著升高(P<0.05),脂肪水平为15.45%时,血清GLU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各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螺旋藻添加量一定时,锦鲤适宜脂肪添加水平为10.52%。  相似文献   

12.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20、25、30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星鲽的出膜时间、出膜率和成活率,测定对照组和生长指标优越组的消化酶活性和2种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圆斑星鲽的出膜率和成活率,并缩短出膜时间(P0.05)。V_C能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沉积。外源营养期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在混合营养期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就显著提高(P0.05)。25 mg/L V_C溶液浸泡使圆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的LPL和H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合子中的LPL和HL基因可能在原肠期开始表达,合成脂质水解酶分解脂质,为胚胎发育供能。研究表明,圆斑星鲽成熟卵受精后脂肪酶和胰蛋白酶酶优先发挥作用,分解卵黄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胚胎发育迅速提供能量。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消化酶活性,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孵化成活的V_C浓度可以显著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4.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豆油、鱼油为脂肪源,配制9种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的饲料,蛋白质3个水平(38%、43%、49%),每个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梯度(6%、10%、14%),其蛋白能量比为19.3~27.4mg/kJ。卵形鲳鲹初始质量为(25.02±0.16)g,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网箱(1.5 m×1.0 m×2.0m)放养卵形鲳鲹苗2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卵形鲳鲹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投喂含43%或49%蛋白质、6%脂肪饲料的卵形鲳鲹表现出较好的特定生长率。饲料中不同的脂肪水平未表现出蛋白质节约效应,较高的脂肪水平反而抑制了卵形鲳鲹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卵形鲳鲹鱼体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随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最适蛋白质、脂肪水平和蛋白能量比分别为43%、6%和24.4 mg/kJ。  相似文献   

16.
对圆斑星鲽mtDNA控制区序列及鲽形目鱼类鲽科的条斑星鲽、大西洋黄盖鲽、马舌鲽,美洲拟庸鲽和鲆科的牙鲆以及鳎科的欧洲鳎、塞内加尔鳎、沙鳎控制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的控制区序列可分为扩展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SB—A、B、C、D、E、F)、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和串联重复序列区(Tandem repeat region)。通过与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发现鲽形目的鲆、鲽类和鳎类与两栖纲的无尾类在CSB-3之后存在相似的串联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亚麻籽油替代不同鱼油水平对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9±0.02)g]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沉积的影响,以亚麻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鱼,饱食投喂,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发现,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但显著影响其摄食率(FI)、饲料效率(FE)和表观净蛋白利用率(ANPU)。随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升高,FI显著升高,而FE和ANPU显著下降,且其均在100%亚麻籽油组分别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肝体比和肌肉脂肪含量。当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100%鱼油,鱼体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似。相对于全鱼油组,亚麻籽油替代组肌肉和肝脏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升高,而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水平应低于66.7%,且大菱鲆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需大于0.8%。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口黑鲈饲料中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对其生长、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计了8种(D1~D8)不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总能递增饲料。D1~D8饲料的脂肪水平递增(9.0%~26.5%),而蛋白质水平递减(52.0%~31.0%)。用上述饲料饲养体质量为(10.06±0.02)g的大口黑鲈88 d,每饲料设3重复,每重复30尾鱼。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消化率和脂肪沉积率均以D2组最高,但随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进一步升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D3~D5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1和D8组。D2、D3组与D4组间的蛋白质沉积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1~D4组间的总能消化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地高于其他各组。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对鱼体组成产生显著的影响,使体脂的积蓄显著增高。随着饲料中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的升高,成活率呈显著下降趋势,D1和D2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D5~D8组。非特异性免疫分析显示,D4组血清溶菌酶活力和D2组血清补体活性及头肾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为最高。以饲料为单因子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满足大口黑鲈最适生长和饲料利用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9.30%和11.50%。以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为自变量,分别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为因变量进行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特定生长率最大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48.20%、12.44%和0.26;蛋白质沉积率最高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46.42%、13.96%和0.30。以饲料蛋能比为自变量作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蛋白质沉积率最大时,饲料的蛋能比、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比分别为23.72mg/kJ、46.16%、14.18%和0.31。研究认为,饲料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饲料效率和免疫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料中过高的脂肪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与利用,表明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有限。建议大口黑鲈实用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保持在46%~49%和11.5%~14%范围内较为适当。  相似文献   

19.
选取体质健康、均重为(180±28)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42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投喂添加1%、3%和5%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益生菌制剂(BSCP)的基础饲料42 d。结果发现,大西洋鲑投喂1%–5%的BSCP后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升高的趋势,5%组蛋白质消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肠道和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中5%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肝脏免疫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血清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仅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BSCP可以显著提高大西洋鲑的生长性能,提高部分消化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西洋鲑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其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3%。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匙吻鲟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配制了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5.44%、37.20%、39.19%、42.05%和45.30%)的等脂饲料,将初始体质量为(158.00±0.29) g的匙吻鲟在室外养殖系统中进行56d的饲养。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39.19%、42.05%组的WGR和SGR显著高于35.44%、45.30%组;45.30%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以WGR和SGR为参考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匙吻鲟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要求分别为40.67%和40.84%。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实验鱼体成分没有显著性变化。③39.19%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45.3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39.19%组和42.05%组;42.05%组肠蛋白酶活性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42.05%组肝脏淀粉酶活性略高于其他组;肝脏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趋势。④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匙吻鲟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39.19%、42.05%组实验鱼的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其余各组;37.20%、39.19%组的球蛋白(GLO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35.44%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总蛋白(TP)含量39.19%、42.05%和45.3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9.19%以上时,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低蛋白质水平组;除37.20%组,其余各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含量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匙吻鲟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