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并不在于直接干预和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果,而在于优化重塑自然资源配置制度和手段。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在机构方面基本实现了"两统一",并在海域管理方面取消了过去的围填海年度计划。文章以此为背景,梳理了自然资源管理制度重构的基本逻辑,以围填海为例解析了自然资源管理模式调整思路。基于以上提出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年度计划的初步构想,包括将海洋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基础性制度。并提出政策建议:坚持陆海统筹,加强计划管理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修复的约束与引导;探索"总量不变、盘活存量"的海洋空间资源供给思路;完善围填海"总量控制、中央统筹"的管理流程;聚焦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红线制度、围填海管控等制度框架体系下,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围填海存量资源、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文章以围填海存量资源优化利用为出发点,立足淤涨型滩涂演变的自然规律和海域的多功能性,借鉴梯度开发理论,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生态环境适宜性、技术经济可行性及面临的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配套管理制度不足等制约因素,并从统一管理主体、探索多规合一、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实施保障措施,为提高围填海集约节约利用度、创新基于陆海统筹的围填海配套管理制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参考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以杭州湾新区盘活存量围填海为例,估算盘活存量围填海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同时针对盘活存量围填海,提出摸清家底、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详细掌握围填海存量资源状态,提高海域空间资源监管精细化水平,本文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概念,并将围填海存量资源划分为围而未填区域、填而未建区域、低密度建设区域、低洼坑塘、低效盐田和低效养殖池塘等6种类型,以及工业区、城镇区等围填海存量资源的消耗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遥感影像分类提取方法与技术流程,构建了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并以营口市南部海岸区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遥感影像分类提取方法能够精细地提取围填海存量资源信息,准确率达到90%以上;(2)填而未建区域、低效盐田、低效养殖池塘占研究区围填海存量资源总面积的62.51%,研究区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为0.49,但内部差异明显,北部区域为0.66,中部区域为0.44,南部区域为0.37。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近10年来椒江口两岸主要的围填海工程进行了统计,利用基于围填海强度等级控制理念的围填海潜力评估方法,对椒江口海域的围填海强度及围填海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虽然仍有一定的围填海潜力,但围填海压力较大,椒江口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对海岸带地形地貌、海域水文动力环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资源等均存在负面影响,为此提出了强化围填海管控、重视海岸带整治修复等建议,以期为椒江口的围填海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滩涂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围填海存量资源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模式,从集约节约用海情况、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4个方面构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温州9个区域用海规划区开展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瑞安市丁山三期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等4个区域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研究结果可为温州市优化围填海空间布局,推动围填海开发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成果数据为基础,选取 “十五”和 “十一五”期间渤海海域围填海项目的数据,通过对六大重点产业在渤海海域围填海的现状、布局、结构以及历年变化进行分析,反映出渤海海域空间资源利用现状,总结出各重点产业围填海发展模式,最后指出了渤海海域围填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0海域管理工作回顾 2010年,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按照国家海洋局统一部署,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整顿秩序、控制规模、合理利用"的重要批示,通过"区划统筹、规划引导、计划调节、市场配置"等手段,以海洋功能区划、围填海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建设为重点,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了海域管理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后的流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舟山岑港北侧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前(2006年)、后(2008年)水文测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工程所在海域潮流场变化的初步结果.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流场的影响,并对流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海岸围填海工程后潮流场的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如实反映实际工程后的潮流场变化情况;(2) 围填海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围填海堤的前沿,围堤附近的流速减小,在离围堤一定距离的小范围海域,流速增大,随着离围堤距离的增大,围填海工程对潮流场的影响逐渐减弱;(3) 为全面反映工程海域的潮流场状况,应合理布设水文观测点的断面分布,这对模拟工程所在海域的流场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围填海虽能缓解因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造成的土地资源问题,但是大规模不科学的围填海工程会严重破坏海洋资源,并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改变.为科学管控围填海工程,需对其资源状况进行定量评价,进而为合理控制管控围填海资源规模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以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4年锦州湾的L...  相似文献   

11.
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包括生物效应、生态系统功能效应和环境效应三方面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各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赋值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模型,为客观评价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该方法实例评价大连市庄河海域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该海域围填海造成生态环境效应影响严重,应该严格控制该海域围填海工程。  相似文献   

12.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东  侯西勇  张华 《海洋科学》2019,43(2):82-90
曹妃甸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特征、较强的资源支撑为其成为我国北方天然深水大港提供了必要条件。曹妃甸临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将大大加快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规模宏大的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近海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在结合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曹妃甸海域概况及围填海工程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地貌景观、水沙动力、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4个方面详细论述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环境的影响;针对曹妃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加强科学研究、优化评估方法、落实管理制度、注重生态补偿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曹妃甸围填海区域及其周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促进海域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及其监测预警情况,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禀赋、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潜力和区域约束4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江苏13个县级行政区的围填海用海承载指数为-0.46~9.63,呈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辐射沙洲区的大丰区、东台市和如东县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良好,北部连云港市辖区以及南部南通市的通州区和启东市围填海用海承载条件较差;未来应建立围填海用海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围填海管控制度、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协同监督。  相似文献   

14.
围填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开展围填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烟台芝罘湾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特点,采用功能价值法,构建并优化涵盖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项服务功能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和价值评估模型,选择烟台芝罘...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我国围填海的存量资源得到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当今围填海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修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以福建可门工业园区为例,针对围填海造成的"占用滨海湿地、护岸硬质化、破坏海岛、海洋生物资源损失、排放污水、生境破碎"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了"生态流"的概念,并且因地制宜,从"构建山海通廊、...  相似文献   

16.
陈玮彤  张东  韩飞  刘鑫 《海洋通报》2015,34(4):443-449
在考虑岸滩的冲淤变化特性、不同岸段冲淤速率差异以及岸外滩涂资源存量差异的基础上,扩展定义了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并以2007-2013年江苏南通海岸老坝港-东灶港淤积岸段、东灶港-蒿枝港侵蚀岸段和蒿枝港-连兴港稳定岸段的围填海造地工程为对象,进行了围填海开发状况定量评价分析及开发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在以5级为上限的强度评价体系下,2013年老坝港-东灶港、蒿枝港-连兴港岸段的围填海开发强度为3级,围填海压力中等,对岸段的后续开发有一定影响;东灶港-蒿枝港岸段的围填海强度等级为4级,围填海压力较强,应注重围填海域集约利用。由于岸外资源存量的差异以及围填海开发速率的差异,三段海岸未来的可供开发年数预测分别为8年、1年和11年。该评价方法可为定量评估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开发强度、实现围填海开发潜力科学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围填海项目后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很少专门针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进行海洋生态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和相关分析。本文通过以一处历史遗留既有项目的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状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此类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的局地海洋生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利用已填海成陆区进行建设,除底栖生物外,不会对围堰以外海域的生态造成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衡量和分析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的累积影响及后期围填海工程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为制定其他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向沿海地区集聚趋势的进步加快,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导致的用地矛盾促使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加。通过围填海向海洋要发展、生产和生活空间,已成为缓解沿海地区发展土地资源的"瓶颈"、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途径之一。开展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是加强围填海项目用海监管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监测目的、监测准备、监测方法及流程、监测成果编制等方面对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进行了全面论述,以期为相关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的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直接关系到用海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国家海洋局对此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而在高含沙量海域,如何应用"意见"提供的3种平面设计方式值得思考。本文结合宁波镇海泥螺山北侧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对高含沙量海域围填海项目平面设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分析表明,"意见"倡导的3种平面设计方式并不适合于泥螺山北侧围填海建设,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平面设计方案,从环境、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综合比较,得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锦州湾附近海域实施大量填海造陆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有必要对锦州湾附近海域的围填海状况进行连续监测。文章以5个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进行锦州湾附近海域海岸线的提取,系统分析锦州湾围填海海岸线的演进过程,并从海岸线长度和海岸线曲折度等方面对锦州湾围填海开发特点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