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庞瑞康  玉杰锋  范郁山 《中医学报》2020,35(6):1337-1340
目的:观察缓慢捻进针法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3例。治疗组给予缓慢捻进针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手法配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两组每周治疗3次,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包括WOMAC疼痛评分、WOMAC关节功能评分、WOMAC僵硬程度评分、WOMAC总评分),Lysholm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4.34%(5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WOMAC疼痛评分、WOMAC关节功能评分、WOMAC总评分、治疗组WOMAC僵硬程度评分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缓慢捻进针法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青春期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35例予以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分别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评价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壮医药线点灸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医药线点灸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71%、97.14%,传统针刺疗法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1.3%、9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对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见效快,疗效稳定,方便易操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悬灸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组)和非热敏腧穴悬灸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组采用非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每次40min,两组每日2次,共治疗5d,第6d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d),于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症状积分、NIH-CP-S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症状积分、NIH-CPSI积分、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结论:热敏腧穴悬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温和灸组各30例,两组均针刺大肠俞、肾俞、委中、阿是穴,并根据患者证型不同进行腧穴配伍。热敏灸组选取1~2个热敏点行热敏灸,温和灸组选取压痛点使用艾灸盒进行温和灸。统计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进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汉译RMDQ量表和总体疗效,以及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和效应种类。结果治疗前两组VAS、ODI、RM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治愈率高于温和灸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均降低(P0.05),热敏灸组VAS低于温和灸组(P0.05);治疗第2周、第4周后ODI、RMDQ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热敏灸组ODI、RMDQ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温和灸组(P0.05)。6种热敏灸感中扩热最常见,且热敏灸感出现的次数随治疗而变化。结论热敏灸和温和灸结合针刺均能有效改善腰痛和腰部功能障碍,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效更优。热敏灸感因人因时不同,临床中需辨证施灸。  相似文献   

5.
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腧穴热敏化悬灸与口服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IBS-D主要症状体征(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稀烂便)积分变化,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各项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各项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及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在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安全性方面,2组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热敏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62例PTN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悬灸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组)32例和非热敏腧穴悬灸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组采用非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每次40 min,2组每日2次,共治疗5d,第6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治疗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生活质量问卷(MSQ)量表计分等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VAS计分、MSQ(即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3部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AS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SQ(即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三部分)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3%,与对照组(53.33%)相比,P<0.05.结论 热敏腧穴悬灸治疗PTN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挑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2月到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且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坐骨神经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挑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速效坐骨神经痛丸方法进行治疗,10 d为一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疲乏评分、抑郁指数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PSQI评分、抑郁指数及AngⅡ水平均降低,疲乏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PSQI评分、疲乏评分、抑郁指数及An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臀部疼痛评分、小腿后外侧疼痛评分、PSQI评分及疲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挑疗法和口服速效坐骨神经痛丸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挑疗法的临床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手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朱琏抑制Ⅱ手法加电针及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提插捻转手法加电针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睡眠评分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降低大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睡眠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朱琏抑制手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PHN疗效高于常规提插捻转手法。  相似文献   

9.
综合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随机分为点灸组、穴贴组、中药组和综合组4组,每组30例.点灸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穴贴组予穴位贴敷药物治疗,中药组口服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治疗,综合组在壮医药线点灸、穴位贴敷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治疗.3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3年,3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综合组与点灸组、穴贴组、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治愈率比较,综合组与点灸组、穴贴组、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综合组临床愈显率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点灸组、穴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从多个角度综合起作用,具有疗效显著,简便易行等优点,适合基层医院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常规护理对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差异并挖掘临床选穴规律.方法:(1)选取我院行肛肠手术而导致尿潴留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随机将其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0例.热敏灸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常规护理组予诱导导尿和中药封包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2)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有关腧穴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研究,通过SPSS Modeler 15.0和SPSS Statistics 25.0对腧穴运用频次、核心腧穴组合及聚类分析进行研究.结果:(1)热敏灸治疗组在提高有效率、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和改善首次排尿量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2)共纳入148篇研究,包括148个腧穴处方,涉及47个腧穴,三阴交、中极、关元是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最常用的腧穴,任脉及足太阴脾经是最常用的取穴经脉.结论:热敏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疗效确切,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将同类腧穴联合使用,以增强治病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的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龙胆泻肝汤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消炎痛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止痛、止泡、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7.1%,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龙胆泻肝汤内服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热敏点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研究热敏点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新疗法。方法: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点灸治疗组(21例)和辨证穴位灸对照组(19例),采用国际公认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表(百分法)为观察指标,对两组病人在每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疼痛、步行、关节屈曲动度、不稳定感、肿胀、上下楼梯和绞锁进行计分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值有极显著差异(P<0.01),热敏点灸组显愈率明显高于辨证穴位灸组(P<0。01)。结论:热敏点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辨证穴位灸疗法,热敏点是灸疗的最佳治疗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近年来灸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从艾灸、壮医药线点灸、热敏灸、棉花灸等方面阐述了灸法对痤疮的临床疗效,以期扩大灸法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并为“热证可灸”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放血加壮医药线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放血及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以提高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壮医药线点灸加放血的治疗组及不加放血治疗的对照组各4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经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治愈率(92.50%)高于对照组(65.00%),且治疗组皮损修复、结痂、疼痛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壮医药线灸加放血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输卵管积水热敏化腧穴分布和热敏化表现形式规律。方法观察140例输卵管积水患者有无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化腧穴出现频率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腧穴热敏化的表现形式,热敏化腧穴饱和灸量参数时间。结果 140例患者均出现了热敏现象,发现率100%,以子宫穴、卵巢穴、腰眼穴、大肠俞、关元俞穴位频率高,与病灶部位具有对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化表现形式依次为局部透热扩热深层透热传导热及非热感,输卵管积水直径与腧穴热敏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及敏感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与饱和灸量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存在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化腧穴与病灶部位具有明显对应关系,病灶严重程度与腧穴热敏化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及敏感性存在相关性;亦与饱和灸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现代医学研究指导壮医药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乳腺增生病130例随机分为2组,加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组70例,中成药对照组60例.治疗3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乳痛及乳腺肿块大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刀斜刺配合热敏化灸治疗背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背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按就诊挂号单号码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刀斜刺配合热敏化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阿米替林片,观察、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VAS分值较对照组小(P<0.05);从临床疗效评价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92.6%,治疗组治愈率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斜刺配合热敏化灸治疗背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盐酸阿米替林。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当前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该病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试验。目的 应用荟萃分析法系统评价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9月,搜集有关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治疗组为壮医药线点灸,对照组为不同于壮医药线点灸的其他治疗方法。对文献进行数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中文文献。Jadad评分量表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研究,5篇文献为低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治愈率、血尿酸下降幅度、关节肿痛积分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OR=4.62,95%CI(2.69,7.94),P<0.000 01;OR=2.39,95%CI(1.37,4.16),P=0.002;SMD=-0.62,95%CI(-0.83,-0.40),P<0.000 01;MD=-2.51,95%CI(-3.38,-1.64),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18,95%CI(0.11,0.31),P<0.000 01〕。总体有效率、治愈率、治疗前后血尿酸差值、治疗前后关节肿痛积分差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漏斗图均未完全对称,提示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翻转效应模型分析总体有效率、治愈率、治疗前后血尿酸差值、治疗前后关节肿痛积分差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指标未被逆转,说明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对关节肿痛发挥积极效应且不良反应少。由于本次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有限及可能存在偏倚等因素,今后仍需更多规范化的RCT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热敏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作用,但耗时长而大多只针对局部,对整体调整不足;联合对刺法可以起到更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热敏灸结合对刺法以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观察其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的热敏灸。 方法 所有的受试者均来源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门诊,将合格受试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热敏灸的方法,为在患侧膝周以内外膝眼为主的穴位进行热敏灸。治疗组采用热敏灸加对刺的方法,先采用对刺的针刺法,选取患侧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太溪4对穴位,留针30 min。针刺后再进行热敏灸。2组均每周治疗5次,周六和周日休息,观察3周。治疗前后观察疗效和可视疼痛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Lysholm knee score,LKSS)。 结果 热敏灸结合对刺法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组比较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热敏灸在干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缓解疼痛以及改善功能活动方面都有较好的作用,而热敏灸结合对刺法更可起到协同作用,优于单纯的热敏灸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壮医药线点灸防治带状疱疹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带状疱疹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采用常规药物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0 d。另选门诊健康体检正常人22例外周血的CD3、CD4、CD8为正常参照,不做任何处理,设为正常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D3、CD4、CD4/CD8值均低于正常组的水平(P<0.01)、而CD8则高于正常组的水平(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值有明显回升,均接近正常组的水平(P>0.05),而对照组的未见明显回升,明显低于正常组的水平(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常规药物对带状疱疹患者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