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42岁。右侧乳头出现红色结节伴瘙痒3个月,无明显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突起,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间淋巴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48岁,下颏部出现丘疹结节伴瘙痒,搔抓后出血2年。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管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突起。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2岁。患者怀孕8周时右上肢出现多发性红色丘疹、结节。皮疹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浸润。诊断: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3岁,全身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反复20余年,关节痛、畸形10余年,间断性发热2年。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显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超过6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及胶原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真皮胶原增粗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诊断: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30岁男性患者头顶多发暗红色圆形丘疹、结节3年,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外,余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头皮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血管显著增生,伴有以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男,36岁.双下肢红斑时有痒痛半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55×109/L(分类0.263),骨髓嗜酸性粒细胞0.125,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骨髓组织病理示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增生活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不同程度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直至阻塞,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浸润,呈火焰状,其间有少量淋巴细胞.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予甲泼尼龙和抗组胺药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8.
报告2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9.
报告2例上皮样血管瘤,分别为18岁女性和1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出现丘疹、结节、质硬肿物。病理表现均为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凸出管腔,形成墓碑状,真皮下层血管增生,管周不等量淋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诊断符合上皮样血管瘤。并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2岁,躯干、双下肢丘疹、斑丘疹、皮下结节伴瘙痒反复6个月。组织病理: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深层小血管周围及脂肪间隔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火焰征象",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诊断:嗜酸性脂膜炎。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枸橼酸雷尼替丁胶囊、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中药口服治疗。目前继续随访中。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6岁,双耳垂肿胀伴痒10余年。患者既往有网状青斑5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细胞增生,见多量淋巴滤泡样结构,伴间质血管增生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周血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诊断:网状青斑伴木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节性痒疹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结节性痒疹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 34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发病原因以昆虫叮咬等较为常见。病程较长。皮损以半球样结节,苔藓样变为主。病理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假性上皮瘤样增生最为常见;真皮中以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纤维化、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最为常见。结论国人34例结节性痒疹的发病原因与"经典结节性痒疹"的病因大致相同,病理表现上与国外描述的"经典结节性痒疹"对比发现,国人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浸润较普遍,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30岁。左耳郭及同侧头皮散在或融合成片暗红色结节,部分破溃出血。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大量薄壁血管增生,内衬胞质丰富且核大的内皮细胞,部分凸向管腔,血管周围见团块状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手术切除结合高频电灼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1岁。右侧肩胛部丘疹、结节1年。右肩胛部可见多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质软,部分皮损有蒂,表面光滑,呈群集性分布,互不融合,无压痛。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不规则增生扩张。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肌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皮损予以液态氮冷冻治疗。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0岁,头皮及上身皮疹20余年。皮肤科情况:头部可见大片状融合性皮色肿块,躯干及上肢见散在密集暗红色丘疹。无瘙痒、疼痛,无糜烂、渗出、鳞屑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大,有的突入管腔,血管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2岁。左背部出现带状皮疹3月余。皮肤科情况:左背部可见一带状斑块,质韧。外周血和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胶原间、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可见致密的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5岁。全身皮疹伴发热20余天。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至皮下脂肪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散在多核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核尘,纤维素样坏死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增厚,伴红细胞外溢。PPD试验强阳性。诊断: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0岁。双耳廓皮疹3个月。查体:双耳廓、外耳道口可见质地欠均的浸润性肤色结节、斑块,表面光滑无鳞屑,质韧,无压痛,无糜烂、渗出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淋巴管扩张,浅中层血管增生、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淋巴管及附属器周围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稀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免疫组化示血管壁CD31及CD34均阳性。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20.
木村病1例     
患者男,58岁。右侧耳前部肿块10年。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并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诊断:木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