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林超 《华商》2012,(8):14-15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让国人骄傲,可现在,中国制造却让外国人眼红,使中国人迷失。“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中国制造”泡沫化了!  相似文献   

2.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各地市场的时候,由“中国制造”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制造”正在引起更多的关注。然而,在“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被挂在嘴边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中国制造”,为什么“中国制造”会惹出这么多麻烦,“中国制造”究竟该怎样造。  相似文献   

3.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只表明了“在中国制造”,而并不代表“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虽然仅是一字之差,却隐含了中国服装业从“低成本简单加工”到“高附加值品牌创造”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任重道远 《中国品牌》:欢迎三位做客《中国品牌》议事厅参与“中国制造”话题的讨论。中国制造成为了眼下一大热门话题。可以说,“中国制造”是国家品牌战略的体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政府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在全球风头正劲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国内近两年来出现的一些商业丑闻却凸显出某些“中国制造”的一大“软肋”问题——质量。无论是哪个本土品牌出现质量问题,都给“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抹黑,而事实上,把控质量管理、制造质量上乘的精品将是“中国制造”保持荣耀的关键,因此,2011年,提升产品质量仍然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有人津津乐道于现在的“制造大国”地位。其实,“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经营”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盛之路。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失利的消息,从纺织品、打火机和鞋,到电池、DVD、路由器……总括起来大概以两种方式失利:先是反倾销,接着就是专利战。“中国制造”肥了,令世界瞩目,这是好事;但我记得鲁迅先生讲过:“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口猪或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坦率地说,“中国制造”现在就是那只肥大的绵羊,而屠夫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专利战”。反倾销针对的还只是“中国制造”的价格,专利战针对的却是“中国制造”的“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对无形的知识产权的木然。  相似文献   

8.
生产方式     
在“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创造”这场热火朝天的讨论中,一项最重要的环节却已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忽略,这就是“制造”一词本身。中国制造企业几乎群体性地遗忘了它们当中的很多企业原本就是为制造而来的,也群体性地忽略了生产方式本身也应该是讨论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9.
海尔反思录     
低成本、低价、低利润的恶性竞争使得“中国制造”生态显露“天花板”效应,如何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规避中国制造“市场拉美化、技术殖民化、品牌边缘化”风险?如何实现向“中国创造”质的跨越?作为“中国制造”的领军人物,张瑞敏在做何思何想?最近,张瑞敏与本刊专栏作家胡泳畅谈——海尔进行了6年的市场链变革实验、国际竞争力、品牌与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真实焦虑”。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制造业者的“徘徊反思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品牌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小红 《商场现代化》2006,(7Z):113-113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凸显三大软肋。以企业为主体,本文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三个路弪依赖。  相似文献   

11.
一面是中国制造中的“爆炸式”发展,另一面是中国制造业外迁至东南亚或南亚等地。更让被冠以“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窘迫的是,德国制造精湛的工艺仍无法撼动,美国制造的卷土重来、日本制造的逆袭,都会让中国制造处于焦灼的境地。中国制造的良性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热名词,但是,有关“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例如:  相似文献   

13.
郭剑 《三联竞争力》2006,50(4):76-77
以格兰仕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取得了“制造代工”模式的成功,在举国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背景下,聚焦高端的“研发代工”不失为可供选择的一种现实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热名词,但是,有关“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例如:  相似文献   

15.
美国记者Sara Bongiorni在某年圣诞节时偶然发现家里的大部分用品是产自中国的,这让她很震惊,于是决定开始尝试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Bongiorni这样做并不表示中国生产的产品都是不好的,而是想尝试一下自己是否能完成这项“壮举”。她在2007年出版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经济全球化的生活历险》一书中记录了这一段经历。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James Zimmerman在采访结束后,给本刊写了一篇名为《美国制造》的文章,提出“美国需要中国,如同中国需要美国一样”。当作回复记者关于“中国制造”的提问,并表示这是自己阅读《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活历险》一书后的感想。本刊经摘编后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6.
邢和平 《现代商业》2012,(29):49-50
自2000年开始的十年发展,“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国制造”内部开始经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与再造。今天我们看到的“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困局,正是转型期必然的乱象和必经的磨炼。“中国制造”还能继续保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的应对策略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最近,恒源祥刘瑞旗董事长,邀请了五位中科院院士,一起议论“中国制造”问题。当我们沉浸在“中国制造”的美丽光环中陶醉在这份快乐时刻,刘瑞旗却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中国制造”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高增长;不能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稳定的快速提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他以“自主品牌”的崭新理念,为中国工商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历史性的命题。现将刘瑞旗在这方面的论述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张志东 《致富时代》2011,(4):101-101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产业经济学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该文剖析了造成现阶段“中国制造”困境和乱象的根本原因,从链条整合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制造”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整个产业链条中上下游及周边资源的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相似文献   

19.
鞍钢宪法     
中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制造”的崛起。然而,眼下的“中国制造”正陷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无数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却一直徘徊在价值链底层,始终难以撕下廉价与低质的标签。  相似文献   

20.
高莘 《国际广告》2010,(1):23-23
“新面孔”发起第三次浪潮“从海尔、联想到蒙牛,‘中国制造’之路呈现清晰的路径,”专家指出,海尔砸烂问题冰箱,开启了“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浪潮;联想收购IBM个人PC业务、以产业资本走出去,成为“中国制造”第二次浪潮的典型。在此次浪潮中,强调国际合作、掌握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基础、倡导自有品牌是主流导向,典型代表包括中粮、蒙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