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产妇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情况及其母婴传播途径。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 PCR)技术对广州市4 90例孕产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TTVDNA扩增,并对 8例孕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TTVDNA均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87例孕产妇静脉血及12例新生儿脐血检测出TTVDNA ,孕产妇TTVDNA阳性率为17.8% ,母婴垂直传播率为13.8%。TTV广州分离株核苷酸序列与日本株的同源性为85 .3%~98.2 %。结论:孕产妇TTV感染率较高,TTV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而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2.
婴儿输血传播病毒感染途径的分子病毒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产妇和所生婴儿在分娩及母乳喂养 6个月后的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婴儿TTV感染途径。方法 应用套式PCR对 40 0对正常孕产妇分娩前的血清及其新生儿的脐血血清标本、产妇的乳汁配对进行TTV DNA检测 ,对TTV DNA阳性、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及其婴儿进行 6个月随访 ,克隆其中 13对配对阳性标本的TTV基因 ,通过DNA序列测定比较分析母婴TTV感染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结果  6 2例孕母血清、4例新生儿脐血血清、2 0例母乳TTV DNA阳性 ,TTV阳性母亲的乳汁TTV DNA检出率32 2 % (2 0 / 6 2 )。经 6个月随访孕母血TTV DNA阳性的 42对母乳喂养的母婴 ,母血清TTV DNA阳性率2 1 3 % (9/ 42 ) ,婴儿血清TTV DNA阳性率 40 5 % (17/ 42 ) ,孕母血清TTV DNA阳性的婴儿血TTV DNA由阴转阳率 38 1% (16 / 42 )。配对比较母婴间TTV感染株序列同源性为 97 4%~ 99 8%。结论 孕产妇血清TTV阳性率较正常人高 ,乳腺可能是TT病毒的另一存在部位 ,母乳喂养及母婴间密切接触可能是母 儿间TTV的重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的致病性以及更昔洛韦对其的疗效。方法对968例新生儿脐血进行TTVDNA扩增和电泳分析,阳性者动态观察临床表现,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直接胆红素(DB)。TTVDNA阳性且ALT和DB升高者诊断为TTV肝炎,应用更昔洛韦10mg/(kg·d)治疗1~2周。结果新生儿TTVDNA阳性38例,占4.0%。出生3d内,所有TTVDNA阳性新生儿的ALT和DB均正常[(24.8±12.0)U/L、(17.6±6.8)μmol/L],无异常临床表现;7d后15例TTVDNA阳性新生儿ALT和DB均升高[(95.5±16.4)U/L、(58.2±10.4)μmol/L],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加重、反应差和进奶量减少。11例肝炎患儿予更昔洛韦治疗7d后,ALT和DB恢复正常;余4例治疗14d恢复正常。所有患儿于治疗14d后外周血TTVDNA转阴。结论新生儿存在TTV感染,部分可导致肝损害,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更昔洛韦具有良好的抗TTV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4.
周冬  肖昕  王文祥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02-1703,1740
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感染的输血传播病毒(TTV)ORF1区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TTV-DNA,15例中国新生儿确诊为TTV感染;对新生儿感染的TTV(中国株,C01~C15)ORF1区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引起新生儿感染的中国株TTV与日本株N22比较,同源性达87.1%~97.7%,但存在着点突变,如112、113位点的GG→TT和236~240位点的TTATC→CCTAT。结论TTV中国株与日本株具有同源性,某些TTV基因突变可增强其致病性,可导致新生儿肝功能损害和结合胆红素升高。  相似文献   

5.
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巨细胞病毒UL144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背景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株中UL144基因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CMV感染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对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122份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和53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44开放阅读框的扩增,扩增阳性的临床株进行UL144开放阅读框核苷酸测序。结果50份尿标本和23份肠组织标本临床株完成DNA测序。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HCMVUL144基因分为3组4个基因型,UL144G1a(52%)为主要基因型。有症状与无症状HCMV感染临床株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引起神经系统及肝胆系统受累的临床株与无症状感染临床株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美国及日本的临床株比较,UL144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HCMVUL144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UL144G1a为先天性或围生期HCM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UL144基因分布与地理位置有关;UL144基因分型与HCM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嗜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保定地区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与人类偏肺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收集的547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偏肺病毒(hMPV)基因检测。抽取10份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比较。结果315份标本中共检测到82份阳性扩增产物,阳性率为26.0%。占总检测例数的15.0%。结论保定地区部分患儿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与hMPV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粪便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产生途径,了解新生儿肠道产ESBL菌基因及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及其母亲的粪便样本,应用选择性ESBL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培养阳性菌株应用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ESBL基因型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146份新生儿粪便标本,产ESBL菌阳性检出率8.90%,其中第1次排便产ESBL菌阳性检出率3.23%;出生72 h后粪便产ESBL菌阳性检出率为13.10%;13株产ESBL菌中CTX型9株,TEM型3株,SHV型1株;9株CTX型包括CTX-M-24、CTX-M-18、CTX-M-27、CTX-M-42和CTX-M-15五种型别。167份母亲粪便标本,产ESBL菌阳性检出率21.6%;ESBL基因型包括CTX型24株,TEM型6株,SHV型4株,Qnr S型2株;24株CTX型包括CTX-M-24、CTX-M-14、CTX-M-18、CTX-M-27、CTX-M-42和CTX-M-15。母婴共有12份标本检出2种或3种ESBL基因型。母婴49株产ESBL菌共检出aad A5、str A、str B、sul1、sul2和dfr A17等6种耐药基因;母婴同时检出产ESBL菌者,其耐药基因完全一致;7例新生儿和23例母亲粪便检出多种耐药基因。结论住院分娩新生儿在院期间可与母亲同时或单独在肠道检出产ESBL菌;新生儿肠道产ESBL菌产生途径有多种;产ESBL菌基因型和耐药基因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8.
细菌16S-23S rRNA 基因特异DNA图谱的分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hang SQ  Dong GP  Fu JF  Hong WL  Du LZ  Yu XL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9):692-696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及测序技术 ,建立检测不同属种细菌的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的特异图谱。方法 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进行PCR扩增、RFLP、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同时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与PCR RFLP比较。结果  2 7株不同细菌行PCR扩增后 ,得到不同DNA图谱。其中 15种细菌经PCR扩增即可区分 ,另 10种经HinfI或AluI酶切后才能区分。肺炎克雷伯菌与坚韧肠球菌的差异只在第 779位碱基上不同 ,XmaIII酶能区别。 42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者 ,15例培养阳性 ,阳性率 3 5 7% ;而PCR阳性者则为 2 7例 ,阳性率为 64 2 9% ,明显高于血培养 (P <0 0 1)。 6例脑脊液标本中 ,1例PCR及培养均阳性 (表皮葡萄球菌 ) ;2例培养阴性标本 ,其PCR也阳性 ;经图谱分析为葡萄球菌 ,1例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的脑脊液标本PCR检测为阴性。另 2例PCR及培养均阴性。结论 建立了PCR RFLP技术快速检测细菌 16S 2 3SrRNA基因区间的方法 ,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 ,为临床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沙眼衣原体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i H  Wu SX  Yu JL  Yang J  Liu GX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8):578-581
目的 建立缺口-连接酶链反应(gap ligase chain reaction,G-LCR)诊断新生儿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方法 根据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设计两对探针,应用LCR技术扩增衣原体标准株DNA,并用于检测328例新生儿肺炎鼻咽拭子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与传统的细胞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 D-LCR可检测出两个衣原体原体;可扩增5种沙眼衣原体标准株DNA,不扩增鹦鹉热衣原体及其他细菌DNA,显示出很高的特异性。328例鼻咽拭子标本中,G-LCR扩增检出67例阳性,培养检出60例。经结果不一致分析后,共检出69例阳性,阳性率为21%。以扩大标准为金标准判断,G-L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100%、100%和99.6%,而培养则分别为86.9%、100%、100%和96.6%。结论 G-LCR检测新生儿沙眼衣原体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G-LCR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核酸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沙眼衣原体(CT)肺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28例新生儿肺炎应用细胞培养检测CT,同时应用PCR扩增其主要外膜蛋白(MOMP)检测CT,应用另一引物对原PCR阳性标本再确证,并分析CT肺炎的新生儿临床资料。结果128例标本中培养阳性29例,阳性率22.7%;两引物PCR均阳性36例,阳性率28.1%;新生儿CT肺炎大多数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无特异性。结论CT是新生儿肺炎常见的病原体,病情迁延,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炎应考虑到CT肺炎。细胞培养是诊断CT肺炎的“金标准”,两引物PCR方法的确证可减少因PCR敏感性所致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