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近年来中医药对胃泌素的干预研究表明:脾虚证和胃泌素关系密切;中药和中医外治法对胃泌素的调节具有双向性,可使偏高或偏低的胃泌素恢复正常水平,调节紊乱的胃肠功能;同一疾病不同证型之间胃泌素水平有差异,可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今后应把对胃泌素的研究扩大到消化系统以外的病证,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46例糖尿病胃轻瘫的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胃动力检测,以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证候与胃动力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46例DGP的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及同步检测X线钡透固体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水平,比较不同证型组间的差异.结果:1.脾虚兼证型DGP病例中,脾虚兼痰浊组和脾虚兼痰瘀组分别与脾虚兼气滞组的胃排空障碍程度进行比较,均为P<0.001,说明胃排空障碍程度不同证型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脾虚兼证型的DGP病例中,70例进行了血浆MOT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的血浆MOT水平作对照,结果显示:各脾虚兼证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MOT水平有显著差异;并且脾虚兼痰浊、脾虚兼痰瘀组分别与脾虚兼气滞组比较,血浆MOT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脾虚兼气滞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脾虚兼痰浊、脾虚兼痰瘀组与正常组比,P<0.01;脾虚兼痰浊、脾虚兼痰瘀组分别与脾虚兼气滞组比较,P<0.01.结论:同样的病理基础-脾虚,若兼夹的病邪性质不同(有形之痰浊/痰瘀;无形之气滞),即证型不同,体现DGP胃动力异常改变的程度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证候不同,胃排空障碍的严重程度及血浆MOT水平有-定的差异,因此,DGP的中医证候与胃动力学的异常改变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五轮学说及眼部图像特征提取技术,探讨不同证候(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的肝硬化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眼部图像特征及其差异性,以期从眼部图像特征上为肝硬化临床诊断及证候辨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住院的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3种证候的肝硬化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运用眼科裂隙灯采集受试者的眼部图像,并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匹配的非肝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115例及健康志愿者112例眼部图像特征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剔除因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眼部图像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3组各纳入60例进行眼部图像分析。基于图像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提取法,将彩色图像转化为共生矩阵,计算图像LBP特征面积百分比。通过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组间差异性。结果:肝硬化患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与健康人3组眼部图像LBP特征面积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人组相比,在255层面积百分比中,肝硬化组有245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脏疾病组有24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慢性肾脏疾病组相比,2组共有15层面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种疾病间不同证候的LBP特征频数面积百分比进行比较,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3组证候间共19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组患者3组证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种证候不同疾病间的LBP特征频数面积百分比,湿热内蕴证中,肝硬化与慢性肾脏疾病组患者间有54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中共有4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证的2种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3种证候间频数面积百分比,发现有2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眼部图像LBP特征发现,肝硬化及慢性肾脏疾病2种疾病间存在明显差异,且2种疾病的相同证候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但同一疾病的3种不同证候间比较,仅肾脏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而肝硬化患者各证候间区分不明显。提示运用眼部图像LBP特征提取技术对不同疾病区分的敏感性优于对证候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摘要:肝郁脾虚证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精神病等。疾病特点决定着证候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因此,不同疾病的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等几个方面对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总结,以便为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胃轻瘫证候特点及其证候与胃排空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证候特点以及证候与胃肠动力异常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四诊、有关诊断资料和纳入标准,对146例确诊为糖尿病胃轻瘫的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X线钡透固体胃排空检测,比较不同证型组间的差异.结果:1.糖尿病胃轻瘫的脾虚兼证型占绝大多数(84.9%),而胃阴虚兼证型仅占15.1%,并且单纯脾气(阳)虚或胃阴虚的比例甚少;2.证型不同胃排空障碍程度有差异,胃排空障碍严重程度脾虚兼痰浊组和脾虚兼痰瘀组分别与脾虚兼气滞组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而脾虚兼痰浊组和脾虚兼痰瘀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胃轻瘫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病证,以脾虚兼证型为主,并且脾虚是DGP的主要病理基础;兼夹的病邪性质不同(痰浊/痰瘀与气滞)与胃排空障碍严重程度有关,即DGP的证候与其胃肠动力学的异常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chronic hepatitis C,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候相关合适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20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和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和ALB)、HCV基因型及RNA含量、PT及PLT,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IL-28B SNPs(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和rs10853728)4个位点的基因型。SPSS 20.0软件分析各数据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200例RCHC患者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100例,50%),其余非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阻证、瘀血内阻证)共100例,占50%;肝郁脾虚证组患者年龄、肝功能四项和HCV基因型及RNA含量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PT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rs12979860 C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非肝郁脾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s12980275 AA基因型、rs8099917 TT基因型和rs10853728CC基因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HC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PT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差异,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清中IL-6和IL-23的表达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1例不同中医证型UC患者外周血清IL-6和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 1)IL-6表达水平对照组与脾胃气虚组比较P0.05,而对照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表达水平对照组与湿热内蕴组、脾胃气虚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1,湿热内蕴组与脾胃气虚、脾虚湿热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脾胃气虚组与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5),2者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2)3种中医证候中IL-6和IL-2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一种细胞因子中,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白介素表达水平不同;不同细胞因子中,脾胃气虚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脾虚湿热组和湿热内蕴组。结论 UC 3种不同的中医证候之间IL-23的表达有差异,而IL-6的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医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机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它涉及多个系统,器官与组织的机能失调,可出现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如慢性肾炎、贫血、重症肌无力等,故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和阐明中医脾虚的实质已成为许多学者致力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脾虚证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关系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与湿热证模型大鼠胃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活性及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的含量变化,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揭示CSG不同证候的实质。方法用水杨酸钠溶液灌胃法复制大鼠单纯CSG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小承气汤泻下法及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CSG模型;用肥甘辛辣饮食法复制湿热CSG模型,5周后,检测大鼠胃组织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细胞色素C含量。结果 SDH的含量为:湿热CSG组最高,而脾虚CSG组最低。脾虚CSG组与湿热CSG组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胞浆中Cyt-C含量造模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脾虚CSG组最高,湿热CSG组次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G不同证型大鼠胃组织SDH活性及Cyt-C含量的差异,提示同一疾病不同证型之间能量代谢状态的不同,湿热证相对于脾虚证能量代谢较亢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AHSP)不同中医证候的临床及尿液蛋白特征。方法 按照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收集AHSP不同中医证候患儿的临床信息及尿样进行分析,并通过尿液蛋白质组质谱分析,筛选及比较AHSP不同证候的尿液差异蛋白。结果 AHSP不同证候临床特征显示,皮肤紫癜首发者风热伤络证最多,湿毒内蕴证次之;皮肤紫癜伴腹痛症状首发者仅在脾虚不摄证中出现。不同证候间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通过DDA及DIA定量方法,在不同证候间筛选出21个证候差异蛋白,其中风热伤络、湿毒内蕴证间2个,风热伤络、脾虚不摄证间3个,湿毒内蕴、脾虚不摄证间16个;经OPLS-DA分析筛选出10个差异蛋白,包括ALDOB、Glyc、GSTA2、GPDA、GAPDH、CRYL1、AK1A1、VMO1、Cat S、DHPR。结论 AHSP不同证候间临床及尿液蛋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证候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增强人体防病抗病能力的作用机理。应用微量板染色法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患者临床症状、血清干扰素 (IFN)研究发现 ,其IFN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四君子汤治疗后的脾虚症状与IFN均得到有效恢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果表明 ,四君子汤具有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这一结果为四君子汤的临床进一步应用 ,如扶正抗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紊乱等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核素胃排空的特点。方法将多中心的84例FD患者分为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四组,并进行核素胃排空检查,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胃半排空时间、胃排空速率、2小时存留率。结果 (1)84例FD患者中,胃排空延迟者46例(54.8%),胃排空正常者38例(45.2%);(2)胃半排空时间肝胃气滞型最长(140.7±55.3)分钟,其次为脾虚气滞型(134.3±64.6)分钟,肝胃郁热证(118.7±27.4)分钟,湿热壅滞型最短(100.8±26.7)分钟,经方差分析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排空速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型最高(0.53±0.12)与其它三个证型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小时存留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37.2%±12.8%)与肝胃气滞证(51.0%±14.7%)、肝胃郁热证(46.9%±11.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不同的核素胃排空特点,湿热壅滞证呈胃排空加速表现,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呈胃排空延迟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郑丽  李树斌  马力  许国磊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77-77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胃电图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11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虚证、虚实夹杂证2个主证型,对11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进行了胃电图检测,并与糖尿病无胃轻瘫患者的胃电图水平作对照,并对各证间胃电图指标做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 脾虚夹痰阻及脾虚夹血瘀较对照组差异显著,各脾虚及兼证组与对照组比较,胃电图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 糖尿病胃轻瘫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而且以脾虚为基本病机,兼夹痰浊、痰瘀、气滞为主要证候类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与胃电图的异常改变相关联,可将胃电图指标作为临床辨证分型诊断和治疗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谢晶日教授认为,肝脾功能不调是本病的关键病机,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并根据多年临证心得将慢性腹泻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两虚证3个主要证型,治疗上分别以疏肝理脾、健脾化湿、益火补土为基本原则,同时注重通涩相济、养生调摄,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医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119例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CD4水平与证候类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医证候规律。结果:艾滋病带状疱疹发病在不同年龄、性别、感染途径、CD4水平、证候类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带状疱疹可以发生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主要证型有肝经郁热证和脾虚湿蕴证。其发病主要由疫毒引起,CD4越低发病率越高,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肝脾肾病因病机入手,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辨证分型,分析研究不同证型在超声下与卵巢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48例,其中肾虚证46例,脾虚痰湿证66例,肝郁血瘀证36例;记录一般资料,在阴道超声下进行卵巢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分析比较所有数据。结果 (1)患者病史,脾虚痰湿证长于肾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卵巢体积,肾虚证卵巢体积小于肝郁血瘀证,肝郁血瘀证则小于脾虚痰湿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卵泡及数目,上述3组患者在卵泡数目上、最大卵泡直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流阻力,脾虚痰湿证血流阻力小于肾虚证,肾虚证则小于肝郁血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流搏动指数,肾虚证及脾虚痰湿证血流搏动指数小于肝郁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虚证与脾虚痰湿证在血流搏动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超声下卵巢参数各有其特征性,可以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HBV携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比较以上三个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以G0~G2、S0~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与瘀血阻络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湿热中阻组与肝郁脾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HBV携带患者肝组织炎症及其肝纤维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