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李东恒《脾胃论》 ,随证立法用药 ,分经随病制方遣药 ,及“时、经、病、药”四禁的用药规律 ,因病因时、五邪所伤 ,调饮食 ,运寒温等 7个方面 ,探讨李东垣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 《河北中医》2011,33(8):1235-1236
李东垣(1180—1251),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继承了《内经》有关脾胃论述基础上深入研究,并对自己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他擅长辨治内伤杂病,或自制方,或用古方,皆随证立法,按法拟方,方药组成严谨,有独到之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潘奔前 《新中医》2000,32(9):56-56
《脾胃论》记载了李东垣卓越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方63首,其中不乏奇效者,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五苓散和清胃散等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习用。笔者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拟从4个方面对其制方用药特色试作一初探。1 以经典为宗 仲景据五脏用药法,用理中汤治寒中太阴之腹痛泻利,东垣在仲景制方的基础上,特别提示“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他创立了以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发病规律辨证用药,制定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方,发展了仲景的理论,提供了变治外…  相似文献   

4.
张金付  王旭东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5-1016
李东垣《脾胃论》中运用黄柏49次,出现在19首方中。李东垣运用黄柏时多以小剂量、炒制、酒制等炮制入药,使其在升阳温热药中起佐助或佐制作用,达到泻阴火、清湿热、除燥热的目的。李东垣用黄柏为主治疗的疾病或兼证有肠浒、足痿、小便不通、瘀血证、丹田伏火、身重等,疗效显著,被临床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5.
论《脾胃论》补益脾胃方剂的用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中 ,补益脾胃方剂的用药特点。 1擅用脾胃益气升阳药物 ;2喜用风药 ;3不宜用淡渗分利药 ;4随证加减 ,灵活权变 ,因时、因人、因脏腑所伤部位不同 ,灵活掌握 ,随方加减 ;5配方君臣有序 ,每方用药剂量小 ,每次服用量也较少。  相似文献   

6.
《脾胃论》用药特点浅议三明市第四医院(365000)张祥忠《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在这部著作里,李氏深刻阐发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观点,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司降浊,清升浊降,相辅相成,使气机生生不息,运...  相似文献   

7.
正仲景《伤寒论》113方中,应用人参的共有23方。《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商。久服轻身延年"。仲景所用人参应为五加科人参,而非桔梗科党参。根据我国著名本草专家黄胜白等经长期考证:"今天的党参并非古之党参。唐代以前,人参有上党参、东北参和高丽参3种,都属于五加科植物。山西上党所产人参品质最佳,简称为党参。后来因长期采挖,上党人参逐渐绝迹。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胃脘痛的方药进行研讨,重在探讨胃脘痛的治疗特色,东垣治胃温清燥润,行气活血,攻补兼施为主。虽详于甘温,也不乏清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 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以及频数统计原著作中所有药物.结果 <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4个方面的作用.结论 <脾胃论>中甘苦配伍及药规律仍然遵循<内经>主旨,以及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陈达  张亚强 《环球中医药》2020,13(5):817-821
目的 探索李东垣《脾胃论》中组方及用药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脾胃论》中的方药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统计出药物及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将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并找出支持度和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 李东垣《脾胃论》方中使用药物频率大于10次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当归身、橘皮、炙甘草、甘草、苍术;排名前五的药对分别为:黄芪和人参、人参和白术、黄芪和柴胡、人参和柴胡、升麻和柴胡,与临床实际相吻合。结论 数据挖掘能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进行数据解析,适宜对包含大量模糊和非量化数据的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雄飞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8):117+105-117,105
李东垣《脾胃论》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的先河,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创立了"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治疗方法,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名方,本文结合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探讨《脾胃论》的组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13.
反佐用药包含两种意义,其一是组方原则上的反佐,系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二是指服药方法的反佐,如寒药热服、热药冷服。反佐用药虽为一般临床所不常用,然而在《脾胃论》所载63方中就有29方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可见反佐药的应用是东垣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14.
冷治文  王鹏 《河北中医》2009,31(12):1884-1885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受法家革新思想影响,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阴阳升降和生长收藏等理论,在继承洁古(张元素,字洁古)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人以胃气为本"和"火与元气不两立"是<脾胃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而"升降浮沉"是贯穿于<脾胃论>全书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胃论》内伤头痛的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头痛提供新思路。方法:对《脾胃论》有关内伤头痛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内伤头痛辨证论治理论,总结其对内伤头痛规律性认识。结果:《脾胃论》将内伤头痛的病机分为脾气下陷、阴火上冲,热伤元气、寒热错杂,中虚湿伏、抑遏清阳,风痰上扰四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结论: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为临床头痛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骆云丰  陈锦团 《陕西中医》2011,32(9):1246-1246,1251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其中"风药升阳"理论为其核心理论之一,而"升阳除湿"法,在其治疗泄泻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笔者通过学习原著并验之临床,确有效验。本文详述《脾胃论》治疗泄泻病的理论、方剂、用药特点,并附临床案例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庄子云“鸟影不移”,是说鸟飞过时速度很快,其影在人的视野中好像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同时消失。如此即生即灭,顿生顿灭的存在,反而造成了一种错觉,就好像是没有移动一样。而事实上,正是一种连续的、快速的移动才能够形成这种效果。一旦这种连续的移动停止,即使是在瞬间,才会令  相似文献   

18.
谢卫红 《光明中医》2009,24(8):1430-1431
<脾胃论>之随时用药论中的"时"有多重含义,可以是时间季节的改变,也可以是患者病因的变化,还可以是患者伴随症状的不同,亦可以是脏腑归经以及舌苔脉象的变异,同时表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更应该引起重视,也明确提出"寒"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应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9.
李杲师从张元素,继承张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有所阐发和发展.他在张氏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深刻研讨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形成“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脾胃论》一书,其在治病、用药、组方上注重脾胃,重视时令、气候、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笔者据其方义,以其方辨证用于临床,屡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