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L1范数求取道间时差技术进行地震道插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L1范数求取道间时差技术求出剖面上每一样点的时间倾角,然后逐道进行倾角插值。当出现较多空道时,利用L1范数极小准则找出差值道集中绝对值最小点对应的移动时间,求出时间倾角进行插值。此法既能适应线性同相轴插值、非线性同相轴插值,又能适应等道距、非等道距插值。通过对合成记录及实际记录的处理表明,此法具有比常规道内插方法速度快、精度高、适应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SVD分解法对任意道距道内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道内插技术是采用扫描同相轴的倾角,再沿着若干倾角方向加权求和来实现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SVD分解法插值,即先利用图象处理技术检测地震图象上的同相轴的走向,然后沿该方向进行SVD分解,再对分解后的特征向量矩阵按要求进行插值重建,从而得到的内插结果的地震剖面,从理论记录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来看,本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内插效果好等特点,且可对任意道距剖面进行了内插。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叠前逆时偏移成像精度,开展了针对逆时偏移的地震资料预处理方法研究——叠前插值处理.从Marmousi理论模型出发,对模拟的理论炮集数据进行抽稀,在满足数值频散关系条件下进行叠前逆时偏移处理,计算结果表明,炮集记录道间距增大会引入线性干扰,较大程度影响了逆时偏移结果的精度和横向连续性;从实际三维地震资料数据出发,对比分析了沿检波线方向和沿检波站方向进行叠前频率-空间域三维插值前、后的数据和对应的逆时偏移结果.研究表明,未进行叠前插值处理的逆时偏移剖面存在类似于理论数据抽稀情况下的线性干扰,同相轴的连续性差;而经插值处理后,插值地震道的同相轴过渡自然无畸变,对应的逆时偏移剖面连续性明显增强,线性干扰得到有效压制.因此,叠前插值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高信噪比地震工区资料的逆时偏移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4.
 地震成像处理中因动校正不当导致同相轴出现弯曲的现象,进而降低叠加剖面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本文利用滤波后的近零炮检距地震道作为参考道,再利用道间的相关特性获取各道的T0校正量,对道集进行校正,并采用Sinc函数高精度插值,使得原道集上的同相轴趋于水平。叠加后断点成像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同相轴变细、频带变宽,从而提高了地震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相似文献   

5.
当地震数据集呈现空间假频时,地震道的内插是改进偏移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标准的道内插方法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它们依赖于各种地质反射同相轴分离的可靠程度。在这方面,本文介绍了多道内插方法。这种方法既不需要用同相轴横向相干方向的先验知识,也不需要对这些方向进行估算。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由等间隔道构成的剖面中的线性同相轴,可以不考虑原始空间间隔,也不用求出其真倾角而进行正确内插。在f—x域中,线性同相轴的可预测性容许将漏测的道看作是线性系统的输出,而这个系统的输入是由记录道组成。通过求解一组线性方程,即可得到插入算子。线性方程的系数仅与由记录道定义的空间预测滤波器的频谱有关。合成记录的实例说明,这种方法对随机噪声不敏感,而且它能正确处理弯曲同相轴和横向的振幅变化。文章用实际数据集对本方法进行了评价,说明这种内插方法可改善偏移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广义谱分解地震道内插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频同相轴的地震道内插可以在f-k域内进行,这时的道内插是对原道集的f-k谱展宽后实施的。本文从讨论具有固定时差的同相轴的谱特征出发,分析了原道集谱与内插道集谱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实现了道内插。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在时间和频率域的良好局部化性质,针对地震资料的特点,优选小波基,通过小波变换重构公式进一步递推实现地震道内插。经过理论模型试算及实际资料处理,没有出现空间假频及背景噪声现象,对断点、断层及同相轴的连续性等方面都保持得较好,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优于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F-K域道内插及多项式插值方法,表明了此道内播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黏滞介质吸收补偿叠前偏移是提高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合理方法,考虑了地震波传播过程的高频损失,但在补偿地震高频能量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如何有效压制偏移噪声是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基于稳相原理,提出了黏滞介质吸收补偿叠前时间偏移过程中生成倾角道集及自动拾取菲涅耳带的方法,认为倾角道集的同相轴以稳相点为中心向两侧上翘,存在明显的道集时差和振幅变化,同相轴集中弯曲的顶点为稳相点,稳相点邻域的同相轴近平直部分为菲涅耳带,即为最佳偏移孔径。经对拾取结果检查、修改、插值,形成时、空变偏移孔径。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叠前时间偏移相比,变偏移孔径与黏滞介质吸收补偿叠前时间偏移相结合,具有保证陡倾反射成像、压制偏移噪声、改善成像分辨率和提高偏移计算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地震偏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地震偏移在历史上曾经是使未偏记录上的绕射同相轴收缩成点,从而使反射同相轴移动(偏移)到恰当的位置,形成地下构造正确成像。多年来,偏移概念的范畴已从最初作为构造成像工具演化为速度估算和地震属性分析的工具,即可充分利用偏移成像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由于扩大了范畴,偏移已从地震采集和处理流程中的最后阶段转变为连接前期处理和后续处理的中间过程。介绍了偏移(算法)的机制及其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如算法的精度和效率以及速度估算;描述了偏移与其它处理方法的联系,如地震模拟。作为一份培训材料,尽量避免了偏移算法及偏移应用问题的详细描述,而是集中阐述问题本身,希望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能够了解这种成像方法在解决寻找油气藏这一更重大问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图像数字法信噪分离的时空变换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数字法信噪分离(波场分离)去噪方法对同相轴倾角比较大的剖面,有较好的去噪效果。根据有效反射波同相轴倾角确定剖面反射波同相轴的倾角范围(θ1,θ2),利用线性变换将(X,T)域的F(X,T)变换为(X',T',θ),经过滤波后,剖面的信噪比将大幅度提高。根据剖面纵向、横向同相轴倾角的变化,θ值进行空变和时变,去噪的效果更好。本文以两条测线为实例,分别进行时变和空变图像数字信噪分离去噪,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最小平方倾角分解与道间插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间插值方法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用来减小空间采样间隔、减少三维偏移的空间假频与频散现象、改善三维偏移剖面的质量。文中详细讨论了道间插值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道间插值可以通过倾角分解、倾角内插和倾角合成三步来实现,其中的倾角分解是整个道间插值中最关键的问题。文中采用两次最小平方误差方法求取地震道的倾角分量,实现道间插值。该法可适用于任何复杂的地震资料,并具有陡构造形态保真度、高空间频率保真度和高振幅特征保真度等多种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三参量速度信息的求取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于三维地震勘探,在地下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其CMP道集的动校正速度不仅随空间位置和t0时间变化,而且与炮点-检波点连线的观测方向有关,为了得到较好的动校正效果,必须进行三参量速度分析,确定地下反射界三参量速度信息,即倾向,倾角和均方根速度。笔者介绍的三参量速度分析迭代算法充分利用采集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叠加道集上求取地层的倾向和倾角,在CMP道集上扫描确定均方根速度,减少了解的不确定性,并且使解释  相似文献   

13.
f—k域与f—x域联合实现道内插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传统的道内插技术是采用扫描同相轴的倾角,然后沿着干倾角方向加权求和来实现。据采样定理实现的f-k道内插技术及f-x域道内插技术各有利弊。本文在此基础上,联合利用f-k域与f-x域实现道内插,可以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相移插值法偏移中一种新的变延拓步长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叙述相移插值法波动方程偏移原理、对该偏移过程中的波场外推公式及最终成像方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变形后,重新标定了向下外推算子,使得成像过程可借助于 FFT 来完成,并给出了一种不同于时间域内插的新的变延拓步长的方法。本方法与传统的相移插值法偏移中时间域内插值法变延拓步长相比,向下外推步长可远远大干地震波视波长的四分之一,从而满意地解决了相位插值偏移算法效率低的问题。文中给出的理论模型计算与实际煤田及陡倾角地震数据偏移处理的结果表明:本方法是一种快速经济的,适合于陡倾角、复杂地质构造归位的 f-k 域偏移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地震层速度的地质统计学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由于静校正、表层速度、时差、倾角、曲射线等因素的影响,在计算层速度时会产生误差,其中的系统误差可用VSP等测井资料进行标定校正,而对其中的随机误差则采用地质统计学进行处理。地质统计学是研究空间变量分布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区域化变量、变差函数、克里金估值。采用此方法可进行地震层速度的误差校正,有效地提取出层速度的内在空间变化规律,抑制各种随机误差的干扰,使层速度值的信噪比显着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斜井声波测井曲线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斜井声波测井曲线生成的合成记录,不能用于沿斜井轨迹标定层位,只能在斜井井口垂直道上进行层位标定。但受地层倾角的影响,这样标定的层位有很大误差。因此,对斜井声波测井曲线进行了地层倾角校正和地层埋深校正,求出一条反映井口垂直道上地层物理特性的“虚”测井曲线。然后,用该曲线按直井方法生成合成记录,用来标定井口垂直道上的地震波层位。文中给出的应用实例表明,用该方法标定的地震波层位准确、可靠。这说明此方法在构造简单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F-K域抗假频道内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数据空间假频会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和成象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消除其影响,需要进行道内插,特别是VSP和井间地震反射波具有陡斜率的特点,因此,道内插去假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了F-K域抗假频道内插。F-K域道内插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本文给出了假频线性同相轴F-K域道内插方法的理论推导,并用理论数据和实际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非抽样离散小波变换叠前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前地震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层信息,但在实际勘探中由于受采集条件等影响,叠前地震数据地震道缺失现象严重。针对规则采样不规则道缺失的插值恢复问题,一些传统的插值方法无能为力或者插值效果不佳,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抽样离散小波变换(UDWT),具有很好的稀疏表示能力,比傅里叶变换能更加稀疏地表示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即使不满足Nyquist采样定理的要求,利用极少的观测数据,也可能较好地恢复缺失的地震数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UDWT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对地震数据做插值和规则化处理,可以提高叠前地震数据的完整性,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重建效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