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建作为中国第一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生态系统、政策与人文环境也具有优势,也取得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当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承载量有限等"瓶颈",严重困扰福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福建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构建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制与机制建设,以推进福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树立生态价值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前提和决定性环节。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借鉴国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改变以GDP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建设"生态社会",发展生态产业,实行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3.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地位,对于促进其他四方面的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内含新的文化价值理念,推动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有助于推进社会整合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提出应当立足于问题导向,以系统论、整体论、协同论等辩证思维统筹协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把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重点展开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十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一步继承和深化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应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界定"生态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治理现状,指出当前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突破困境的逻辑进路: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打造智慧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深化体制改革,消除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优化评估体系,以促进生态治理评估方法的现代化;明晰减碳目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王莉 《江西社会科学》2023,(4):168-179+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对新时代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法治要求。起源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麦肯锡7S模型,包括战略、结构、制度、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等三大硬件要素和四大软件要素,该模型针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单向性、一元性、被动性等弊端,发展出更加注重被管理对象参与性、主动性和权利性的治理新模式。麦肯锡7S模型因应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环境治理一体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新需求,具有契合环境治理新需求的适应性和对应性特征。麦肯锡7S模型亦存在因环境治理公共性和企业治理私人性、国家权力和自治权利冲突性等导致的治理策略差异问题。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已经迈入了复合型环境治理的新阶段,应当以麦肯锡7S模型为理论框架协同优化环境治理体系的硬件及软件诸要素,形成推动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七要素”协同方案。该方案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正在实施的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保护"已然成为推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理念,因此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就自然成为目前我国发展区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除了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外,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项目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个鲜活的地方范本,而热贡作为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特殊区域,无疑有着推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最理想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形成,是一个从不重视生态问题,到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7):5-11
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理念、标准、途径、抓手为内在理路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会齐 《兰州学刊》2008,(7):43-45,72
21世纪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大方面去落实,它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文章以邯郸为例,探索如何进一步挖掘水文明内涵,通过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二者的契合点,以达到振兴邯郸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把握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领域的新特征新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信息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全球大国竞争格局重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现实条件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互联网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安全风险,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国际主张、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如何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国际性,是指导网络强国建设的科学指针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信领域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法治建设、国家网络安全建设、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信息技术创新突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中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并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之路,为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指明了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发展理念,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邯郸为例,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强水文化建设、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解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奠基时期、稳步展开时期、全面推进时期和党的十八大后的深化发展时期等阶段,取得了较丰富的发展经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新时代,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持续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既事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牢固树立,又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我们要在遵循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思维引领。这就要坚持以战略思维完善顶层设计,以创新思维激发内生动力,以辩证思维推动协同治理,以法治思维强化刚性约束,以底线思维恪守生态红线,把党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落到实处,进而开辟社会主义中国乡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石家庄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在积极服从服务于雄安新区的同时,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石家庄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省会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现代化水平不高、生态现代化形势严峻、文明程度亟需提高等。为此,石家庄推进现代省会城市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改革促“双创”落地生根,夯实现代化省会城市的“硬实力”;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引领,涵养现代化省会城市的根脉;抓住创建“智慧城市”契机,推进省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文化养成体系,提升现代化省会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在追溯生态校园概念与内涵、规划与建设原则、建设内容与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生态校园规划的设计,依据新校区生态校园实际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归纳其设计特征和生态技术指标体系,以期为生态校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辩证地包涵了制度建构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与科学发展能力等在内的三重向度。制度建构能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改革创新能力是治理能力的推进过程,科学发展能力是治理能力的既定目标。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要保证这三重向度的有效运行,又要促进它们之间的协同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总体布局,循序渐进.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它的形成是四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实现了从邓小平“两位一体”到江泽民“三位一体”,再到胡锦涛“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创新.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