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及对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RCP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血清AST、ALT、ALP水平变化情况、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AST、ALT、ALP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ST、ALT、ALP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AST、ALT、AL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17%(P0.05)。结论: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应用ERCP取石术效果显著,对患者血清血清AST、ALT、ALP影响较小,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技术优势。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结果有两组病例,其中LCBDE+LC组36例,本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2例,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治愈。ERCP+EST+LC组54例,本组术后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结论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多镜联合发挥出其独特技术优势,避免了因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的不合理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s,TBA)、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茵栀黄颗粒治疗,观察组在服用茵栀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白蛋白治疗。检测两组的血清间接胆红素(indirectreacting bilirubin,,I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AKP、TBA、FFA、y-GT、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BIL、TBIL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IBIL、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KP、TBA、FFA、γ-GT、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血清AKP、TBA、FFA、γ-GT、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良好,有助于促进血清胆红素和其他血清学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行一步法LC+LCBDE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观察组),并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手术相关指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步法LC+LCBDE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高,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LCBDE-LC手术,研究组进行ERCP/EST-LC手术,以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考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5.0%,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9.64±5.34 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7.19±3.17 h(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17±2.06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1.85±2.71 d(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结石残留以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胆漏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0.00%(P<0.05),而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为1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率为15.0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7.50%,经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结论: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内镜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3年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患者共89例,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患者在内镜取石失败后再行LCBDE术(n=47),B组为诊断胆总管结石后立即行LCBDE术(n=42),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包括胆瘘、胰腺炎以及其他)、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结果:A组和B组相比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内镜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ALT、TBA和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BIL、ALT、γ-GT、TB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炎性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能对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按不同治疗方法将80例胆囊结石合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腹腔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切开胆囊胆总管取石术.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93.7±17.0 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8.7±10.6 min(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91.7±27.3 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2.7± 17.0 mL(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4.3%明显小于对照组17.6%(<0.05);观察组的结石复发率2.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7%(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良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了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3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接受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术550例定义为开腹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30例定义为LCBDE组,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150例定义为EST组,对比三组复发率;按照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27)和未复发组(n=50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EST组复发率为38.67%,显著高于LCBDE组的26.67%和开腹组的29.2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患者在年龄、HBV感染史、黄疸、总胆红素异常、乳头旁憩室、胆道感染、胆道狭窄、乳头狭窄、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手术史、胆囊切除、胆总管直径≥15 mm、胆管角≤120°、手术类型、结石数量≥2粒、结石直径≥10 mm、有无胆囊结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为患者的年龄、有乳头旁憩室、有胆道手术史、胆总管直径≥15 mm、结石数量≥2粒、手术类型为EST均是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当根据患者的结石大小、数量及患者体质等综合考虑手术方式,并加强预防措施,力求控制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择期ERCP治疗的16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取石效果、手术前后胃肠疾病生活质量指数(GIQLI)量表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时间为(37.90±4.21)min、术中出血量(10.86±1.29)mL、术后通气时间(4.38±0.65)d、切口疼痛时间(1.02±0.12)d、住院时间(8.62±0.96)d、手术成功率为97.56%(160/164)、一次取净结石率为95.73%(157/164)、二次取净结石率为1.82%(3/164)。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GIQLI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胰腺炎5例、胆管炎1例、出血6例、高淀粉酶血症4例。结论:ERCP术是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需积极预防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前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到2019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非胰腺炎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ERCP组患者都给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记录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上述指标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中,术后1 d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1 d(P<0.05),但是术后3 d、术后7 d显著高于术前1 d,且ERCP组术后术后3 d、术后7 d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 (P<0.05)。在ERCP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RCP组中,选取白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白蛋白、降钙素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显著波动,白蛋白、降钙素原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胰管预切开与双导丝技术在困难胆管插管中的插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反复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经胰管预切开及双导丝技术辅助插管,对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插管成功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困难胆管插管患者,采用经胰管预切开的方式辅助插管操作简单,插管时间短,成功率高,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根据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有针对性地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一个星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DH、CK、CK-MB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较单用蓝光照射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儿血清胆红素及心肌酶谱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对老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于2019年4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82例老年ERCP患者分为对照组(n=41,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及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和观察组(n=41,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联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镇静镇痛情况、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T1)~退镜(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T5)~术后1周(T6)时间点,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5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ERCP患者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应激反应,提升认知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清淀粉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ERCP术的患者共7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在术前使用生长抑素完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吲哚美辛栓剂完成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后5、10、24、48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ERCP术后48h胰腺炎的发生率、肝功能变化情况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5h,两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高,和术后5h相比,两组术后10、24、48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各时点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GGT、ALP、AS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8h,两组患者GGT、ALP、AST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48 h,观察组的胰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3/36) vs. 36.11%(13/36)](P0.05)。观察组的皮肤瘙痒、腹泻、恶心、厌食、感染的减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能有效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7例,按住院序号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新辅助化疗(静脉注射紫杉醇135 mg/m2以及奈达铂75 mg/m2)。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的宫旁累及阳性率、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以及脉管浸润阳性率。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93.94 %(31/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24/34)(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宫旁累及阳性率、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脉管浸润阳性率均明显较低(P<0.05);经过3年的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以及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给予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350例鼻窦炎与鼻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4例)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186例)给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联合综合疗法。通过观察并记录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患者体内IL-1,IL-8水平,SF-36量表评分,评价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疗效。结果:经手术和药物治疗,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L-1和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IL-1和IL-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IL-1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在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6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与鼻息肉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