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探究复合植物性蛋白(豆粕﹕菜粕=1﹕1)替代鱼粉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实验以豆粕和菜粕为植物性蛋白源配制了6组不同替代水平的等氮等能的饲料并选取其中替代水平较高的3组添加蛋氨酸和赖氨酸, 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植物蛋白水平的提高, 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绝对繁殖力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适量的植物性蛋白(33.8%)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的同时对其绝对繁殖力和性腺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此外, 在饲料中添加高水平的植物蛋白抑制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并且降低其繁殖能力, 而在饲料中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另外, 尽管每组饲料的处理方式不同, 但是克氏原螯虾性腺指数与绝对繁殖力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30和260 mg/kg的合成虾青素配制成3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2%和16%的等氮等脂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肥饲料(分别记为饲料1、2和3), 以中华绒螯蟹商业育肥饲料作为饲料4, 分别投喂4组雌蟹(每个饲料组3个重复水槽, 每个水槽中12只蟹), 进行为期60d的室内养殖实验, 以探讨添加合成虾青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色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1)实验进行到30d和60d, 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无显著影响(P>0.05)。(2)性腺、肝胰腺和头胸甲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红度值(a值)均以饲料3组最高, 性腺亮度值(L值)和黄度值(b值)以饲料1组最高(P<0.05); 饲料2组头胸甲的b值最高, 饲料1组最低(P<0.05)。(3) 饲料1组中华绒螯蟹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 饲料4组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乳酸脱氢酶(LDH)、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乳酸(LD)含量最高(P<0.05); 肝胰腺中的SOD、T-AOC、GSH-Px和GR活性均以饲料1组最高, 饲料2组最低(P<0.05)。(4) 饲料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血蓝蛋白(H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以饲料4组最高(P<0.05), 肝胰腺中的ACP、ALP和γ-GT活性以饲料1组最高。综上,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合成虾青素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但可显著提高头胸甲、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色泽和抗氧化能力, 建议雌蟹育肥饲料中合成虾青素的含量为9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克氏原螯虾肌肉成分分析及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洞庭湖克氏原螯虾肌肉成分进行分析, 并与其他产地克氏原螯虾进行比较, 进而较为科学的评定其品质特性。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含肉率为20.21%, 水分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9.46%和1.17%,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16.67%和0.77%; 对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克氏原螯虾肌肉硬度小, 易咀嚼; 肌肉中含18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0.02%, 氨基酸总含量为16.06%, 鲜味氨基酸含量为5.98%; 依据氨基酸化学评分, 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含硫氨基酸(甲硫氨基酸和胱氨酸), 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测定了克氏原螯虾肌肉中15种脂肪酸占肌肉鲜质量的含量, 其总脂肪酸含量为6.66‰,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94‰, n-3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73。综上所述, 洞庭湖克氏原螯虾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养殖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10、100和1000μg/kg饲料)的4种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0.382±0.005) 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42d,探讨AFB1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100和1000μg/kg毒素组幼虾的存活率、摄食率、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10μg/kg毒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μg/kg毒素组幼虾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AFB1含量≥100μg/kg时显著影响了克氏原螯虾幼虾上述肝胰腺酶的活性。10μg/kg毒素组肝胰腺组织结构发生轻微变化, 100和1000μg/kg毒素组幼虾的肝胰腺表现出严重病变, R细胞数量减少而B细胞...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藻粉作为天然虾青素源, 配制4种不同虾青素含量(含量分别为0、26.60、41.62和81.37 mg/kg)的饲料(记为饲料1#—4#),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体进行为期45d的育肥实验, 研究其对雌蟹卵巢发育、色泽、抗氧化能力、免疫性能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育肥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对雌蟹性腺指数(GSI)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无显著影响。(2)肝胰腺、卵巢和头胸甲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红度(a*)值和黄度(b*)值均随饲料虾青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而3种组织的亮度(L*)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对抗氧化指标而言, 虾青素添加组(饲料2#—4#)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显著低于无虾青素组(饲料1#); 血淋巴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肝胰腺中的SOD和T-AOC活力均随饲料中虾青素水平升高而上升, 而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4)对免疫指标而言, 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在饲料4#组最高, 而饲料1#组血淋巴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5)对生化组成而言, 肌肉和肝胰腺中的总脂、总碳水化合物及卵巢中总脂含量均随饲料中虾青素含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饲料2#组卵巢中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P<0.05)。综上所述, 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其卵巢发育无显著影响, 但可改善色泽和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及可食组织中的总脂和碳水化合物含量, 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饲料中虾青素适宜含量为50 mg/kg饲料左右。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稻田黄鳝(Monopterus albus)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稻田黄鳝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捕食选择及不同投喂策略下黄鳝对克氏原螯虾的捕食强度,旨在为构建与优化稻-虾-鳝综合种养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稻田中黄鳝天然饵料生物种类丰富,达16种(属);克氏原螯虾是黄鳝最喜猎物,其次为米虾,再次为蚯蚓和水生寡毛类;稻田黄鳝自然生长期间,其胃和肠前端食物团中,克氏原螯虾重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猎物,其中8月份占比最大,达93.90%, 4月份占比最小,为76.85%;当克氏原螯虾为唯一食物时,每尾大规格成鳝(≥200 g)日均捕食量为(1.63±0.065) g;当克氏原螯虾、米虾和蚯蚓作为食物时,黄鳝主要捕食克氏原螯虾且不捕食蚯蚓,对三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066、–0.266和–1;若以克氏原螯虾、鱼糜-饲料为食物时,黄鳝主要摄食鱼糜-饲料,极少捕食克氏原螯虾,对两者的选择指数分别为–0.846和0.591。  相似文献   

7.
用不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对照饲料和分别添加2×106、2×107、2×108和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4种实验饲料, 分别喂养初始均重为(4.16±0.03) g的5组三重复的青鱼鱼种8周。饲养试验在15只容积为80 L循环式水簇箱内进行, 水温控制为(25±0.5) ℃。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组青鱼鱼体终重和鱼体增重比不添加的饲料组显著提高, 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P<0.05),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对青鱼鱼体增重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青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青鱼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后其肠蛋白酶活性比不添加组显著升高(P<0.05), 并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 但添加量到2×107 cfu/g后继续增加则不再显著变化(P>0.05)。青鱼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后, 其肠淀粉酶活性均比不添加组显著升高(P<0.05), 且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增大呈不断升高的趋势。青鱼摄食添加2×107、2×108和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后, 其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摄食不添加或添加2×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组(P<0.05)。青鱼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后, 其肝胰脏淀粉酶、肝胰脏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活性均与不添加的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鱼鱼种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与摄食不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相比, 其全鱼营养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 在实验条件下, 饲料中添加2×106—5×108 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能促进青鱼鱼种的生长和降低饲料系数, 而对鱼体组成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克氏原螯虾的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是一个著名入侵物种,作为一种水产经济资源物种在世界各地扩散。克氏原螯虾抗逆性强,所具有的广泛生境适应性、生长迅速、高生殖率等特点使它们迅速建立野生种群。近10余年的研究认为,克氏原螯虾通过捕食和资源竞争等机制严重威胁引入地的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等的生存,显著降低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当前,由于克氏原螯虾的经济价值高,它会借助于人力的作用而继续扩散。为认清和减少克氏原螯虾对引入地的生态影响,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在中国开展克氏原螯虾的生态危害的调查和研究;2)克氏原螯虾种群调节和控制对策研究;3)被入侵地的生态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656-668
将324尾健康框鳞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 (10.700.70) g随机平均分配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12个养殖缸里。在蚕蛹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的大豆油(SO)、菜籽油(RO)、鱼油(FO)及混合油(MIX, 大豆油:菜籽油:鱼油=1:1:1), 配制4组等氮(36.5%)等脂(7.0%)饲料, 饲养58d后, 探讨框鳞镜鲤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终末体重显著大于混和油组, 肠长比显著大于其他各组, 肥满度和肠指数显著大于鱼油组(P0.05); 肝胰脏指数混合油组显著低于鱼油组和大豆油组, 菜籽油组显著低于大豆油组(P0.05); (2)全鱼水分大豆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 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 肌肉水分大豆油组显著大于鱼油组和混合油组(P0.05); 不同脂肪源对框鲤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和灰分、肌肉粗脂肪、肝胰脏的一般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 (3)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基本反映了饲料的脂肪酸组成; 肝胰脏PUFA水平大豆油和菜籽油组相近, 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 肌肉PUFA水平大豆油组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 肌肉HUFA水平菜籽油组显著高于鱼油组和混合油组(P0.05); (4)除菜籽油组血清GLU水平显著高于大豆油组外(P0.05), 4种脂肪源对框鲤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 (5)组间血清T-SOD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 大豆油组GSH-XP活性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 MDA水平显著低于鱼油组及混合油组(P0.05), 鱼油组血清AKP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 鱼油组肝胰脏T-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AKP活性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P0.05), GSH-XP活性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 MDA水平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 框鳞镜鲤对大豆油的利用效果最好, 其次是菜籽油、鱼油和混合油利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李栋  毛斌  王玉凤 《水生生物学报》2023,47(8):1211-1219
为探讨不同抗应激反应能力克氏原螯虾体内代谢物的差异, 研究通过运输应激和温度应激处理后, 选取抗应激反应能力强(SSR)和抗应激反应能力弱(WSR)的克氏原螯虾, 取肝胰腺,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质谱共检测到10292个离子, 从中筛选、鉴定出了464个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差异倍数>1.20 或 <0.83,P<0.05, 且 VIP>1.0), 其中与WSR相比, 在SSR中下调的代谢物227个, 上调代谢物237个。KEGG分析显示, 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 包括组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赖氨酸降解、缬氨酸和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 同时也富集到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途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和脂肪酸代谢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这些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在应对运输和温度应激时存在广泛的代谢应答, 其中一些与抗氧化应激和增强免疫力相关的代谢物, 如γ-L-谷氨酰-L-半胱氨酸、牛磺酸和油酸等可能在抗应激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不仅可为动物抗逆境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而且在克氏原螯虾优良品种的培育及寻找应对克氏原螯虾应激反应的策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低氧/复氧胁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抗氧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将克氏原螯虾暴露于(1.0±0.1) mg/L急性低氧胁迫和后续(6.8±0.2) mg/L复氧环境中,于低氧胁迫1h、6h及复氧1h、12h分别采集肝胰腺、鳃和血淋巴,研究低氧/复氧胁迫下克氏原螯虾抗氧化-能量代谢酶的活力变化,分析鳃和肝胰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在低氧胁迫下,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OD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复氧以后,肝胰腺、血淋巴及鳃组织中SOD酶活力均出现了显著上升(P<0.05)。SOD酶活力变化可能与复氧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过量产生有关。在复氧12h后,血淋巴和鳃组织中MDA含量均出现了显著性增加(P<0.01),提示机体细胞在复氧胁迫下产生了脂质过氧化。在低氧胁迫下,肝胰腺、鳃和血淋巴中ACP、AKP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在复氧12h后,肝胰腺和鳃组织中ACP酶活力显著降低(P<0.01)。显示低氧/复氧胁迫影响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急性低氧胁迫下,肝胰腺、血淋巴与鳃组织中的LDH含量和总ATPase活力均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Rab5(PcRab5)和Rab6(PcRab6)的生物学功能,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克氏原螯虾pET-B2m-PcRab5和pET-B2m-PcRab6原核表达载体, 并进行了诱导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抗体效价和特异性。将PcRab5和PcRab6的原核表达蛋白和多克隆抗体注射到健康克氏原螯虾体内, 研究了其对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pET-B2m-PcRab5和pET-B2m-PcRab6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后可表达目的蛋白, 分子量均为67 kD, 纯化后蛋白条带单一, 纯度较高。重组表达纯化后的PcRab5和PcRab6蛋白免疫日本大耳兔分别获得效价为1:2048 K和1:512 K的兔抗血清, 制备的抗体可分别特异性识别PcRab5和PcRab6蛋白。将PcRab5和PcRab6蛋白注射健康克氏原螯虾后, 其血淋巴细胞中可吞噬荧光微球的细胞比例分别显著上升至38%和30%(P<0.01)。而将纯化的PcRab5和PcRab6多克隆抗体分别注射至螯虾体内后, 其血淋巴细胞的吞噬细胞比例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PcRab5和PcRab6蛋白参与了血淋巴细胞吞噬功能。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克氏原螯虾PcRab5和PcRab6分子功能奠定基础, 也可为理解甲壳动物Rab5和Rab6在血淋巴细胞吞噬功能中的作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持续高温胁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及健康的影响,分别在适宜温度(24℃,对照)和不同高温胁迫温度(29℃、32℃和35℃)条件下对该虾[体重(7.19±0.29)g]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SR)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螫虾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进行了染色观察比较研究。根据染色后光镜下血细胞的核质比、颗粒的大小和数量等来对血细胞进行分类,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类;其血细胞浓度分别为1.02±0.21×107 Ind·ml-1和0.85±0.15×107Ind·ml-1。2种虾血细胞的颗粒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罗氏沼虾为21.3±6.3%,45.7±2.5%,33.0±6.8%:在克氏原螯虾为12.0±5.8%、49.5±5.1%和38.5±9.5%。  相似文献   

15.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能够感染虾类并且造成其大面积死亡的环状双链DNA病毒。WSSV有多种分离株,其毒力有所差异。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分离得到1株WSSV新分离株WSSV-CN-Pc,其毒力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肌肉注射和经口注射的方法,以WSSVTW型作为阳性对照,分别对克氏原螯虾(P.clarkii)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进行活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肌肉注射WSSV-CN-Pc和WSSV-TW的克氏原螯虾均在第6天出现100%的死亡;罗氏沼虾在肌肉注射WSSV-TW后未出现死亡,但在注射WSSV-CN-Pc后的第9天死亡率达100%。经口注射WSSV-CN-Pc和WSSV-TW的克氏原螯虾均在第16天出现100%的死亡;罗氏沼虾经口注射WSSV-CN-Pc后的第19天死亡率为100%,但注射WSSV-TW的实验组并未出现死亡。结果表明,对于克氏原螯虾,WSSV-CN-Pc具有和WSSV-TW相似的毒力,而对罗氏沼虾存在明显的毒力差异。提示克氏原螯虾是WSSV传播途径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性别和生长阶段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的影响, 实验对来自虾塘的雌雄成虾肠道样品及来自实验室养殖的幼虾和成虾的肠道样品进行了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间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P>0.05), 其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上均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 属水平上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ia)、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梭菌属(Clostridium)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等; 但各优势菌群在个体间的丰度差异较大, 且在成虾阶段趋于保守, 属肠道常驻菌群。幼虾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成虾(独立样本t检验: P<0.05)。在门水平上, 优势菌群较为一致, 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成虾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高于幼虾, 表明成虾分解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潜力更强。在属水平上, 成虾和幼虾肠道中均存在大量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拟杆菌属和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 这些菌属可以帮助机体进行多种营养代谢, 成虾肠道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菌群多于幼虾。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 在克氏原螯虾肠道中, 营养代谢功能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最高, 而成虾肠道菌群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显著高于幼虾。实验表明, 在野外虾塘养殖下的克氏原螯虾的肠道菌群不论是在群落多样性、物种丰度还是菌群功能预测上, 都未体现出性别间的差异, 且肠道菌群的个体差异较大; 但在不同生长阶段间, 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丰度及功能都有显著差异, 相比于幼虾, 成虾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多种代谢功能升高。  相似文献   

17.
桂林地区克氏原螯虾对泽蛙蝌蚪的捕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已入侵我国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多个省(市)。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对其生境中主要两栖动物泽蛙(Rana limnocharis)的影响,我们于2006年5-6月对广西桂林地区自然生境中克氏原螯虾和泽蛙蝌蚪的数量和密度进行了调查,7月在室内进行了克氏原螯虾对泽蛙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的捕食实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密度与泽蛙蝌蚪的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泽蛙蝌蚪的捕食强度与克氏原螯虾体长呈显著正相关,且对泽蛙蝌蚪的捕食强度高于饰纹姬蛙蝌蚪。表明克氏原螯虾对两栖类幼体有比较严重的危害,应加强监测,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体雄蟹成活、增重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0.2%、0.4%和0.6%的雨生红球藻粉,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育肥饲料,投喂生殖蜕壳后雄蟹60 d,计算各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同时测定了组织中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粉对成体雄蟹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2)雄蟹性腺中的粗蛋白及肝胰腺总脂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4%组最高,而肌肉水分含量随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粉含量的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P0.05)。(3)性腺中的脂肪酸C20:0含量随饲料雨生红球藻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而C16:1n7、C18:2n6和C18:3n3含量分别在雨生红球藻粉0.6%组、0.4%组和0组最高(P0.05)。(4)肝胰腺中的脂肪酸C14:0、C18:0和C18:1n7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2%组最高,而C18:1n9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6%组最高(P0.05)。(5)肌肉中的脂肪酸C14:1n5和C20:2n6含量在雨生红球藻粉0.2%组最高(P0.05),C16:0含量及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DHA/EPA)比例以雨生红球藻粉0.4%组最高,而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6%组最高(P0.05)。(6)肝胰腺中的虾青素、β-胡萝卜素和头胸甲中的虾青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含量随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粉含量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粉对成体雄蟹成活率、增重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性腺粗蛋白、肌肉总多不饱和脂肪酸、肝胰腺和头胸甲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雄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雨生红球藻粉添加量建议为0.4%左右。  相似文献   

19.
家蚕蛹表达的重组Vp28疫苗对克氏原螯虾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28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HyNPV-Vp28感染家蚕(Bombyx mori)蛹,配制成药饵持续口服免疫克氏原螯虾35天后,螯虾血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的抗菌活力、溶菌活力、酚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血清和肝胰腺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免疫35天后进行口服攻毒,20天内rVp28疫苗组的累积存活率达66.67%,与对照组和对照蚕蛹组比差异显著(P<0.05),PRP分别达64.29%和58.33%。rVp28疫苗组存活虾的胃、肠、鳃、甲壳下上皮和肝胰腺等病毒侵染的靶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均无病毒感染,DIG标记核酸探针斑点杂交和PCR检测也呈阴性反应;而试验濒死虾的组织都呈现典型的病变特征,病毒DNA检测均为阳性反应。本研究表明,口服免疫家蚕蛹表达的囊膜蛋白Vp28具有增强螯虾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应用免疫措施预防对虾的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精养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下的食物网结构及其食性差异, 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基础食源与消费者的δ13C和δ15N进行了分析, 并借助SIBER考察了各自的食物网结构, 定量计算不同饵料对克氏原螯虾食物的贡献率。结果显示: 在采集的19种样品中, 消费者的δ13C值介于–34.22‰—–25.34‰, δ15N值介于2.33‰—8.05‰, 营养级介于1.46—3.64; 在精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营养级(2.34)高于共作模式(1.79)。食物网结构参数对比表明, 两种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生态空间利用率接近, 但共作模式的食物网营养结构多样性较高, 群落的营养生态位范围较宽, 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低, 不同物种竞争激烈程度较低; 食性分析显示, 在两种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δ15N值与其体长、体重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 说明克氏原螯虾营养级随着其体型增大而提高, 另外克氏原螯虾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均偏向于摄食动物性饵料, 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饵料来源分布较精养模式更均匀, 其植物性饵料贡献率较精养模式更高。研究表明: 精养模式的物质能量从基础食源传至克氏原螯虾的传递损耗较共作模式要高; 与精养模式相比, 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更偏向植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