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新发椎体骨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经济条件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n=54,采用非手术治疗)和PKP组(n=55,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疼痛程度、椎体指标、生活质量、新发椎体骨折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KP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以及治疗12个月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保守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标准生理组分(PCS)、标准心理组分(M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PKP组PCS、MCS评分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缓解患者早期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伤椎后凸畸形,且不会增加新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按照椎体塌陷程度分为重度骨折组和轻度骨折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椎体变化等。结果:与轻度骨折组比较,重度骨折组手术时间长、骨水泥注射量少,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部高度恢复率、Cobb角矫正度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轻度骨折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明显大于重度骨折组(P0.05),但两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纠正椎体塌陷和Cobb角度。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OVCFs患者180例,给予PVP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OVCFs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LAS)均呈降低趋势(P<0.05)。随访期间,180例患者中,15例(8.33%)出现了骨水泥渗漏,但均不需要进一步处理。32例(17.78%)出现了术后邻近椎体骨折,148例未出现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并以此进行分组。再骨折组、未再骨折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Cobb角、椎体高度恢复、骨水泥渗漏情况、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方面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70岁、骨水泥渗漏、骨密度<-2.5SD、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Cobb角<15°、椎体高度恢复率>87%均是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治疗OVCFs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功能障碍、改善活动能力,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受年龄、骨密度、Cobb角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可针对这些因素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KP(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VP(即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并抽取我院骨科诊治的164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KP组和PVP组各82例,对比分析不同手术前各组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法)、ODI(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同时对2种手术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ODI、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均出现明显恢复(P0.05),在术后相同时间点,PKP组VAS分数、ODI分数、椎体高度、Cobb角度均显著优于PVP组(P0.05);PKP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17.07%)显著低于PVP组(36.59%),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PVP、PKP虽然均能够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达到修复椎体高度、止痛的治疗效果,但是PKP治疗后椎体恢复情况、手术安全性显著优于PV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黏度组42例和低黏度组48例,分别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变化。结果:高黏度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少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低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NRS评分、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较术前降低,椎体中间高度较术前升高,且高黏度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低于低黏度组,椎体中间高度高于低黏度组(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较低黏度骨水泥更佳,术后总渗漏率更低,脊柱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更佳,同时疼痛也明显降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7月-2021年3月期间在骨科住院行PKP术治疗的12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2~3 mL骨水泥,n=39)、中剂量组(3~6 mL骨水泥,n=41)和高剂量组(6~7 mL骨水泥,n=40)。对比三种剂量下的骨水泥填充后的手术效果。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成渗漏组(n=25)和无渗漏组(n=9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r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较术前下降(P<0.05)。三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升高,后凸Cobb角较术前下降(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骨水泥渗漏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周壁破坏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压缩程度、椎基静脉孔相通、骨密度、骨水泥注射时机、裂隙征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体压缩程度≥50%、有椎体周壁破坏情况、骨水泥注射时机为粥状期、骨水泥注入量偏多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PKP治疗OVCF均有效,但低剂量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破坏情况、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射时机等。  相似文献   

7.
翁贞  张红庆  陈永杰  曾正义 《蛇志》2016,(3):286-287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椎体后壁完整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均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经双侧椎弓根、椎弓根旁置入可扩张球囊,将骨折塌陷椎体进行复位,采取骨水泥填充球囊扩张产生的椎体内空腔,术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和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8h内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骨折椎体前缘以及中部高度丢失,从手术前的(12.5±2.2)mm、(9.1±1.3)mm减少到手术后的(4.6±1.4)mm、(3.3±1.0)mm;后凸畸形Cobb角从手术前的(22.2±5.1)°矫正到手术后的(9.1±4.6)°,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1例患者手术过程中一侧穿刺管中出现脑脊液,即停止该侧手术。结论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使患者脊柱序列得到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新鲜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伴随和不伴随椎体内裂隙征疗效进行比较。方法:以行PVP术治疗OVCF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A为OVCF伴随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 IVC)患者,研究组B为OVCF不伴随IVC患者,以手术时间、所使用的骨水泥量,手术前、术后2 d、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为指标,考察PVP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研究组A比较,研究组B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B骨水泥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手术前、术后2 d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组急性和亚急性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 d和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同组急性期比较,术前亚急性期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显著降低(P<0.05);与手术前比较,术后2 d和术后6个月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A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B组显著增加(P<0.05)。术前B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Cobb角较A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同组急性期比较,术前亚急性期患者Cobb角显著升高(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 d和术后6个月的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A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Cobb度显著低于术后B组(P<0.05)。结论:PVP治疗新鲜期OVCF伴随和不伴随椎体内裂隙征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聂克  熊元  陈发益  吕江华  李华  张波  华伟伟 《生物磁学》2013,(35):6882-6885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的ctures,OVCFs)的相关并发症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行PKP治疗的172例OVCFs患者,按照其并发症情况分为发生组(n=22)及未发生组(n=150),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后共有2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2_8%。其中骨水泥渗漏15例(68.2%),骨水泥椎弓根拖尾7例(31.8%),未见切口感染、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麻醉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入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部高度显著增加(P〈0.05),但组间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改善率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KP治疗OVCFs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也会带来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椎弓根拖尾等并发症,虽对患者的疼痛及躯体功能等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受损、肺栓塞等继发疾病,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在今后的治疗中,应严格规范各项诊疗操作,有效控制PKP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创伤性椎体骨折患者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可能再次引起骨折的多个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皮椎 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161 例,其中再次 发生骨折的患者113 例(131 椎),根据治疗方法(PVP 或PKP)和再次发生骨折的部位(手术椎体或非手术椎体)不同,将患者分成 A1 和A2(再发骨折部位是手术椎体)、B1 和B2(骨折部位为非手术椎体)、C1 和C2(手术椎体和非手术椎体)以及D 组(未再次 发生骨折)共七组,A1,B1,C1 三组使用PVP,A2,B2,C2三组使用PKP,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导致再发骨折风险的因素并和D组比 较,分析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身高、体重、年龄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 义(P>0.05);而骨水泥注入的体积在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骨水泥是否渗透和是否使用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患者25-(OH)D 的浓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 分析显示,椎间盘水泥渗透、低浓度的25-(OH)D 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复发骨 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三个危险因素是椎间盘骨水泥渗透、较低的25-(OH)D 浓 度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胡戈亮  明江华  马永刚  王钢  陈庆  徐格 《生物磁学》2013,(35):6864-686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剐在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WAS),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的矫正程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Cobb角的矫正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Cobb角的矫正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对照组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显著缓解OVCF疼痛,但是PKP比PV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和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传统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以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量、创口面积、术后48 h及6个月椎体高度及Cobb角、骨水泥量、渗漏及不足的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创口面积、镇痛药量、骨水泥渗漏及不足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8 h及6个月椎体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Cobb角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8 h及6个月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操作简便,测量精准,内固定支撑牢靠,术中止血效果理想,远期内固定支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及伤椎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栓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Cobb角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1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骨水泥注入区域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30例)及B组(31例),A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密集区(椎体中1/3平面处),B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稀疏区(椎体上1/3及下1/3平面处),对比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中的骨水泥用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度数。结果:B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及骨水泥用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体静脉密集区相比,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静脉稀疏区可作为PVP术中骨水泥注射的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将37例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43例单纯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椎体高度和内固定效果。术后随访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情况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脊柱微创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n=36)接受脊柱微创手术,对照组(n=36)接受传统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生活情况、疗效及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和之半、椎体后凸Cobb角及骨块侵占椎管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7%,对照组为58.3%,其中6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转为手术治疗,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形成假关节、截瘫等并发症,钉棒内固定系统坚强可靠;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2.5)个月,观察组平均下地时间(4.1±1.7)d,肌力恢复时间(3.7±0.8)周,Frankel神经功能均恢复E级;对照组平均下地时间(7.4±3.0)d,肌力恢复时间(5.9±1.4)周,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D级6例,E级30例。结论:脊柱微创手术能够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骨骼力学变化,可有效保证其术后恢复情况,疗效较好,且不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