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清华大学历史文物建筑明斋门厅室内空间营造设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现场测绘,阐释建筑师以记忆作为理论方法的具体空间营造与设计操作步骤。指出建筑师从记忆重塑出发,如何重塑历史空间的营造过程,从而延续空间记忆,凸显场所价值,赋予建筑更深刻的内涵与意义。重点阐述了通过空间设计唤起历史记忆的创新方法,提出了记忆重塑在文物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意义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宫晓洁  王新焱  李晶 《山西建筑》2010,36(18):37-38
以石家庄人民广场为例,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具体生活空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空间体验,研究人们的生活活动与场所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揭示出场所对人们生活的具体意义和价值,指导城市共享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更新改建中继承和保护园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并将其融入历史情境,延续其应有的生命力,成为老建筑更新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回顾了芜湖市国宾馆5、6#楼原址新建工程的创作设计过程,提出历史建筑的新建工程设计应围绕重塑场所记忆展开的设计观点,阐述了从场所环境认知—场所记忆保留—场所情境重塑的整体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城市历史和时代记忆的载体,历史建筑修复的确切意义在于最大程度维护和保留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结合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的修复改造工程实践,阐述历史建筑价值判断、修复原则、设计策略和再更新等实践性操作问题,为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南地区近代优秀建筑,"红色年代"建筑在四川省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成都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记忆场所。然而由于"红色年代"建筑久于修葺和被大面积广告覆盖,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通过本次人民南路区域整治,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其进行保护更新,还原城市记忆,成为成都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一个部分。对当前快速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价值保护及延续,进行一次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6.
建筑的"场所性"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其视觉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还能从情感方面触及人们深处的记忆,使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鸣,是观者心理要素及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分析了成都"东郊记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态、材质及景观方面的"场所性"特点,重点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性"的营造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变迁,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忽视,导致其本真意义丢失,比如充分融合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文章在全面阐述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对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媒体建筑(Media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由学科交叉而衍生出的新型景观类型,在当代城市景观塑造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潜质。本文从媒体建筑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就其特征、类型、应用价值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指出媒体建筑作为建筑自身意义载体和传达介质的特质所在,而且提炼出其作为所在场所、环境和区域文化有意义的景观形态之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废弃采石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同时也对城市形象产生影响,并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对废弃采石场进行合理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它保持持续旅游环保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的根本目的。文章通过对伊斯坦布尔卡尔塔尔地区的采石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SWOT分析,提出了设计原则和具体改造方案,包括工业建筑改造、集装箱改造、竖向设计和水体设计等,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具有传统地域文化记忆的场所,从而为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探索一条科学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类型与界面——魏春雨营造工作室的设计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20余年,三湘四水的文化与地域风貌构成了我认知建筑的所有场所记忆,有关建筑的学习与设计实践,几乎全部根植在湖南的绿水红土之间。湖湘文化积淀深厚,  相似文献   

11.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琳  华峰 《华中建筑》2012,(2):75-80
该文以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综合楼、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建造语素的表达方式,对其所体现出的地域场所理念及设计手法进行解析,试图展现新语境下新建筑与记忆回归的场所性呼应。  相似文献   

13.
<正>类型学(Typology)对建筑设计创作的意义,旨在从“原型”获得新形式创造的内在动力,表达了协调环境和延续历史的愿望[1]16-17[2]。近年来,通过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原型解析,唤醒城市集体记忆,进行与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相契合的场所营建[3-4],成为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之一。烟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展览馆创作基于建筑类型学视角进行多维度推演,思考地域文化、场所空间、建筑营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心理学和现象学方面来探讨建筑如何才能获得地域性,并且发现记忆对于建筑产生场所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结合建筑知觉体验的五个方面来分析建筑因素对于记忆的再现和记忆场重构的关联,以记忆场重枸的角度来探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长沙市望城县桂芳茶厂改造再利用项目为例,探索了在最大限度的尊重原有建筑组群的基础上,满足现代建筑各种需求的前提下,采用现代的建筑元素和设计手法,以新旧融合的方式,试图唤起原有建筑组群新的生命,保留原有的场所记忆,实现过去与现代的融合共生,找到建筑的保护和再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和建筑景观正面临消失和瓦解。新乡土建筑结合本土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的场地环境,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重塑场所记忆,营造场所氛围,并带来全新的场所体验。通过分析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场所营造的创作,可以采用建筑的选址、内涵与造型、路径与场景、材料与界面等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的结合。从整体的场所观念出发,建构起包含传统文化和当地实践的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学校这两个字的含义绝非一个场所或空间所能概括的.而教育建筑也蕴含着其他类型建筑不具有的特殊意义。教育建筑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建筑类型,是人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空间场所.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时间周而复始,时间变亦不变,在连续变化的阶段中“绵延”表现了持续性和存留。知觉和体验在时间与场所空间中获得。在时问的绵延中记忆将空间体验在意识中浮现并得以重新体验。情景构成了城市建筑的记忆。记忆是现时对过去的再体验,是空间结构的向导,是时间的度衡。体验的“生活时间”由记忆衡量。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建筑空间构成了“生活时间”的衡量框架。时间中具体的空间和建筑体验永远是知觉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时间周而复始,时间变亦不变,在连续变化的阶段中“绵延”表现了持续性和存留。知觉和体验在时间与场所空间中获得。在时问的绵延中记忆将空间体验在意识中浮现并得以重新体验。情景构成了城市建筑的记忆。记忆是现时对过去的再体验,是空间结构的向导,是时间的度衡。体验的“生活时间”由记忆衡量。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建筑空间构成了“生活时间”的衡量框架。时间中具体的空间和建筑体验永远是知觉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设计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集体居住大院为原型和传统元素当代表达为理念,让文化和地域有机融合,使居民们在纷扰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获得归属感,通过将四川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完美融合,以此打造具有成都人民独有记忆的特色社区活动空间,呈现出对集体记忆空间的追忆。以集体记忆空间重构为出发点,从空间形态、建筑细节、景观元素、产业四个方面分析西村大院中集体记忆空间建筑语言和手法设计,探索符合现代生活又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以唤醒人们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