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双侧前臂/手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间行双侧前臂/手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n=60)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n=60),均应用0.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痛、患者满意度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均满足手术要求。超声引导组的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1)。超声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低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超声引导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神经刺激器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较超声引导组严重(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与神经刺激器引导相比,超声引导下的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疼痛较轻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Yu WP  Xu XZ  Wu DZ  Guo XY  Huang P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40-74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N组),各40例。分别以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每点注射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8ml,总量32ml。观察腋路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测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直径和深度,以及肌皮神经离腋动脉中点的距离,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麻醉操作时间U组显著短于N组(P<0.01)。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这3支的起效时间U组较N组短(P<0.01或0.05)。麻醉完善率U组明显高于N组(P<0.01)。误穿血管的发生率U组为0,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与神经刺激仪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显著提高,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肤电刺激引导定位用于臂丛N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 60例在臂丛N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n=30),Ⅰ组:经皮肤神经刺激定位组;Ⅱ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用量1 mg·kg-1.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 Ⅰ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Ⅱ组.与Ⅱ组相比,Ⅰ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出现不适的患者比例低.结论 经皮神经刺激定位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在臂丛神经阻滞时应用解剖定位与超声引导的效果及费用。方法择期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A组(n=40,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和U组(n=40,二维超声显像实时引导臂丛神经阻滞)2组。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价神经阻滞的成功率、优秀率及并发症;记录麻醉药费用和麻醉总费用。结果与A组比较,U组操作时间短,痛觉消失快,镇痛持续时间长,优秀率高(均P〈0.05)。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为95.0%,U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U组有2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费用U组显著低于A组(P〈0.01),麻醉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镇痛时间长、阻滞效果更好,此方法适用于上肢手术且降低了麻醉药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超声辅助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和神经刺激器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定位组采用超声辅助,神经刺激器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液(罗哌2.5 mg/ml、利多卡因5 mg/ml),按0.5 ml/kg行神经阻滞,比较2种麻醉方法的操作和起效时间、镇痛持续及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辅助药用量和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麻醉操作时间无差异,超声定位组麻醉起效和恢复室停留时间[(6.70&#177;4.10)min,(26.82&#177;6.70)min]明显短于神经刺激器组[(8.35&#177;1.23)min,(31.91&#177;8.62)min];术中辅助用药也明显少于神经刺激器组[(18.60&#177;6.50)mg vs.(22.70&#177;8.30)m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定位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神经刺激器组[(451.36&#177;16.05)min vs.(416.65&#177;15.16)min,P<0.05],术中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明显优于神经刺激器组83%vs.60%,而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则比神经刺激器组低(6.7%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可以安全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该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选取10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均使用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予以评价.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缩短麻醉时间,延长麻醉作用时间,有效预防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在成人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东莞市长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上肢手术ASAⅠ~Ⅱ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S组),每组30例,比较3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用量、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S组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用量均少于U组与S组(P<0.05);与U组和S组比较,US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麻醉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安全地应用于成人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超声在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肥胖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定位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法.跟踪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操作所需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可以缩短操作时间以及降低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全面提升麻醉的安全性以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