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江苏省某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位于沿海软土地区,地下室采用灌注桩挡土+搅拌桩止水的支护形式,北侧一层地下室东南角可利用支护空间仅为1.407 m,地下水位高,基坑开挖深度大,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基于此,文章介绍双排三轴深搅桩套打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阐述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关键技术控制要点。结果表明:在施工场地狭小,基坑支护可利用空间不足的沿海软土地区,三轴深搅桩套打灌注桩保证了支护强度,取得不错的止水效果。  相似文献   

2.
止水帷幕是保证深基坑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周边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以某深基坑项目为依托,结合水文地质调查情况,提出三管高压摆喷桩和三轴深搅桩的联合止水帷幕,对三管高压摆喷桩和三轴深搅桩进行成桩设计,并分析其施工工艺、方法和质量保障措施。研究表明:三管高压摆喷桩+三轴深搅桩的双排止水帷幕解决了邻近地铁基坑工程中超深搅拌施工以及承压水头减压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香连 《云南建材》2010,(7):223-224
由于软土是指近代水下沉积的饱和粘性土,是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泥炭、泥炭质土等一类土体的一个简称.目前广泛分布是在我国沿海内陆平原或山间盆地。本文重点针对软土地基施工方法的介绍,并根据施工规范和检验标准,结合施工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提出了软土地基处理与加固的方法及施工工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轴搅拌桩作为水泥土搅拌桩的常用类型,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作为止水帷幕或地基处理,但三轴搅拌桩在泥炭质土层应用时会面临水泥与有机质不能有效发生化学反应、注浆过程中返浆现象严重等问题,成桩质量难以保证。基于此,依托昆明滇池盆地泥炭质土分布区域的相关实际工程,深入探索和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深厚泥炭质土层中的三轴搅拌桩施工工艺技术措施、成桩要点,为后续基坑工程、地基处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轴深搅桩是一种重要的止水和加固工程桩,可改善土体的透水、剪切和压缩特性.其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成败的关键.结合某深基坑围护工程,详细介绍了开挖沟槽、搅拌桩机和桩孔定位、搅拌注浆、槽段接头处理及施工质量检验及处理等施工过程和工艺.最后还归纳了三轴深搅桩施工过程中的优缺点,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昆明市轨道交通2号线某地铁车站基坑坑底加固工程,开展深层搅拌桩加固泥炭质土的试验及作用机理研究。将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评价泥炭质土加固效果的指标,考虑泥炭质土埋置深度、水泥强度等级、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探讨了昆明泥炭质土层的加固效果。研究结论可为泥炭质土地区的地基加固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南沙某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试桩的方法对广州地区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中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进行研究。试验中共采用一喷两搅、两喷两搅、两喷四搅、四喷四搅以及两喷两搅结合四喷四搅的喷搅工艺施工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待搅拌桩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钻芯取样观测及强度检测,以明确各工艺施工效果。观测及检测结果表明:对于广州地区的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在上部淤泥层中采用两喷两搅工艺,在下部黏土层中采用四搅四喷工艺,同时采用针对性的喷浆措施,能有效保证搅拌桩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沿海软土基坑的发展,三轴搅拌桩加固软土基坑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温州市域铁路项目,采用四搅两喷的施工方法,阐释了三轴搅拌桩的施工流程,根据成桩后的质量结果表明加固效果良好,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洪冬明 《建筑施工》2020,42(5):694-697
为提高富水深厚砂层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提出水泥土搅拌桩在施工中采用五轴水泥土搅拌桩代替双轴、三轴水泥土搅拌桩的方案。利用强制搅拌式五轴水泥土搅拌桩"两喷两搅"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水泥土搅拌桩在富水砂层中成桩质量差、止水帷幕效果不佳等问题,并通过在成桩后向桩内插入钢管,有效提高了止水帷幕的侧向抗压能力,使得止水桩可兼作挡土桩(墙)。在佛山维尚新零售综合体项目基坑支护工程中,应用水泥土搅拌桩新方案进行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志军  许利东  曹慧  王自忠 《建筑施工》2014,(11):1214-1216
以具体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昆明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的特点及难点,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设计和实际施工经验,重点对在泥炭质土中设计止水桩、支护桩和锚索进行研究,为今后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了指导性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1.
张筱萍 《山西建筑》2007,33(36):98-99
介绍了土质分类的现状,分析了粗粒土粒度成分的影响,探讨了粘性土的塑性指标与粒度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工程设计中不能过分信赖分类的作用,正确的分类有赖于正确的鉴别,以达到促进土质分类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膨胀土强度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膨胀土地区的工程灾害防治问题日益突出,其本质问题是土体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膨胀土的强度是内因和外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影响膨胀土强度的内在因素主要有膨胀土自身的物理特性、结构特征、矿物成分及含量,外在因素主要有取土样及试样制作过程中的扰动对土体结构性的破坏程度、试验条件及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复杂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两相介质动力学方程组,利用显式集中质量有限元结合透射人工边界,研究了水平自由场地单相土、欠饱和土和饱和土及不同模量的土层排列结构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的性质对P 波传播有明显的影响;而土层结构对SV 波传播有明显影响。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横向不均匀场地地震反应,结果进一步表明,仅用一维模型研究横向不均匀场地会引起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4.
随机土体结构模型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体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微观介质 ,基于土体的微观结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土体结构模型---随机土体结构模型以及随机土体结构模型的四条基本假设 ;根据四条基本假设 ,构造土体的微观结构网络 ;利用这种结构网络进行数值计算 ,可以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力学性状。最后 ,利用该模型从土体结构破坏的角度解释了砂土液化的过程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古劲松  杨平 《山西建筑》2003,29(15):119-120
结合铜陵市的交通现状、气候条件等基层因素类型,分别对石灰稳定土、水泥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类的性能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于铜陵市公路建设的基层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冻融作用对黏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原状土及不同冻融条件下的融土进行了压缩试验和固结排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黏土冻融后,压缩系数大于原状土的压缩系数;封闭型冻融时,冷端温度越低、含水率越大,则压缩性的变化越大;融化温度对融土压缩特性基本无影响;冻融对不同干密度的重塑黏性土具有双向作用,使松散的低密度土压缩性减小,密实的高密度土压缩性增大。黏土冻融后,黏聚力降低,内摩擦角增大;封闭型冻融时,冷端温度越低,内摩擦角变化越大;融化温度对融土的强度影响很小。更多还原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相似文献   

17.
击实土电阻率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赓  赵明阶 《山西建筑》2008,34(14):7-8
简要介绍了土的电阻率理论,通过试验得出了击实土电阻率与其含水率、击实次数的关系,分析了含水量及击实次数影响击实土电阻率的机理,并探讨了土电阻率理论研究中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含根量对原状与重塑草根加筋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室内三轴试验方法研究了原状和重塑草根加筋土的强度特性,分析含根量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并对二者强度的差异进行量化描述。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原状草根加筋土,含根量的增加对内摩擦角基本无影响,但可提高土体黏聚力,并且黏聚力先增加再基本保持不变;对于重塑草根加筋土,存在最优含根量使其强度最高,并且该值与围压相关,随围压的增大,该值增加;重塑草根加筋土的含根量是原状土的4~6倍时,二者土体破坏时的主应力差值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9.
周含川 《重庆建筑》2009,8(12):34-37
目前深基坑边坡工程常常会出现基坑边离相邻建筑较近或者基坑边为稳定且坡度较陡的岩石边坡.此时支挡结构承受的是有限范围土体的土压力。目前的研究也只针对较具体的某类有限填土形式进行了主动土压力计算推导。实际工程中往往出现情况更复杂的有限土体问题,本文基于主动土压力为三角形分布或高大挡墙的梯形分布条件下,推导了有限土体断面形状更通用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同时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有限土体土压力并不一定比无限土体土压力小。希望给工程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史丽娜 《四川建材》2014,(3):118-119,122
本文介绍水泥土搅拌桩来解决软土地基加固的施工问题,并详细地阐述了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方法、质量标准、要求。也给出了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在施工中会常出现一些问题及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