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的答案统一化、标准化,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严重地被束缚,这样,创新教育从何谈起呢?我认为创新的关键应看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学生。下面我就从多年来的词语教学中撷取两例,以飨读者。案例A师:谁能给“学”组三个词?生:学生、学校、学习。师:给学生打个小“√”。师:谁能给“学”组三个分量重的词?生:学者、学问、学业。师:给学生打个大“√”。师:谁能再给“学”组三个分量更重的词?生:学而不厌、博学众采、品学兼优。师:给学生打个最大的“√”。案例B师:谁能用“桌”组几个词?组得越多越好。生:讲桌、课…  相似文献   

2.
袁敬雅 《孩子天地》2017,(6):205-206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相对应,它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宗旨。这种教育理念的变革,符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需求,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性,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完全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本文从“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贯彻实施,展开论述,以期对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生教育”教学、实践体验活动在思茅师专2008级学生中开展一年来,同学们分别从教师授课、系列讲座、各项实践活动、电视、网路、报刊、杂志上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为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思茅师专“三生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实践体验活动情况,探索“三生教育”教学及实践体验活动的最佳途径,在课程结束后,对其教学效果及实践体验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4.
把“三生教育”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三生教育的性质,目的,意义等做了简要介绍,特别强调“三生教育”重在过程,重在实践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并把这种认识应用到采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使学生能把“三生教育”的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相联系,深刻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过敏慧  林晓 《考试周刊》2012,(68):69-70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以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垫。本文结合学校开展的“导学案”研究,例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汝林 《云南教育》2008,(22):11-11
今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力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笔者就“三生教育”的现实必然与内容升华方面,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作文难,难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教师更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为此,我尝试了让学生由静变动,激发学生做到“三动”,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翟运胜 《山东教育》2004,(16):62-63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做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  相似文献   

9.
赵树存 《云南教育》2009,(14):33-34
“三生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教师如何联系实际有效地对小学生实施“三生教育”呢?我认为以活动为载体是落实“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郑天红 《天津教育》2003,(10):36-36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指向。小学社会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教学活动的。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活动过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例如:在讲《家庭附近的社会生活环境》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们调查自家附近的生活环境,我制作了“学生家庭附近社会生活环境的平面图”的课件。在教学中,我发动学生们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这个寒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编个人作文自选集。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创新教育中“创造”和“新”的含义。“创造”有各种层次的创造,“新”也有各种层次的“新”。小学生发现的,仅是对自己来说是“新”的,这个“新”,其价值却是巨大的。这是因为,一个小学生正是从发现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事物起步,逐步  相似文献   

12.
宋栋 《云南教育》2011,(21):16-18
我代表昆明市教育局对“三生教育”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辛勤工作的全体“三生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下面,我将昆明市教育局近年来抓“三生教育”的一些经验与体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相似文献   

13.
[现象]师 :怀素写字分三步 ,课文中用了两个表示顺序的字 ,看谁能最先找出来。生1 :找到了!是“先”。生2 :还有“再”。(板书 :先、再)师 :你能用上这两个字说说话吗?生1 :我先做完作业 ,再出去玩。生2 :我先对好桌子 ,塞好椅子 ,再出去玩。生3 :我先把垫板垫好 ,再写字。生4 :我先理书包 ,再早读。生5 :我先擦黑板 ,再扫地。师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我们做事要一件一件来 ,什么先做 ,什么后做 ,要心中有数 ,像这些小朋友学习 ,养成良好的习惯。[评析]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好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说话…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方法教育、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明显构成了中学理科教学的着力点。“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这句古训已经得到广泛赞同。科学方法就是“渔”,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之“渔”,新课程教材则更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整合教学内容乃是必由之路。笔者结合自己近三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对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凸现科学方法教育,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对话教育”的实质是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小朝廷”,居高临下,学生则是“臣民”,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地接受老师的教训和灌输。“对话教育”,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态。时代变了,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惟书、惟上、师道尊严等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接受教育”已经延续千百年了,改起来也非一日之工…  相似文献   

16.
王秀丽 《青海教育》2010,(11):29-29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前三分钟活动被前所未有地重视了起来,成为生本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教师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借鉴同行的优秀做法,谈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17.
帮助残疾学生正确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生教育”是关照主体人生的教育,旨在帮助残疾学生认知生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教育智慧上,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8.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完.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育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体现以生为本,设置了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延伸拓展几环节为一体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实现由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向充满生机的“生命课堂”的转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们看“圆”。学会赏识,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犯错”中发现优点,捕捉闪光点,精心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