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接收机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现导航定位的终端仪器,不同型号GNSS接收机RTK测量精度与周围环境条件相关。选取4种不同型号的双频GNSS接收机,分别在良好的观测环境和特殊观测环境下,采用CORS模式进行RTK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粗差检验和处理,分析其测量精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型号GNSS接收机在不同环境下RTK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有所差异,不同观测环境对接收机RTK测量精度影响程度不一致,以期为工程实践中仪器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相对传统GPS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较长时间观测并事后进行数据处理,其测量定位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够满足一般城市测量的要求。利用GPS TRK技术可进行低等级控制点加密、工程放样、碎部点采集等测量任务。以下就本院使用Trimble 5700 1+2双频GPS RTK接收系统在商丘城市测量中的应用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3.
GPS RTK(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是一项以载波相位观测为基础的GPS实时差分测量技术。RTK技术在相对平坦地区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实践检验,优势明显。在山区铁路测量中,GPS接收信号、主副站通信信号都由于地形限制产生了一定影响。测量实践中以南方测绘S82型RTK仪器应用为例,阐述单基站RTK在山区铁路工程测量方法,并对成果精度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在RTK测量技术出现之前,GPS相对定位的作业模式有静态定位作业模式、快速静态定位模式、准动态定位模式和动态定位模式,其测点坐标需通过测后处理,即必须将观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解算才能获得。无法实时获取定位结果,而且也无法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实时检核,因而出现在数据后处理中发现观测成果不合格进行重测的情况。对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延长观测时间,获取冗余观测数据,以保障测量结果的可靠件,由此降低了GPS测量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基于SDCORS网络RTK测量精度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分别对两种GPS接收机安置方式的测量精度进行对比,并对网络RTK测量精度的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RTK平面控制测量时应该使用三脚架安置GPS接收机。对于高程测量,利用三脚架与对中杆安置GPS接收机对大地高程测量精度影响较小;2)网络RTK测量偶有大误差测量结果出现,应取多次观测结果进行成果检核;3)网络RTK测量相近历元的观测误差具有相关性,如果有条件,最好在不同时间段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全球定位系统》2008,33(6):65-65
麦哲伦导航定位公司新推出一款名为ProMark500的多星座RTK接收机,这是一款双频GNSS接收机。它可同时接收GPS、GLONASS和SBAS信号,它可使陆地测量人员快速、实时地进行测量,可提供厘米级测量精度。无绳光缆流动站可提供移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RTK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测量实验,将RTK测量数据与GPS静态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了不同的校正方法、测量距离等因素对RTK测量精度的影响,从而得出RTK的作业精度和实际作用范围,为RTK更好地在工程测量中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表面流速流向观测是航道水文测量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外业采集的精度、时机、环境等方面均有较苛刻的要求。目前主要采用GPS RTK或网络RTK直接测量的方法,但GPS在峡谷河段上空卫星数量有限,冗余不足,易丢失数据,影响定位服务的持续性。根据莲沱段航道特点,采用双模GNSS接收机,同时接收北斗和GPS系统的卫星信号,再利用网络RTK进行表面流速流向观测。该方法克服了现有航道表面流速流向测量技术短板,解决了传统GPS在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水域峡谷河段数据易丢失等问题,提高了航道水文条件观测成果的质量、精度和效率,保障了高精度位置应用安全,能满足通航发展需要,也为山区峡谷河段表面流速流向观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RTK测量技术在城市控制网中的应用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RTKGPS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商丘市一级GPS网具体实例,通过RTK与静态定位成果精度的分析比较,总结出RTK测量技术在城市一级GPS控制网作业中应采取的观测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物探测量作业中经常会遇到密林、峡谷、窄沟等遮挡严重的不良环境,导致可视卫星数减少、卫星信号不稳定,进而造成定位结果精度下降、作业效率降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使用多系统兼容的高灵敏度BD930板卡作为接收机主板,给出了板卡的控制方法。研制出了一款实时动态定位手簿软件,并且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了差分数据链,多次在实际物探测量作业环境下对整个测量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RTK适应困难环境的能力,所搭建的差分数据链使测量作业更加便捷、高效,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GPSRTK测量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的3维定位结果,速度快、精度高,但应用范围受自然条件限制;GPSPPK技术可以克服GPSRTK技术某些方面的不足,其利用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的技术,可仅需若干历元便可以得到厘米级的3维坐标,其无需数据通讯,而且作业半径可达15 km以上,针对PPK的优点,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PPK在像控测量中的应用方法,达到提高作业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些年GPS RTK技术的出现以及GPS空间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GPS RTK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地形图测量中。本文结合地籍测绘工作实践重点介绍了RTK技术的基本原理、优势以及应用注意的问题等,可见GPS RTK技术在确保测量成果精度可靠性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提高测图作业效率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组合GNSS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测量与RTK测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相对定位测量中,BDS的数据利用率、多路径效应误差优于GPS与GLONASS,BDS的定位精度优于GLONASS略低于GPS;组合系统中GPS/BDS与GPS/BDS/GLONASS的定位精度较优,引入GLONASS对定位精度改善的作用不明显。在RTK测量中,当观测条件理想时,GPS/BDS较GPS可见卫星数目多,PDOP值低,中误差小。当观测条件较差时,GPS/BDS较GPS可见卫星数目多,PDOP平均值低,中误差小,限差内固定解获得时间减少76.1%;GPS/BDS/GLONASS较GPS/BDS在中误差、水平精度和垂直精度上更优,限差内固定解获得时间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论述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的数学模型、分析各项误差处理策略以及参数估计方法,基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RTKLIB软件进行GPS、GLONASS、Galileo、BDS多系统融合定位试验,并分析其动/静态定位稳定性和精度。试验结果表明:GNSS多系统融合收敛时间与GPS单系统相比缩短30%~50%,定位精度与GPS单系统相比可以提高20%~50%。此外,在卫星高度截止角大于40°和不利观测环境条件下,单系统可见卫星数不足,从而导致无法进行连续定位,但多系统融合可视卫星可获得比较好的定位精度,在建筑物密集区、山区和卫星遮挡较为严重的恶劣条件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单系统RTK存在可见卫星数少等问题,文中研究BDS/GPS站间单差的RTK算法模型,该模型采用二次型函数部分最小化及LAMBDA方法联合搜索模糊度。利用该模型分析BDS/GPS组合RTK的定位性能,通过短基线实测数据分析表明:站间单差RTK模型与双差模型是等价的;BDS/GPS组合系统相比于单一系统,明显提高定位的稳健性和精度,改善模糊度固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GPS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分析RTK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RTK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提高RTK测量成果精度,使RTK技术更好的推广应用,满足三维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要求,提高作业速度,减轻测量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技术进行相对定位的GPS 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将其用于工程放样、地形(籍)测图及某些控制测量,可以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本文着重介绍GPS RTK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在图根控制测量方面的应用,通过工程实例与传统的控制测量方法进行作业过程、工作效率及精度方面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DREAMNET的GPS/BDS/GLONASS多系统网络RTK定位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宜斌  胡明贤  许超钤 《测绘学报》2016,45(9):1009-1018
随着BDS系统完成亚太地区组网、GLONASS系统再次实现满星座部署以及GPS系统的现代化,多系统集成已逐步成为网络RTK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网络RTK数据处理系统DREAMNET,对不同卫星系统组合模式下的定位精度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GPS/BDS/GLONASS网络RTK和GPS/BDS网络RTK的定位精度最高,GPS、BDS单系统网络RTK次之。此外,随着高度角的增加,GPS单系统网络RTK的可用性显著降低,而GPS/BDS/GLONASS网络RTK在高度角为40°时依然可以在99.84%的时间里提供水平精度0.01 m、高程精度0.025 m的定位服务。最后,对15 d的定位结果进行统计,包括不依赖GPS系统的BDS和BDS/GLONASS在内的6种组合方式皆可达到水平0.01 m、高程0.025 m的定位精度,其中GPS/BDS/GLONASS网络RTK则可以得到水平0.006 m、高程0.015 m的定位精度,证明DREAMNET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完全可以满足测绘作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Conventional RTK positioning is usable, but requires the use of a local base station. It is also restricted by the effects of the de-correlate atmospheric refraction on the GPS signal, which limits the use of the RTK positioning up to distances of 10–15 km from the reference station to the user. With a multiple reference station network approach, precise RTK positioning capability may be extended for a much larger area. The Singapore Integrated Multiple Reference Station Network (SIMRS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is purpose. Using an existing method termed linear combination method, the multiple reference station network corrections are generated for the user on an epoch by epoch, satellite-by-satellite basis. A residual-based adaptive Kalman filter is proposed to improve network correction availability. The VRS concept is used to transmit corrections to the user for RTK positioning.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SIMRSN. The tests confirmed that RTK positioning within a multiple reference station network can provide the user with better than 3 cm in horizontal position, the height accuracy is in the range of 1–7 cm, and the average TTF (Time To Fix) are 46 and 76 s during GLC station and LPR station tests, respectively. With this highly efficient survey technique, the user needs only to be equipped with a single GPS receiver. This reduces equipment and manpower cos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RTK positioning using a specially set up reference station. The multiple reference station framework also paves the way for various other application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urveying profession.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