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1例继发于脑外伤后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术后长期疗效.方法 患者17岁时遭受严重且卤外伤昏迷20余天,3年后逐渐出现肌张力障碍,呈进行性发展.21岁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BFMDRS评分83分,其中运动评分56,功能障碍评分27.自术后1个月给予刺激治疗开始对其进行术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开肩刺激器后1周时该患的症状开始有所缓解.给予刺激3个月后该患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BFMDRS总评分改善49%,其中运动症状评分改善50%,功能障碍评分改善48%.在随后随访过程中,该患的肌张力障碍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3.5年时该患情况稳定,肌张力障碍症状未再出现,BFMDRS评分为8分,运动症状评分8分,功能障碍评分0分.持续刺激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不再服用相关药物.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外伤性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治疗1例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效果。方法在微电极的引导下,将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为患者进行UDRS和BF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UDRS评分分别为94、38和7.5,BFMS评分分别为98.5、42.5和8,随访3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在9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双侧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Hallervorden-Spatz病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1例Hallervorden-Spatz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3个月,12个月时对其进行BFM及BFMD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3个月、12个月的BFMDMS评分分别为114、35、28、14分,症状改善率刺激1个月时为69%、3个月为75%、12个月为88%.持续刺激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不再服用相关药物.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严重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Hallervorden-Spatz病症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并取得飞快发展。苍白球内侧核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其对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仍不确定。一些文献报道采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症状改善迅速,刺激参数相对较低的优点。本文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疗效、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背景脑深部电刺激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而对颅脑创伤致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尚不确定。本文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和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4例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患者,分别于术前以及开启刺激器后1、6、12和24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运动障碍和功能障碍评分,计算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开启刺激器后1、6、12和24个月BFMDRS运动障碍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8.35%、47.28%、62.74%和68.69%,功能障碍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5.36%、46.83%、59.60%和67.01%。影像学检查显示4例患者基底节区均完好。结论经严格选择适应证,脑深部电刺激术可有效改善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且长期疗效稳定。基底节解剖结构完整可能提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均可以使用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两种病因导致的疾病可能存在相同的病理基础。运动障碍疾病发生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均与局部场电位有关。本文拟探索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局部场电位特点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文纳入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和4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均表现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行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在电极植入后3~5天内采集局部场电位信号。通过功率谱密度分析和复杂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信号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局部场电位功率谱密度连续比较不存在差异,但是在总体频段能量分析中发现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3~8 Hz频段能量大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P=0.0002)。而复杂度分析结果相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3~8 Hz频段复杂度低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P=0.0063),继发性肌张力组评分更高。结论局部场电位更多的和症状相关而不是和病因相关,注意要使用复杂度分析补充以避免绝对能量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正>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突变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度遗传与临床异质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归类为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ystonia-parkinsonism,D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早发性帕金森病~([1])。DP患者多于青年期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首发症状可为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早期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用抗精神病药后肌张力障碍可能被诱发或者加重,治疗主要是改善肌张力和控制精神症状,总体预后一般~([2])。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以精神症状起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成人型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6例成人型肌张力障碍病人按受累部位分成3组:A组:书写痉挛.12例;B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3例,A、B组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C组:痉挛性斜颈,1例,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并根据颈部痉挛肌群肌电活动强度.进行脑深部电刺激参数的调整。随访1年.观察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A组均治愈;B组平均改善率59、7%;C组在肌电监测之前.临床改善率为23.1%.根据肌电活动强度调整双侧脑深部电极刺激参数后临床改善率为67.3%。结论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手术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手段。肌电活动强度是设定和调整脑深部电刺激参数的量化指标,可以缩短反复调整的时间.减少电池耗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GPi的电生理信号,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8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所有患者的刺激靶点均为双侧GPi.结果 除1例继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2-36个月,改善率35.5%~87.5%.其中随访超过18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59.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锁骨下切口感染,最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术后靶点区域少量出血,血肿吸收后原有症状仍有改善.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刺激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GPi是治疗肌张力障碍较为有效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不同表现形式肌张力障碍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从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并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患者临床特点,对患者的治疗靶点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BFMDR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别对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后症状改善率做评估。结果23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植入后,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初期改善程度从25.6%~85.7%,平均改善达52.5%;3个月时患者改善程度从40.0%~78.6%,平均58.1%;1年后患者改善率从37.8%~94.7%,平均达到77.1%,23例患者中18位患者的症状在长期随访中均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占74.9%。16例患者接受B-GPi靶点刺激,2例患者采用B-Vim,另外5例为B-STN。结论随着对肌张力障碍疾病认识的更深入和细致,选择不同的手术靶点为不同运动形式的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以提高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改善率,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经验。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收治3例肌张力障碍患者,其中2例行单侧STN-DBS,1例行双侧STN-DBS。3例患者术后随访3~22个月。采用BFM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BFMDBS)进行评分,症状改善率=(术前BFMDBS评分-术后BFMDBS评分)/术前BFMDBS评分×100%。结果 3例患者开机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随访22个月,症状改善率为97%;1例随访3个月,症状改善率为63%;1例随访3个月,症状改善率为37%。3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STN是治疗肌张力障碍有效的靶点,STN-DBS可明显、长期改善肌张力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14.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病程、病情相似的2例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术后疗效.病例1:8岁发病,BFMDRS评分100,运动评分80,功能障碍评分20,DYT1基因突变阳性.病例2:18岁发病,BFMDRS评分98,运动评分71,功能障碍评分27,DYT1基因突变阴性.结果 2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给予刺激治疗5个月时病例1的BFMDRS/运动评分/功能评分分别为38/32/6,病例2分别为66/44/22.病例1术后肌张力障碍症状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均优于病例2,且病例2术后功能障碍改善较差.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术后疗效主要与手术时机有很大关系,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以持续肌肉收缩.频繁扭转和重复动作的异常姿势为特征的症候群。肌张力障碍早期采用射频毁损术治疗.包括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单侧毁损术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为并发构音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很高,所以双侧毁损术现在已经很少应用于临床。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取得满意疗效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方法。因为对于中线的症状的改善有限,丘脑DBS手术现已经很少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苍白球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结果均显示苍白球DBS对于缓解肌张力障碍症状、提高肌张力障碍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疗效。但是,对于丘脑底核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还很少见,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双侧STN-DBS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进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BFMDRS)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计算两项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BFMDRS和UPDRS评分的改善率:术后1个月其均值分别为47%和48%,术后3个月为69%和73%,术后6个月为75%和79%。结论 STN-DBS可有效改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的症状,术后疗效稳定。STN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17.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一项新技术,其具有可逆性、可调性、非破坏性等特点。脑深部电刺激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为代表肌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疾病,也用于一些非运动障碍性疾病,如癫痫、神经精神疾病、疼痛等。本文综述了脑深部电刺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剌激(DBS)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5例行双侧STN—DBS,1例行单侧STN—DBS。结果 术中利用微电极记录的电信号获得STN的准确靶点定位,电刺激后患者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扭转改善不明显。随访半年至3年,6例患者中,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及外伤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疗效理想,BFMDRS评分改善均在90%以上,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效果持续不断改善;其余4例患者疗效不佳,4例均肌张力略有改善,其中1例扭转略改善,1例语言及步态略有改善。手术后患者均无明显合并症,但1例术后16个月发现左侧电极折断,后取出。结论 DBS治疗迟发性和外伤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理想,而对于缺氧或脑基底节区弥漫性损害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不佳;STN可以成为治疗本病的理想靶点;术中应根据电生理记录结果和肌张力的轻度改善作为靶点定位的指标;手术无明显合并症。  相似文献   

19.
肌张力障碍是指由于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的一组病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目前为肌张力障碍外科的首选治疗方法.2010年1月-12月,北京天坛医院开展DBS治疗肌张力障碍33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和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目前,帕金森病多采用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减缓临床症状。因为丘脑底核是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采用最多的核团,所以本文对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进行综述,主要讨论丘脑底核的解剖、定位和神经环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