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素春 《青年记者》2007,2(12):29-30
纵观我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史,“五四”时期以四大副刊为代表的综合副刊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副刊富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光荣传统,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它都是我国副刊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而四大副刊之一的《京报副刊》作为综合性的文艺副刊,在当时大大地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力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都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的文章难上。然而,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小人物撰写的一篇名曰《轿车攀比不可取》的言论,却登上了大雅之堂。通观“人民论坛”栏目这些年来刊登的成百上千篇言论,看得出,这些文稿来自“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正是因为“人民论坛”广辟稿源,择优精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它为栏目文章的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文章也就有了牢靠的“可读性”。因此,这个名副其实的栏目受到了读者和作者的普遍赞誉:“‘人民论坛’众人论谈,‘人民论坛’大家爱看”。有比较,才有鉴…  相似文献   

3.
4.
《都市絮语》是《深圳晚报》的一块副刊版,刊登市民“喜闻乐见”的散文、随笔,供市民茶余饭后提神醒脑、幽默逗乐之用。晚报老总高度重视副刊,经常从内容到形式对《都市絮语》版提出高屋建翎的意  相似文献   

5.
6.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我也为此遭遇一场巨大的厄运。 1956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此风不可长》杂文。翌年,“反右”风暴中被指控为“挑起群众对党不满”、“向党进攻的毒箭”。编辑部领导过我的人和支持者、包括我这个采访记者,都被无辜打成“右派”,报社内外受此事件株连的不下数十人。  相似文献   

7.
副刊在中国报业的发展史上,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一个男性的背影,因为自“五四”始,副刊就以现代社会的文化先锋姿态定格了当时副刊的繁荣历史,那样一个振臂一呼铁肩担道的形象,无疑是男性化的。但副刊从来就不乏“自己的园地”那样温婉的个性,只不过声音太过微弱,容易被功利的历史所遮蔽罢了。后来副刊便有些怄气似的鸡毛蒜皮起来,此时,又像一个蓬头垢面不折不扣的小妇人了,每天讨价还价,电灯电话,日子久了就面目可憎起来。人们开始思考,副刊到底应该像什么?标准答案肯定是没有的,只能说,一时期有一时期副刊的模样儿。曾经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说副刊是“中国报纸的女神”,但女神到底不能算作是人,记录人间生活的一个报纸版面,还是让她回到人间来比较合适。副刊,相较于报纸版面说一不二的新闻内容,副刊其实是可以说一说二的,甚至还可以说三道四。这就有些合乎女性的气质,但又不是古代长舌妇,因为你从当代副刊的种种探索可以看出副刊之负,其中还是有某种文化担当的。所以,副刊被公认为是报纸的“第二性”,但绝对是现代知识女性。因此有一句话云:世界有男有女,生活美妙极了。新闻有男有女,报纸美妙极了。本期对话人物:余少镭,1968年生,广东潮汕人。当过小学教师,开过照相馆,2000年受聘进入《南方都市报》,现为《南方都市报》专刊·副刊部首席编辑。  相似文献   

8.
2008年已经在21世纪的大道上迈开了矫健的步子。《人民日报》元旦献辞罕见地为这一年加上了“伟大”的定语。这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之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迎接建国60周年的筹备之年……多少件想起来就让人心跳不已的大事、喜事,都集中在这一年。这是一个激情与壮志高扬的年份,也必将是成就与光荣丰收的年份。  相似文献   

9.
袁晞 《出版参考》2009,(9):39-40
人民日报社大院里认识范荣康的人好像都叫他“老范”。 我一到《人民日报》工作,就在老范手下,当然他是副部级的副总编辑,我是最低一级的编辑,中间还隔着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好多级。由于我所在的文艺部归老范管,编好的版要老范阅后签字才能付印,跟老范打交道是经常的事儿。他看报纸大样的速度极快,在大样上修改的不多,但多是政策的关键之处,所改的文字也往往是画龙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10.
肖玉清 《新闻窗》2009,(4):108-109
一份报纸从内容构成上,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版面和副刊版面。对于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而言,新闻版首先是他们关注的部分。但是能够带给读者文化享受的却是副刊这部分。所以报界才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名言。凡是严肃的有影响和品位的报纸都很重视副刊的建设,并不惜篇幅,呕心经营而使其成为名版名栏,使得报纸各具特色。远的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鲁迅的许多杂文就发表在“自由谈”副刊上。近的有《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化周刊”,《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相似文献   

11.
文艺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英美报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出色的文艺副刊,能引起不同层面读者长久的阅读兴趣,能为报纸增光添彩。《解放军报》的"长征"、《人民日报》的"大地"等著名副刊,不仅是一些作家、诗人最初的摇篮,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广大读者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3.
正报纸副刊作为报纸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对报纸特色的形成和吸引读者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报纸副刊的发展前途也自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担忧。面对互联网的强力冲击,报纸副刊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一项重大课题。坚守副刊的文学性副刊的文学性是副刊最基本、也是最鲜明的特性,传统的报纸副刊  相似文献   

14.
2003年3月份,<深圳晚报>创办了一块新版面--"文化评坛",领导安排我负责编辑工作.所谓"文化评坛",即立足"文化",着眼"新闻性",抓住文化事件、文化观点、文化现象、文化话题、文化人物,等等,以"评"为主要手段,加以分析、述说、透视、访谈……目的只有一个--办出一定深度和可读性,力求赢得一定知名度.  相似文献   

15.
阴艳 《新闻前哨》2011,(6):95-96
1956年春天开始,《人民日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着手进行报纸工作的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向中央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是,没有被报道之前的事实是自然的存在,被报道之后的事实就变成言说的事实了。从“自然”到“言说”的转变过程中,媒介除了要追求事实的还原性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内地禽流感疫情事实,内地《人民日报》,香港《东方日报》,台湾《中  相似文献   

17.
曹石 《中国广播》2010,(4):53-54
和90后的几位青年朋友谈起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那天早晨,我审发《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过程中经历的一些事,他们竞问:“四人帮”是什么?看来,我们这代人记忆中并不久远的事隋,在90后青年朋友看来,却成了疑问。可见,在人民广播诞生70周年之际,跟青年朋友聊聊广播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细心的读者最近在阅读宝鸡日报时,总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盯向二版上的新栏目——《新闻调查》。它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一抹绚丽的彩虹、一只破壳而出的雏鸡,短短两个多月便成为读者公认的品牌栏目,突出了“党报品质”、“百姓口味”和“地方特色”三大特点,被市民誉为宝鸡的“焦点访谈”、陈仓的“新华视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每年的"两会",国内乃至国外媒体,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党报无疑在这一大事的报道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党报如何报道好"两会",值得研究。笔者认为话题式报道和从平民化视角传播是本次"两会"报道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副刊,按照传统的定义,是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副刊几乎与现代报纸同步发展,人们常将副刊与新闻、评论、广告称作报纸的四大组成部分。纯文艺副刊或纯学术副刊曾经占有报纸不小的版面,尤其是纯文艺副刊,高峰时几乎每天一个版。然而,曾几何时,这类纯文艺副刊受到新闻版面的挤压,逐渐萎缩,各类都市报以及党报对纯文艺副刊已不再强求,有的还在坚持,有的早已砍掉。如《城市商报》,虽然每周出两期《春来茶馆》专版,但编辑方针明确是现代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