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塔河油田的稠油埋深在5400m以下,属正常温度压力系统。稠油在油藏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较好的供油能力,但进入井筒后,随着井筒温度的降低,在距井口3000m左右逐渐失去流动性,原油无法流到井口。针对塔河油田的实际,采用掺稀油井筒降粘方法,配合常规完井替喷管柱和配压完井替喷管柱,较好的解决了稠油替喷开采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原油属于典型的高凝、高黏、重质稠油,常规采油工艺不适用于塔河碳酸盐岩油田,而采用掺稀降黏技术,能有效改善稠油流动条件.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应用表明,掺稀降黏工艺是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  相似文献   

3.
中压变频器控制电潜泵在塔河油田稠油深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中压变频器控制电动潜油泵举升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现场应用表明,中压变频器控制电动潜油泵举升稠油技术成功解决了塔河油田电动潜油泵举升深井稠油平衡运行的问题,为塔河油田深井稠油井开采提供了一套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ZDT乳化降粘剂在超深井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和流动性差及伴生高矿化度地层水的特点,在开采过程中由于脱气、散热导致粘度大幅度上升或严重的结蜡,流动阻力极大,为此,塔河油田研制出了ZDT稠油降粘剂.室内评价试验和现场应用表明,ZDT稠油降粘剂与其他降粘剂相比,降粘率高,加量少(加量为0.4%时,降粘率达到96%以上),而且对塔河油田稠油有较好的适应性,能解决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因粘度太高而难以采出的问题,为提高塔河油田稠油区块开发的效果及经济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塔河油田的地质情况,并综述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稠油开采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塔河油田F区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6.
受稀油资源短缺的影响,稠油化学驱复合掺稀是未来塔河油田稠油开采的主要方向。稠油本身黏度大,加之油层埋藏深、高温、高矿化度,化学驱替剂的优选十分困难。鉴于表面活性剂在碳酸盐岩油藏堵水调剖中的应用较好,有必要讨论其在稠油驱替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利用物理模拟手段,开展了不同黏度稠油的连续水驱、表面活性剂驱、后续水驱试验,对比分析评价了表面活性剂(TH-1)的洗油性能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驱替压力梯度、采收率随稠油黏度的变化规律,为表面活性剂驱在塔河稠油的先导试验和开发尝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掺稀降黏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河超深层稠油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油藏具有双孔隙网络特征,非均质性严重,埋藏深,温度高,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黏度小,地面条件下黏度大,开采难度大.为此,在分析稠油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了掺稀油降黏开采方案.利用节点分析方法,建立了掺稀油降黏的优化设计模型,编制了应用程序,完成了实例计算,并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掺稀降黏试验和现场应用,解决了埋深超过5 600 m的稠油储量动用问题,实现了常温下高黏度稠油的举升和集输.掺稀油降黏技术目前已成为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稠油开采工艺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塔河油田主力储层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影响稠油井正常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优化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主要是井筒举升工艺),为保证油田稠油的正常生产,提高稠油的开采效果和采收率作了深入的技术支持分析.  相似文献   

9.
稠油开采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现阶段陆上常规油气田大多数处于开采后期,随着常规原油受到储量增长的限制,开采稠油油藏显得更加重要.稠油粘度高,密度大,在地层中流动阻力大,所以稠油油藏开采时驱替效率低,采用常规开采方式开采效率低.介绍了现有的稠油冷采技术、稠油热采技术和复合开采技术,并指出稠油开采技术也要因地制宜,不同的油藏特点和开发阶段要选择不同的开采技术,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塔河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及井筒条件的复杂多样 ,介绍了塔河油田引进使用液氮气举助排工艺 ,确定适合返排工艺 ,解决诱喷、返排力度不够等问题 ,减少残酸液对储层的污染。解决了抽汲机、抽子在稠油井中下放困难的难题 ,提高了作业安全系数及返排力度 ,达到了诱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