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近5年我院门诊和住院MS患者204例(男138例.女66例),按PPI≤0.40、0.41~0.50、0.51~0.60、〉0.60分为4组,按PP≤40mmHg、41~60mmHg、61~80mmHg、〉80mmHg(1mmHg=0.133kPa)分为4组.分析各组间PP、PPI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组的PP、PPI在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血糖、腹围、舒张压(DBP)、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无显著差别(P〉0.05),在年龄、收缩压(SBP)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不同组的PP及PPI的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脉压指数有显著相关性[EXP(B)=1.614~3.340,P均〈0.05]。结论: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与年龄、SBP、PP、PPI等因素有关,与PPI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周津  曹路  刘寅 《山东医药》2010,50(37):58-59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主动脉脉压(PP)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报道336例CHD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四组,检查其Gensini积分(表示冠脉狭窄程度)及主动脉SBP、DBP、PP,分析各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P≥60 mmHg患者的CHD发生率明显高于PP<60 mmHg者(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SBP、PP、TG、冠脉病变支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HDL-C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HDL-C、PP与冠脉狭窄有相关性(P<0.01或<0.05).结论 PP预测CHD的价值优于SBP、DBP,对CHD的早期防治及预后判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年龄发病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ōgren's syndrome,pSS)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异同.方法 现况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于我国16家临床中心诊治、符合2002年p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的患者,据发病年龄〈30岁,30-59岁,≥60岁将患者分为3组,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对不同年龄发病的pSS患者行组间对比.结果 pSS患者发病高峰期在40-49岁(32.3%),其次是50-59岁(24.9%)及30-39岁(21.3%),〈30岁发病组及≥60岁发病组均占10.8%.与30~59岁发病组相比,〈30岁发病组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59岁发病组相比,≥60岁发病组女性比例低(P〈0.05),出现症状至明确诊断的时间间隔短(P〈0.05),口干发病率高(P〈0.05),反复腮腺肿大出现率低(P〈0.05),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比例低(P〈0.05),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P〈0.05),抗SSA、SSB抗体阳性率低(P〈0.05).与〈30岁发病组比较,≥60岁发病组口干发病率高(P〈0.05),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比例低(P〈0.05),肝脏受累、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P〈0.05),抗SSA、SSB抗体阳性率低(P〈0.05).结论 随发病年龄增长,pSS患者肝脏受累、间质性肺病、关节炎的发生率增高,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抗SSA抗体及抗SSB抗体阳性率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脑中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发病时脉压和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比的关系,探讨以上两种参数预测脑中风危险性方面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脑出血、脑梗塞病例各108例,入院时首次测定的血压(不受治疗因素影响),计算PP、PP/MAP,并与年龄、性别匹配的10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PP、PP/MAP进行比较。结果:脑中风两组的PP、PP/M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脑中风两组PP、PP/MAP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P〉60mmHg者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危险性分别是PP〈60mmHg者的5倍(OR=5,95%可信区间为2.6~9.5和OR=3,95%可信区间为1.7~5.4,P〈0.01)。PP/MAP〉0.4者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的危险性分别是PP/MAP≤0.4者的8倍(0R=8,95%可信区间为4.2~15.4和OR=4,95%可信区间为2.1~6.5,P均〈O.01)。结论:PP、PP/MAP都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两种参数有较强一致性,都可以用于评价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性,PP/MAP更优于P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HT)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疾病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82例有HT史和94例无高血压(NHT)史的老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 HT组有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慢性心肌缺血史者及女性患者的比例均较NHT组高(P<0.05~0.01);AMI于饱餐后发病者,HT组多于NHT组(P<0.01),因劳累诱发者,HT组少于NHT组(P<0.05);HT组无痛性AMI者较NHT组多(P<0.05),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与室颤等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NHT组(P<0.05~0.01)。结论 合并HT的老年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24h平均脉压(APP)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9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LVH组和非LVH组,再以PP≥60mmHg、PP〈60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LVH组与非LVH组24hAPP分别为(76.3±16.5)mmHg和(56.3±10.6)mmHg,收缩压分别为(156.4±7.26)mmHg和(146.7±1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分别为(92.5±5.17)mmHg和(90.2±6.2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60mmHg组LVH发生率较PP〈60mmHg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hAPP与LVH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群脉压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目的:探讨脉压(PP)在人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1997年北京城市、农村自然人群高血压普查资料(35-74岁),共29707人,分析PP在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血压水平、不同类型脑卒中分布频率(%)。结果:(1)随着血压的增高PP的分布频率也在增高,血压正常人群,PP在40-49mmHg(1mmHg=0.133kPa)频率最高,在血压I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60-69mmHg,在血压Ⅱ期人群中PP70-79mmHg分布频率最高,在血压Ⅲ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90-99mmHg;(2)人群缺血性卒中PP高于出血性卒中PP。(3)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年龄早于城市4.3-6.4岁,城乡人群发病年龄有显性差异(P=0.0000);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P=0.0000);农村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高于城市(P=0.0000)。结论:PP增宽是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危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脉压对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脉压 (P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于 1991年 8月对山东省中老年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 ,对AMI事件的发病进行随访登记。到 1999年底 ,110 0 8例中老年人共发生AMI 117例 ,应用Cox回归分析PP对AMI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患者的PP均值[5 8.4 2mmHg(1mmHg =0 .133kPa) ]明显高于非AMI者的PP均值 [(5 0 .0 4mmHg) ,(P <0 .0 1)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 ,老年人PP每增加 10mmHg ,AMI危险增加 2 9.8% ;在每一舒张压水平 ,PP每增加 10mmHg ,AMI危险增加 2 5 .7% ,但不独立于收缩压。中年人PP不是AMI的预测指标 ,而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则是。老年人PP≥ 5 0mmHg者患AMI危险为PP 4 0~ 4 9mmHg者的3.2~ 3.3倍 ,校正舒张压后依然如此 ;PP <4 0mmHg者AMI危险有增高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PP为老年人AMI新的预测因子 ,但不独立于收缩压。中年人AMI危险主要与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相关。②老年人PP≥ 5 0mmHg应作为AMI危险的界值 ,且PP 4 0~ 4 9mmHg时AMI的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9.
金坛市乡镇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比例风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金坛市两乡镇队列人群的监测和生存分析,寻找农村人群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为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1984、1992年金坛市心血管病监测点社头、河头两乡镇的基线调查人群为队列,经过多年随访,采用Cox回归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队列随访结果表明,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80.20/10万人年,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36.22/10万人年,女性发病率为133.99/10万人年;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06.79/10万人年。全死因死亡率为767.53/10万人年,其中男性为1018.68/10万人年,女性为560.32/10万人年。结论:总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脑卒中发病与脑卒中史、母亲高血压史、收缩压、年龄有关;分性别Cox回归模型中,男性脑卒中发病与收缩压、年龄、家族史(母亲患高血压)、体重指数、吸烟史有关;女性脑卒中发病与收缩压、年龄、脑卒中史、高血压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飞行员踝臂指数(ABI)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某团125例飞行员,按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39岁及40岁以上3组,每个年龄段再按是否吸烟分为2组,分别测定ABI、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对比各年龄段吸烟组与非吸烟组飞行员ABI,分别计算ABI与年龄、飞行时间的直线相关系数。结果吸烟组年龄、飞行时间、收缩压,脉压BMI均高于非吸烟组(P〈0.01);30岁以下和30~39岁组飞行员吸烟组ABI与非吸烟组无明显差异(P〉0.05);40岁以上吸烟组ABI较非吸烟组降低(P〈0.01);ABI与年龄、飞行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40岁以上飞行员吸烟组与非吸烟组ABI存在显著差异,年龄、飞行时间与ABI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T/C、α-内收蛋白(α-adducin)460G/T不同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脉压(PP)的关系。方法:按PP〈40mmHg、40~59mmHg、≥60mmHg,高血压组(1081例)和血压正常组(604例)分别被分为3组,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结果: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在二项逐步Logistic回归中,调整了其他混杂因素后,两组ACE—DD+CYP11B2-CC/TC+α-adducin-TT型和年龄均进入最后的方程;两组ACE—DD+CYP11B2-CC/TC+α-adducin-TT型与高脉压(≥60mmHg)分别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3.318和4.556,P分别为0.005和0.044)。结论:在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中,同时携带有ACE基因DD型、CYP11B2基因TC/CC型和α-adducin基因TT型者脉压增大的风险要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是脉压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脉压和发生心房颤动(AF)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共纳入对象5205例年龄35~91岁成人,主要终点为观察偶发AF事件。结果:702例(13.5%)发生AF,脉压<40mmHg的AF 20年累积发生率为6.0%,脉压≥60mmHg的AF发生率为22.2%。多变量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和心房颤动的临床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吸烟、糖尿病等)后,脉压每增加20mmHg,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性增加24%(危险比1.26,95%CI 1.12~1.43,P<0.001)。相反,平均动脉压与偶发AF无关(危险比0.96,95%CI 0.88~1.05,P=0.78)。结论:脉压是偶发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脉压防治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之间关系。方法:入选疑诊冠心病患者101例,行冠脉造影,测量其中心动脉压力[按脉压分为:高脉压组(≥50mmHg)、中脉压组(40~49mmHg)及低脉压组(〈40mmHg)]、用间接测压法测量右上肢血压[分为高脉压组(≥60mmHg组)、中脉压组(50~59mmHg组)及低脉压组(〈50mmHg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hs-CRP水平随中心动脉脉压差的增大而明显上升[低脉压组(8.88±0.91)mg/L∶中脉压组(15.63±2.93)mg/L∶高脉压组(27.24±3.87)mg/L,P均〈0.05],且二者呈正相关(r=0.346,P〈0.01);而在外周动脉高、中、低脉压组,hs-CRP水平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s-CRP水平随中心动脉脉压差的增大而明显上升,炎症参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4h动态脉压(24hP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拟诊冠心病患者230例。入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冠脉Gensini评分。比较冠状动脉正常者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病变患者24hPP水平差异;比较24hPP50 mmHg组和≥50 mmHg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与24hPP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双支及三支病变组24hPP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24hPP≥50 mmHg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率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24hPP50 mmHg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hPP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7~1.53)。结论 24hP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脉压高低被分为≤60mmHg和〉60mmHg两组。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求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脉压组年龄较大.LVMI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35.3±23.5:(115.7±25.2),P〈0.01]。结论:24h脉压高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临床确诊为AMI的患者136例,根据年龄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55例,老年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81例,并进行危险因素、临床、生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回顾分析,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与老年AMI组相比,早发AMI组中男性、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临床生化检验显示,与老年AMI组比较,早发AMI组的血清总胆固醇[(4.28±1.03)mmol/L比(4.87±1.41)mmol/L]、甘油三酯[(1.22±0.66)mmol/L比(1.74±1.07)mmol/L]和载脂蛋白B[(0.80±0.18)g/L比(1.04±0.34)g/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冠脉造影显示早发AMI组单支病变比例(27.3%)显著高于老年AMI组(11.1%)。早发AMI组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显著低于老年AMI组[(58.70±27.11)分比(75.19±41.37)分,P<0.05]。结论: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特征是男性,有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者更多,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且单支冠脉病变比例较高,冠脉狭窄程度显著较轻。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分级、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高血压1级46例、2级56例、3级58例),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血脂并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同时根据脉压,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分成3组,比较三组间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结果:①各高血压亚组血清hs-CRP水平[1级(1.90±3.34]mg/L),2级(2.50±2.39)mg/L,3级(12.00±35.76)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7±2.80)mg/L,逐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②各高血压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1级:50.00%,2级:53.57%,3级:86.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58%,P均0.001),逐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③随着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3.33%∶62.16%∶83.93%,P均0.001)。结论:高血压和脉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片联合用药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脉压(PP)的影响。方法:64例老年ISH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用厄贝沙坦(150mg/d),治疗组32例用厄贝沙坦(150mg/d)加阿托伐他汀(10mg/d),观察12周,每2周随访血压1次并记录。结果:在治疗12周时,对照组PP从治疗前(74.67±7.77)mmHg降至(67.37±5.53)mmHg;治疗组PP从治疗前(75.06±6.96)mmHg降至(59.75±5.92)mmHg。治疗后两组PP的差异有显著性(t=5.25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联合用药有助于改善老年ISH患者的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