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方剂是在使用单味中药治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知道,药物的功效各有所长,也各具所短,只有通过合理配伍,调其所偏,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之发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因之可说,方剂能使具有不同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整体,发挥单味药所不可能具备的特殊的、系统的作用效果。因此,可以把中医方剂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何谓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互相连接或相互依存的成组事物或集聚的事物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根据某种方案或计划有秩序地安排各个部分而组成的一个总体。”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具备集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条件和特征。用此原理分析中医方剂,一般表现出如下特点:1.方剂的集合性:集合性是指系统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且各要素要完成相互所规定的任务。一个方剂多是由君、臣、佐、使药不同药理作用的中药所组成。如麻黄汤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其中麻黄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桂枝温经和营,解肌散寒;杏仁降肺气散  相似文献   

2.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连续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从复方中特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意义。作者认为:药对配伍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 ,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 (四性 )味 (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 ,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连续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从复方中特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意义。作者认为:药对配伍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20世纪末提出大部分糖尿病都不是"消渴",认为症状上可以称之为"消渴"的糖尿病,实际上已经到了糖尿病并发症时期,采用西医进行血糖管理不再容易,到了"消渴"这一步,在改善症状方面,相比现代医学,汉方治疗是更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发病原因不同的糖尿病中医证型不同,肥胖为发病原因的多表现为实热证。日本汉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处方包括糖尿病肾病常用方剂、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常用方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常用方剂等,其中糖尿病肾病常用方剂主要包括八味地黄丸和柴苓汤;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常用方剂包括牛车肾气丸、舒经活络汤、桂枝加术附汤、抑肝散、加味逍遥散、人参养荣汤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包括下肢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常用方剂为归芪建中汤,糖尿病足的常用方剂为归芪建中汤加附子。日本汉方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现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但多以小样本自主研究为主,一般规律及用单味药的作用机制阐述整个中药复方的功能并不完整,掩盖了复方整体的功能性,在临床应用上也不能彰显其用药的灵活性。今后,应加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中医药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蒙医方剂配伍理论是蒙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蒙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蒙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本文仅就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谈个人的见解,希望与各位同仁探讨。1蒙医配方理论[1-2]方剂组成:蒙医药方多为相对固定的成方。其中组成大致与中医方剂近似,由君、臣、佐、使四部分组成,而且多数原方中这些组成剂齐全,数量恒定。各组成在方中的作用较明确。即:君药:针对主病或对病起主要治疗作用,是每一首方中必有的组分。例如驴血-3中的驴血,针对主病;扫日老-4汤中的沙参,针对主病和病所兼有。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最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相似文献   

8.
赵威  赵致镛 《四川中医》2002,20(11):7-8
对中医方剂蝇各味中药之间互相作用的微观化学反应的研究,是当今中药复方即中医方剂研究的最大难题,笔者发现数学中的集合论与传统中医药和方剂学理论是一致的,即从宏观方面予以阐述,从而避开现今仅从微观化学反应方面进行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难题,故此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论述中医经络。方法:用数学集合论方法进行论述,从中西医角度把一个特指有生命力的人分别看作一个集合,按照集合论的定律推导、求证出其交集。结果:经络应该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结构。结论:经络主要是由神经、脉管、体液等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除了现有的生理病理功能认识外,有一部分超出了现阶段对神经、脉管、体液功能的认识范畴。  相似文献   

10.
方剂中基本方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方剂配伍的多方向性和多层次性,研究方剂的配伍难以入手,无论从理论角度、实验角度还是从计量化角度,都需要找准一个切入点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本文从基本方的角度来探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出发点,尝试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探索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是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预后较差的一类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属中医学“噎膈”范畴。中药复方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获知构成食管癌(噎膈)的证素包括气滞、痰、气虚、血瘀、阴虚等,中医临床辨证多分为痰气交阻、气阴两虚、津亏热结、气虚痰湿、痰热互结、痰瘀互结、热毒瘀结、正虚毒蕴等,大半夏汤、启膈散、旋覆代赭汤、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通幽汤等为临床常用方剂,其中启膈散、六君子汤、通幽汤等经体内外实验研究已证明可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促进凋亡、影响肿瘤微环境、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食管癌作用,且中药复方通过靶向非编码单链RNA分子(microRNA)发挥抗食管癌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发现临床收效良好的复方大半夏汤、参赭培气汤、小陷胸汤、人参半夏汤、六神丸等尚无深入的机制研究,古籍所载的吴茱萸汤、通关散等复方却于现代少有应用。因此,该文将中医经典古籍中专药专方、现代临床常用复方及实验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推广中药复方抗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优势。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善用升散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的创始人。他精研古典医籍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比较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脾胃学说的集大成者。在其用药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的特色就是很多方剂中都配以具有升散特性的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如我们熟悉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等方剂中都配以具有升散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藁本、葛根、川芎、独活等。东垣称这些药物为风药,配伍在诸方剂中以助生长、升发之用。笔者仔细研读了东垣的主要著作并对东垣善用风药作了如下探讨。风药的概念我们这里所…  相似文献   

13.
基于药效的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概念,并对其科学内涵、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并在数据处理分析这一核心问题上提出了解决关键,这为中药复方的PK-PD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对阐明复方物质基础和方剂配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基本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客观地提出了研究难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复方的应用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点之一。近几十年来,复方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略作回顾,同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同道讨论。复方研究的途径研究方剂的配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研究“药对”的基本作用及其相互作用芒硝、大黄,是大黄牡丹皮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共同的药对;甘草、柴胡,是小柴胡汤、逍遥散等  相似文献   

16.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基本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客观地提出了研究难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是中医复方研究的关键 ,本文以方剂配伍理论方法的梳理及方剂配伍思想的研究为基础 ,就新近研究中的组分配伍进行归纳 ,通过复方组分配比优化方法研究 ,提出可将组分配伍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新模式。中药复方配伍新模式的研究及形成 ,对新药研究及临床疗效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者结合相关实践与体会,以经典方剂生脉散及当归芍药散为例,从整方多环节、多途径的活性,以及结合物质基础的有效组分研究、基于配伍理论的作用特点的发现与新药创制,新方法 的探索应用等方面,重点论述中药复方系统研究中药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以期为中药复方现代药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方剂与复方是中医药学中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其运用基础是中药药性理论和病证病机及治法理论,以中药的配伍运用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医与中药的紧密关系。复方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其运用基础是中药活性物质和疾病病理及药理学理论,以中药部位或成分的组合运用为特征,体现了天然药物学中的药学与中药的关系。方剂和复方两者虽都涉及到中药运用,但前者"依证显效",后者"据病显用",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差别。复方与方剂在概念上的混淆,不仅使基于传统学理建立起的方剂学学科面临中医制方学理,临床运用基础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困惑;也使基于现代药学建立的中药复方学陷入诸如复方的中医药效评价,辨证应用等问题的诘难。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内涵及功能,中医方剂和中药复方理应有各自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一方面,方剂的现代研究应谨守辨病/证论治及"方证相关"的经验背景,以探查方药配伍与其所主病证之间的关系,即"方证相关"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内涵为主要定位,同时基于方剂化学及其调控作用的复杂性,在方药化学成分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方证体系中的复方—生物效应模式对于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医方剂效用原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复方的研究似乎没有必要束缚于传统中医药学的经验背景(基于病证和方药配伍的经验),即利用中药化学分析及分离的最新技术,跟踪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的进展,建立起中药成分配伍的生物效应评价体系,发现治疗现代疾病的中药化学部位或组分或成分的新配方,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文设  王兰玉 《河北中医》2006,28(2):150-151
王清任所撰《医林改错》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发展了活血化瘀理论,提出了多种活血化瘀治法,创制了规范、系统的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活血化瘀法的基础用药王清任自创活血化瘀方剂中,直接以“活血”、“逐瘀”命名的就有8首,与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构成了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