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泾河陕西段水体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泾河陕西段选取13个采样点,根据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中4种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N、总磷P、悬浮物(SS))的进行计算并分析得出,泾河整体水质较差,且注入渭河河段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的使用功能,且泾河陕西段上游悬浮物含量过高,应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尽快改善泾河水质.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5日以来,黄河流域的强降雨过程使得渭河、泾河、沁河、伊洛河、大汶河等各条支流相继发生较大洪水。其中:渭河自8  相似文献   

3.
基于SWAT模型的渭河流域非点源氮污染分布式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渭河华县断面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应用SWAT模型对该区域的径流、泥沙及氮污染负荷的产生与输出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利用华县站1987-1988年的实测月径流、泥沙和污染物数据进行模型的调参计算,用1989-1990年的实测月径流、泥沙和污染物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基本合理可行,可用于渭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计算.利用率定好的模型对不同典型年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结果对该区域的径流、泥沙和氮污染负荷的时空产生与输出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流域非点源污染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间尺度的SPI探究渭河流域的干旱特征,使用Mann-Kendall秩次检验法和重标极差分析法分析SPI序列的趋势性和持续性,识别干旱历时和烈度,计算"且"和"或"的联合重现期表征干旱风险,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长时间尺度的SPI序列更加坦化,以渭河上游为例,6个月时间尺度较1个月时间尺度的识别结果,干旱场次减少了42场,而平均历时和平均烈度则分别增加了1.66和0.82;2)渭河上游干旱场次是五区中最小的,对应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间尺度分别为76、47和34,历时和烈度是五个分区中最大的,北洛河和泾河呈相反的干旱特征,对应较大的干旱场次和较大的历时烈度;3)渭河干流1个月时间尺度的SPI和渭河中游6个月时间尺度的SPI存在显著下降趋势且有弱的正持续性,未来风险有增加的趋势;除严重干旱情景下的渭河中游、渭河下游和泾河外,其余类型、情景下短期干旱风险大于长期干旱风险。4)严重干旱情景下各区重现期差异较大,其中,1个月时间尺度下,渭河中游容易发生单变量较大的"或"类型干旱,短期干旱具有较大风险;3个月尺度下,渭河中游容易发生"且"类型干旱,一般干旱具有较大风险;6个月尺度下,泾河容易发生"且"类型的干旱,长期干旱具有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5.
基于泥沙运动的起动和止动条件分析了悬移质泥沙和床沙交换的内在机理,并根据这一机理推求了冲淤平衡状态下悬移质挟沙力级配的计算公式。经渭河实测资料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表明该计算公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在泥沙数学模型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全流域73个点位的水质指标,选择溶解氧含量(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作为主要评价因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分别评价渭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枯水期水质明显优于丰水期,说明非点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总氮、总磷是渭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流域农业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其超标的主要原因.从流域空间分布来看,3条河流水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其中渭河的水质情况最差,泾河和北洛河水质相对较好.渭河南岸支流水质最好,北岸支流次之,干流水质最差,其中以关中地区干流水质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结果为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渭河宝鸡段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试图对渭河宝鸡段水质污染情况及变化趋势做出评价。方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方法,对渭河宝鸡段1998-2002年水质进行研究。结果 除2002年水质接近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IV级标准外,其他年份均高于IV级标准。其主要污染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生化需氧量基本持平;石油类、溶解氧和亚硝酸盐氮略有上升。结论 近年来渭河宝鸡段水质均超过国家地面水IV级标准,污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数布朗运动及R/S分析理论,将相关函数与Hurst系数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识别与判定渭河流域的水文变异及其变异程度。诊断结果表明:泾河流域降雨与径流序列变异不明显,变异程度为无变异,渭河中上游及整个渭河流域的降雨序列均为弱变异,渭河流域径流序列为中变异,渭河中上游径流序列变异最为明显,为强变异。  相似文献   

9.
以渭河林家村断面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为水质参数,根据该流域点源污染与非点源污染的排放特点提出了一种估算污染负荷的新方法,即特征负荷法,计算得到了现状年(2007年)丰、平、枯水期渭河林家村断面以上流域点源污染负荷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渭河林家村断面以上流域全年点源污染排放稳定,全年非点源污染排放量变化较大,丰、平和枯水期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非点源污染负荷占全年总污染负荷比例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泥沙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长江口河段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磷的等温吸附、pH值、盐度和泥沙含量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的影响诸方面,对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变化规律,并计算得到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泥沙的饱和吸附量、解吸量及细颗粒泥沙对磷的表观等量吸附热。实验分析结果有助于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富营养问题的研究,对长江口水质管理、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1958-2004年四季珠江水系的西江流域高要站和北江流域石角站水流量与相应子流域上空大气水汽汇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的水流量与大气水汽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在夏季是比较一致的,位相配合较好,其它季节稍微差一些;北江流域两者的关系在夏季和秋季都比较一致,春冬次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汾河入黄段黄河小北干流河道的地形及特性,分析了汾河入黄段摆动范围及其原因,简述了黄河夺汾对汾河的影响,及黄河堵串工程修建之后对汾河入黄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毗邻的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河流域,划分为11个基本土壤侵蚀类型区,分析了各类型区的泥沙来源及分布特点,为本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松花江洪水对嫩江的顶托规律,基于二维非结构化网格水动力模型MIKE21-FM进行了不同来流量级、不同汇流比条件下嫩江和二松交汇区水流运动数值模拟。突出分析了典型区域水位和水面比降的变化特性,探讨了嫩江受二松顶托的几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嫩江大赉站水位随嫩江来流量增加而增加,随汇流比增加而减小。嫩江水面比降随汇流比增加而增加。来流量、汇流比、河道坡降和距离等因素均会对顶托作用产生影响。今后应重点关注该区域洪季大流量且汇流比较小情况下的水情预报及防洪调度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是我国大河流域中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和相对短缺的典型代表,这两大流域自然地理存在着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各自的水资源量存在较大差别,但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总结了海河流域前期研究:1)水环境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基础,特别是各种持久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POPs),重金属污染及新型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污染程度,提出流域尺度、强人为干扰条件下复合污染综合效应的量化评价方法。2)基于流域水环境特征,提出耦合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的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建立了适用于流域尺度的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和子流域尺度的相对风险评价模型(RRM),在终点的选取中,同时考虑生态终点和人体健康终点,尝试通过RRM进行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整合。3)基于流域水环境特征,提出了流域尺度的健康评价方法,建立水质-水量-水生态-社会服务综合指标体系。最后,分析了当前珠江流域水环境问题,提出应加强水环境风险研究,尤其是复合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合作,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叶倩  李朝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37-140
《浏阳河》是湖南民歌经典作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了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时代精神,1995年曲作家邓东源创作了一首富于时代气息的《又唱浏阳河》。通过《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两首歌曲音乐表现手段、地方语言音调及唱腔韵味、主题思想等的比较分析,可知晓这两首歌曲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发展要素、协调程度、发展机制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当前理论界一致唱衰“珠三角”、看好“长三角”的观点作了反驳,指出“珠三角”的前景更加光明。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洪泽湖的成湖历史,洪泽湖在淮河水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问题,指出河湖分家让淮河独流入海是治理淮河下游的关键,提出从盱眙附近至洪泽蒋坝镇开挖淮河水道等设想.该设想基本上实现了河湖分家,实现了淮河独流入海.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量与二河口入海水道相差不多,因而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历史地图、大比例尺地形图、各类地理考察成果、卫星影像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采用历史地理学溯源法、地名学分析法、历史文献和历史地图解读等方法,对一直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的天山北坡三屯河与呼图壁河水系的历史变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证研究,提出了近300年来玛纳斯湖群的历史变迁与三屯河、呼图壁河水系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复原了近300年来三屯河与呼图壁河水系河道变迁、水流空间分布过程及其与玛纳斯湖群历史变迁的密切关系,并且结合新疆近3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变化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时间阶段河流水系变迁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