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的韧性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我邻居的一个亲戚。他常常搭着汽车从老远的地方来看望我的邻居。来后便静静地坐在那里,用他一口地道的汉口话同邻居娓娓地谈着什么。有时我也前去插上两句嘴,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我是个小孩子而冷淡我。他的语气总是很平静,表情也总是很和蔼,你从他的脸上很难看出他有过怎样的经历。所以当我的邻居对我讲他家发生的事时,我简直是大大地吃了一惊。 当这位老人在少年时,他的父母便双双去世了,他从小就是个孤儿。后来他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有了一个安宁的家。却不料人到中年,妻子在给他留下两儿两女之后一病而逝,从那时起,他便既  相似文献   

2.
一位国内著名的企业家对我说,他每天都在公司办公室,如果某一天没有人来向他汇报工作,公司事情很少,那一天他就会感到很空虚、很无聊.从他认真的眼神中,我看到他的迷茫和无奈.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01,(11)
<正> 王晶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在今年7月的一次同学会上,我意外地遇见了她。分别10多年了,我只听说她到深圳闯天下成了富姐,万万没有想到她在感情上的一份悲哀。那天晚上,听完王晶的故事以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1992年,我从重庆江津来到了深圳面对流光溢彩的都市,我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一周后,我在劳务市场凭着清秀娇美的容貌,很快就找到了一份酒店礼仪小姐的工作。在酒店里,我的工作很出色,赢得了老板的赞赏和姐妹们的喜爱这时候,一个人悄悄闯进了我的心里他叫刘健,本地人,是这间酒店的保安他不太爱讲话,虽说我们接触不多,但从他欲言又止的神态里,我知道他也喜欢我。有一天,一个喝醉酒的客人对我非  相似文献   

4.
认识熊友连还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他从水运公司下岗,骑"麻木"拉客为生(宜都人把电动三轮车叫"麻木")。一次我坐他的车,手里拿着一本梁晓声的小说《雪城》。他告诉我,他也爱看梁晓声的知青题材小说,因为他本人就曾是一名知青,中学毕业后在乡下劳动过10年。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误会 大一的时候有个教财务的老师,我每次上他的课睡觉,他都走过来拍醒我。后来他走来的拍我的时候,我就从口袋里拿出一根香烟给他,他就让我继续睡。一个学期下来我给了他好几包烟,可期末的时代他居然让我不及格!我去找他理论,他说:“是你啊,我一直都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6.
你和李连杰合作三年,你看到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周惟彦:一开始他不了解我来壹基金有什么动机,到了后来,他会很真诚地感谢我。5·12的时候,我从灾区回来,他送了我一串自己做的佛珠,我当时就哭了。我一哭,他慌了说哎呀你太感性了。他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多面。很多时候他有大男人的一面,觉得在女人面前应该绷着,不能哭,但其实我见过好几次他泪光闪动的样子。每次我哭他就批评我,怎么情绪又波动了。但他自己其实也是人,不是释迦牟尼,不能修到百分百地没有情绪。  相似文献   

7.
我对老朋友张子扬有两个印象,一是他那一脸大胡子,脸圆、音沙、人豪爽,像张飞。二是他专门制作电视片,在本行也大有名气。去年我从意大利路过法国嘎纳,倒车休息,见海边有电视展,就到中国展棚前探探头,天啊,棚当央坐一人,正是这个大胡子。他一蹦而起,上来按住我,怎么这么巧。我说,真是哪里  相似文献   

8.
我在东宁挂职的时候,新调来一位副县长兼副书记。我们都住在县政府大楼里,早晨我刚刚起床,他已经从西山跑步回来了。这令我非常惭愧,一般说来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勤奋的人,而且也最讨厌睡懒觉,但这位新来的副县长兼副书记让我相形见绌了。并且他高大魁伟,体重达二百斤,从西山跑  相似文献   

9.
《劳动月刊》2012,(8):44-44
田然:你好 我不是一个贪心的女人,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夫教子,经营一个家庭是我全部的快乐所在。偏偏我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却是彻底的失败.丈夫是我的初恋,他的身上有一种叫人不能反抗、永远他对你错的气势,从恋爱到结婚,我一直迁就他。我偶尔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他总有一万个理由把我压下。  相似文献   

10.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恰逢一次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业绩不佳的员工中裁掉一个。 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跑来恳求我,告诉我他年纪已经不小,又有两个小孩,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甚至连瑞迪教授(我和他共同的老师)都来电暗示我应尽量照顾师兄。  相似文献   

11.
东东西西: 和男友已经有两个星期未见过面了,对于这段感情,真是不知该如何处理? 我和他从相识到相恋已有将近四个年头,原来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段成功的感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今年年初当我放假回来,他却跟我说,他不能给我幸福,因为他的家庭和其他种种原因。我不相信只是这么简单的理由,于是我翻了他的手机,看到了一些“甜言蜜语”,是和他的一位女同事,再后来他就说和这个女同事有着90%的性格是相似的,现在有一种“非常心动”的感觉,是很久以来都不曾有过的。他说不想错过。他希望我给他一年的时间来考虑我们之间的感情。后来几天,他说工作很忙就搬出去住了。 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回头找我,给我打电话,说  相似文献   

12.
遍地英雄     
总有人问我崇拜谁,我回答说崇拜我的父母。有时候我会表达得准确些,回答说崇拜我的农民父母。我的回答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多数人会说爱他们的父母,但不至于崇拜。但我一直都是这么回答别人的,崇拜父母,从我小时候开始。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他们就居住在抚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地里劳作。长年累月地脸朝黑土背朝天,使我父亲的性格也像他脚下的土地一样,就是沉默。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总看见父亲板着脸,我几乎就没见他笑过。为此,我小时候很怕父亲。他从地里回来,我从不敢看他的脸,以至于有一段…  相似文献   

13.
秋风 《中国企业家》2013,(18):114-115
社会地位越高,越有必要修身。社会地位越高,行为不当可能遭受的损失越大我跟薛蛮子仅有一饭之缘,在微博上有过一点交流:我转过他的帖子,他转过我的帖子。从微博上可以看到,薛蛮子以微博为平台,发起、参与了不少慈善、公益事业。好像一直有人尾随着他,以十分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但我总是站在薛蛮子一方:在这个所有人都可在网上发表意见、意见泛滥的时代,那些愿意投入精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4.
自设的情网     
那是我的初恋。不知道爱慕是何时从崇拜中萌生出来的,等到我开始注意时,心中的那个身影早已无法忽视。他不是特别高大或帅气的男孩,但很优秀,我读初二时,他已上高一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和他有了在一起学习的机会,因为我的文章写得还好,导师推荐我进了高中级的作文培训班。他是这个班的班长,也是班里最活跃的人物,而且倍受女生欢迎,在当时几乎他成了每位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那段时间,我的作文成绩一直居于培训班前列,参加竞赛还获了  相似文献   

15.
巴渝子 《经营者》2001,(11):48-49
<正> 新世纪的年还没过完,多年不见的朋友华打来一个电话,请我抽空去一趟。华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青年企业家"。4年以前,在他居住的城市成为一颗经济新星:从1992年到1996年,他由经营副食到批发白糖到经营石油到开发房地产,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核心能力确立,完成了从个体户到公司到企业集团的三级跳。到我1997年采访时,他已经拥有了3000多万元的资产,而流动资金竞高达千万。那时他曾将那些存款单据一张张地展示给我。我感到不可思议。我为他写了一部很长的报告文学。完稿后我也不可思议地给他写下了三个预言:到一个更大的市场去发展;下世纪初资产过亿;有失误,但不会破产。因为忙,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把华的电话忘了。华却没忘,他又把电话打过来,他告诉我公司已经搬到武汉,不再是他原来  相似文献   

16.
张梅 《财会月刊》2014,(4):I0007-I0007
一天,五岁的儿子俊浩从幼儿园回来,冲我大嚷大叫。他一会儿怪我把他的玩具汽车收起来了,一会儿怪我没有买他爱喝的酸奶。平日他津津乐道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当我如往常那样询问他时,他敷衍了几句后像一只小狮子冲我叫:“妈妈,你有完没完?”我适时闭了嘴,心里纳闷,这孩子到底怎么了?一个小时前,我去幼儿园接他时,他还是高高兴兴的,在小区广场玩了一会儿,怎么就变得如此不可理喻?我明白,在他心情最糟糕时让他说清事情的经过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7.
从鲁冠球到王均瑶 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1990年,他的万向节厂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起站在窗口看风景时.他用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大声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  相似文献   

18.
舍得     
父亲是数学老师。那天,父亲在外面吃喜酒,回来时带回了一包糖果。父亲先拿出一颗糖果给我。我正要剥开来吃,父亲拦住了我。他从那包糖果里数出17颗,一颗一颗地摆在桌面上。他要我把这17颗糖果分成三份,第一份是桌上糖果的  相似文献   

19.
尹老爷子从一边的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了一部iPhone3,又从另一边掏出了一部iPhone4,并排放在桌子上。他恐怕是世界上最忙、最老的苹果粉丝之一。他随手拿起其中的一部,里面存了1556个电话。他每天的短信少则一百多条,多则几百条。"有很多好的功能很多人都不会玩,我一般都是群发,一下子发给我的汽车销售团队……"  相似文献   

20.
余之 《秘书》2014,(3):45-46
旧上海的“霞飞路” 我有一位年过85岁的老朋友,他的父辈自上世纪20年代起在霞飞路上开了一家很有名的照相器械商店,专营从国外进口的照相机等器材。我和他时常在南京路上的凯司令咖啡馆坐坐。他曾跟我说,在他年轻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