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战略重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战略是特定时期内关于特定对象发展全局的一种总体性安排与谋划。探讨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对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战略的特征,提出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了战略目标。最后,从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转轨和人才队伍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战略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装备维修与再制造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概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装备保障是指为使装备处于战备完好状态并能持续完成作战任  相似文献   

3.
<正>在航空装备领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空军装备部驻上海地区军事代表局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优势,挖掘引导高科技民营企业参与航空装备建设,推进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军民融合实践,破解制约装备建设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导鼓励优势民企参军势在必行、潜力巨大。近年来,空军装备部驻上海地区军事代表局(以下简称"空装上海  相似文献   

4.
正一、征文目的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我国《"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中,把智能制造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集合了诸多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的交汇点。为充分发挥"2018(第二届)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与产品推介会"在智能装备技术领域创新实践中的舆论宣传引导、理论成果先导和  相似文献   

5.
正一、征文目的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我国《"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中,把智能制造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集合了诸多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的交汇点。为充分发挥"2018(第二届)军民两用智能装备技术与产品推介会"在智能装备技术领域创新实践中的舆论宣传引导、理论成果先导和  相似文献   

6.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防动员的基础,是提升国防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国防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措施。结合我军装备物流建设实际,针对现代信息化战争对物流精确保障的紧迫要求和目前物流精确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美军装备物流军民融合先进经验,提出推进我军装备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7.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大关于军民融合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军民融合发展在强国强军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构建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体系是提供装备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从国家技术基础、国防技术创新政策、装备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环境。结合装备技术创新主体的构成、运用等方面,明确装备技术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准入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技术推广制度、技术研发标准等方面,构建起基于军民融合的制度体系。提出3种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机制,即军地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做好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及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治清华机械厂军民融合发展的案例和经验,从产融结合、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协同  相似文献   

10.
正各有关单位、创新团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军民融合意识,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发掘优秀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根据大赛章程,现决定对大赛决出的优秀项目和为大赛举办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予以奖励。通过初赛、半决赛和决赛评比,经评审专家委员会确认,大赛组委会批准,授予"大功率全回转推进装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军队建设的力度,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多个领域中军民融合理念已全面渗透.特别是在装备领域中,军民融合已见到良好的成效.而且随着装备领域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不仅全面实现了军民融合格局的优化,而且军民融合中存在的一些瓶颈也会得到有效破解,确保装备保障效益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与北京市海淀区签订全面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核心区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园挂牌成立。该新平台的搭建,标志着军地双方将形成合力,拓展协作空间、深化合作层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两用性打破了军、民产业的隔绝,军用和民用领域发生技术扩散并产生溢出效应已成为军工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军工企业开拓民用市场的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与生产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军用技术转化模式、军民两用技术开发模式和产业项目典型实践等角度,系统阐释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以期为国内其他军工单位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产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特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发展应重点把握的6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表示,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第一批建设任务已获得批准并下达,标志着标准化军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据介绍,标准是经济和国防统筹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助推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为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按照问题导向、治标治本、远近兼顾的原则,采取试点推进、重点突破、确保长效的思路,以"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国家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以军民融合支撑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方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体系结构是军民融合型国防发展规划融合体,是将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的战略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中,从而将科技强国与科技强军深度融合[1]。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装备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国现已有2000多家企业获得  相似文献   

17.
军队装备保障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已成为装备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也是装备保障体制改革和补充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结构性问题出发,描述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想模式,包括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参与主体、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实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中央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大文章、大思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陕西省是军工大省、科教大省,是国家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机械、仪器仪表等方面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具备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实力。本文结合空军装备发展需求和陕西省军民融合资源力量现状,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战略、军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与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心谋融合、聚力促融合、齐力抓融合,实践探索逐步深入,融合成就不断显现。那么,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军民融合"重要思想,科学把握新时代特点,站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中经常存在的局部或片面思想,以及总体装备保障质量与效益不高等问题,以系统管理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中的闭环管理原理,对影响实现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并从军民融合战略闭环管理体系建立、优化工作流程与管理职责、装备保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闭环管理的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