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医学院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一般情况并分析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从本地区高校随机抽取并最终纳入94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其学业完成情况以及是否有学业拖延行为,并调查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⑴学业拖延分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且高年级的学业拖延分数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业拖延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⑵学业拖延的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中,学业拖延分数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维度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的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拖延情况,而严厉、拒绝等负面方式则会增加大学生拖延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福州市5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际信任在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及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为预防暴力伤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社区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案例组81例,对照组304例。结果案例组的父亲FF1(情感温暖与理解)、FF2(惩罚、严厉)、FF5(拒绝否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案例组的母亲MM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M3(拒绝、否认)、MM4(惩罚、严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父母共有的5个主因素的一致性比较,每一组父母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社区青少年的暴力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实施心理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调查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44例哮喘患儿,并与34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 哮喘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评分,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行为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结论 哮喘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多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父亲养育方式与母亲养育方式之间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良性竞争态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对某校2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一睛感温暖因子与良性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惩罚和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与良性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良性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惩罚和严厉因子与鼬陛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否认拒绝和母亲惩罚严厉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良性竞争态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父母教养方式的某些因子对良性竞争态度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西双版纳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方法 采用岳东梅等翻译、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14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傣族和汉族父母养育行为,积极情感均占主要地位;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3因子上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傣族父母对男孩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行为明显多于女孩,而汉族只有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行为多于女孩;傣族和汉族父母教育方式存在较为一致的4种类型。结论 两个民族的父亲与母亲所执行的养育方式类型均存在较不一致的现象。傣、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调查表,对福州市5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的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及“拒绝、否认”因子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差异显著;父母教养各因子在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开展心理干预工作中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暴力型罪犯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76名暴力型罪犯(研究组)及189名普通人群(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诊断总分的影响。结果人格障碍研究组总评分(41.38±13.05)高于对照组(26.15±14.16),且各分型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教养的方式评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的人格诊断问卷总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为-0.376、-0.329,P值均0.05),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及母亲的偏爱呈正相关(r=0.154~0.363,P0.05);研究组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的形成(P值均0.05)。结论暴力型罪犯人格存在明显偏离,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教育依据.方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方便抽取的河南省农村地区11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严厉惩罚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而不存在年级差异.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受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应用家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牡丹江市4所小学4~6年级1 35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3%,男生为20.3%,女生为18.6%;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攻击性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行为总分分别为(2.50±2.89)、(3.73±3.96)、(2.54±2.81)、(4.31±4.73)、(2.17±3.00)、(8.34±8.15)和(22.03±20.07)分,与国内人群评价结果比较得分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温暖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父亲惩罚、干涉、偏爱、拒绝、过保护和母亲过保护、拒绝、惩罚、偏爱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拒绝(β=0.206)、生活事件数(β=0.195)、与父母关系(β=0.133)、父亲过保护(β=0.124)、独生子女(β=0.083)与小学生行为问题关系密切,能影响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父母身心健康状态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亚临床症状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中的品行问题因子对辽宁、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川、内蒙古等省(区)18个城镇1 405个完整家庭进行测试.结果 (1)父母在评价儿童品行问题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品行问题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职业、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对儿童品行问题无显著影响;(3)除父母正向情绪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负相关外,其他所有亚临床症状均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正相关(r=-0.11~0.47);(4)在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和性别等变量后,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对女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090 ~0.265);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的自我问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男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02~0.222).结论 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和自我问题能够显著预测儿童品行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高中生对自杀态度的取向以及其自杀意念的水平,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Beck抑郁问卷,对上海市1 695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评后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评分。结果 41.18%的学生轻度抑郁,19.17%的学生中度抑郁,13.75%的学生重度抑郁,不同性别和地区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青少年生活事件总应激量、母亲的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度保护均为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1.08,1.12;而家庭的情感温暖,学习成绩好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4和1.38。结论应采用综合性措施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男童的行为问题、父母的应付方式及其相关性,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ADHD男童30例和正常对照男童30例,由其父母分别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父母应付方式问卷。 【结果】 ADHD组的分裂性、抑郁、交往不良、强迫、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ADHD组母亲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ADHD组父亲解决问题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总粗分与母亲解决因子呈负相关,母亲合理化因子呈正相关;与父亲解决因子分呈负相关,与父亲退避和合理化呈正相关。 【结论】 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对ADHD儿童进行干预时需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that delay first intercourse in Japan. Methods: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d 15‐18 years (female = 632 and male = 636)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that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paren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the frequency of parent‐adolescent sexual communication, parental disapproval of the adolescent’s sexual behavior, parental monitoring,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autonomy,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adolescent’s sexual behavior. We explored stud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each of the relationship patterns: mother‐female student, mother‐male student, father‐female student, and father‐male student. Results: Parental monitoring was stat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delay of first intercourse in female students. While the same influences were present for male students, they also were influenced by parental disapproval of the adolescent’s sexual behavior. Furthermore, more parental communication about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was related to delaying an adolescent’s first intercourse except for the relationship of father‐female student.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delay first intercourse in Japa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成年罪犯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普通ADHD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某看守所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在押未成年男性罪犯(初犯、汉族)中确诊为ADHD者41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心理科初诊的ADHD患者38例(男性、汉族)纳入对照组。ADHD诊断采用《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中的《Vanderbilt ADHD家长评定量表》(VADPRS)。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监护人的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有关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分偏爱方面及母亲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分偏爱,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研究组父母存在更多不良教养方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只在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否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父母偏爱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未成年罪犯共患ADHD者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更严重分歧。两组父母高文化程度(中专、大专)与低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研究组父母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残缺型家庭(母亡∕父亡、离异)较对照组多,且两组残缺型家庭与完整型家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未成年罪犯共患ADHD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普通ADHD青少年不同,主要表现为家庭残缺率高、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不良教养方式更多及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更大分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父亲在位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 FPQ-R)对7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父亲在位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著差异(F=1.377,P>0.05;Ff=1.272,P>0.05);独生子女在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和父亲影响的概念等3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15.277,P<0.01;F=13.180,P<0.001;Ff=4.051,P<0.05);非独生子女在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F=4.738,P<0.05).结论 大学生父亲在位存在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依恋特点。 【方法】 采用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及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分别对69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18例Asperger综合征患儿(Asperger综合征组)、5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组)及69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的父亲和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特点。 【结果】 组间父亲依恋回避、母亲依恋焦虑和母亲回避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2,P<0.01)。两两比较发现,父亲依恋焦虑维度评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Asperger综合征组(P<0.05~0.01);正常对照组与Asperger综合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发育障碍患儿家庭中,母亲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的母亲相同,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增高,可能会影响其抚育患儿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