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3.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4.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胃脘停饮是指水液在人体内运行输布失常 ,饮邪停积于胃肠所致。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金匮要略》指出 :饮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胃脘停饮是指狭义的痰饮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中有振水声 ,或肠间水声漉漉 ,背部寒冷 ,有虚实之不同 ,实者攻之去之 ,虚者补之温之以祛痰饮。1  相似文献   

7.
<正>痰饮是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病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狭义的痰饮则指饮停胃肠之证。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黄连温胆汤源自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及其中方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对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对痰饮病的论述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痰饮病篇的经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刘媛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2014,(10):750-75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句,通常被认为是论治痰饮病的大法,后世论治痰饮也多以此为宗。提出原文此句所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而是"夫饮有四"中"四饮"之一的狭义痰饮的观点,并结合原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11.
史红 《天津中医药》2005,22(3):222-223
以《金匮要略》痰饮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从痰饮产生的病因病机、痰饮致病的特点和痰饮的治法等三方面对痰饮病进行探讨,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邪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饮停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势之轻重缓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3.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4.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浅识长沙市二医院(410008)金秀英主题词痰证/中医病机,痰证/中医药疗法,补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语出张仲景《全匮要略方论》.它非常精辟地揭示了痰饮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就此浅淡...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论治原则是以治病为根本,灵活治证、及时治症。这充分体现了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法思想。 1.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方、主药 针对疾病的基本或主要病机确立治疗大法或治病主方或主药。如痰饮病是饮邪停留于机体的某一局部,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之大法。胸痹病基本病机为上焦阳虚,阴寒内盛,故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根据临床轻重缓急不同证候又施以瓜蒌薤白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黄伟震  潘莉莉 《陕西中医》2002,23(6):548-549
经方《五苓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脉证中的运用共有 6条 ,分别见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蓄水证和痞证、霍乱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利淋病。在该方剂最先出现的脉证中 ,为太阳病发汗太过 ,汗不如法 ,外邪入里 ,膀胱气化不行 ,水道失调 ,水蓄于内 ,不能化为津液上承而出现“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伤寒论》71条。关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仲景组方之义在注解此条时 ,多依从于表邪未解又水蓄膀胱之说 ,且延续到《金匮要略》杂病证治中的痰饮、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症中而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利水专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