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就需注重凉州文化的追溯和探索、整理与搜集、阅读与朗诵,以此使小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时,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精神追求层次的提高。鉴于此,本文在对凉州文化与小学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融合重要意义、挖掘种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两者有机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武威市凉州区传统美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凉州传统美术优秀成果与中学美术社团的融合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初中美术社团活动中融入凉州传统美术优秀成果,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有效方法,可以形成保护与发展凉州传统美术的有效路径,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美术优秀成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相似文献   

3.
王政 《知识文库》2023,(23):12-15
<正>凉州贤孝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形态,对于养成高尚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发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如何将凉州贤孝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内涵和价值,本文就此进行了策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凉州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中,贤孝文化是凉州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应该将凉州贤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正>古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汇、传播与辐射之地。凉州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以凉州为中心的五凉政权、五凉文化在这里沉淀。对凉州及“五凉”史料的解读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以乡土史料的可观可感可知可触历史提升其对史料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以五凉时期的凉州歌谣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优势、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主要类型即文人诗歌和民间歌谣的创作风格,探讨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的文学价值、本身拥有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凉州攻鼓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其服饰装束,还是仪式行为,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对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凉州攻鼓子的服饰装束、仪式行为和保护现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基因理论,契合人民群众最一般的情感表达和时代思想,以凉州攻鼓子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探寻其保护、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21,(1):85-90
凉州作家李学辉的《国家坐骑》以"巴子营"和凉州为文学空间,以戊戌到解放前夕为历史背景,以马三少屠城、地震、兵灾等发生在凉州的天灾人祸为历史线索,展现了战乱岁月中凉州这个边陲小城中民众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作品中西部地理人文景观的宏观与微观的书写,展现了作家对于西部的深情厚谊;对于凉州民间文化的挖掘,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乡土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8.
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地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凉州的并存与交融,孕育出具有独特底蕴的以城堡结社练拳、满营枪棍摔跤和功力训练为基础,兼容外来武艺的凉州武术集合体。它门类繁多、谱系丰富、技术朴实,独具一格,成为西域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派系。  相似文献   

9.
毛晓蕾 《教学随笔》2016,(9):151-152
凉州贤孝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具地域乡情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下凉州贤孝文化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民间与政府齐心努力,凉州贤孝才可重焕昔日辉煌。  相似文献   

10.
凉州贤孝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具地域乡情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下凉州贤孝文化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民间与政府齐心努力,凉州贤孝才可重焕昔日辉煌。  相似文献   

11.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凉州地方长官。为了控制凉州达到割据目的。张轨首先运用“以王命凉州”策略,以此得西晋皇室的支持。同时,他大力笼络凉州地方大族,以使他们拥护自己。张轨在凉州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置流民,同样也获得凉州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凉州已经成为张轨及其后世子孙的天下,形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开创。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6-62
东汉末到三国时期羌族在河西地区的影响力依然强大,作为羌族活动主要地域之一的凉州,羌族与汉族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从凉州发生多次羌胡之乱和凉州军阀的羌胡背景看,羌族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凉州局势。在曹魏与蜀汉竞争的大背景下,凉州成为了两个政权博弈的焦点,不管是曹魏经营凉州,还是蜀汉与凉州羌、胡的互动,都客观上表明凉州的地位之重要,也促进了凉州乃至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为我国多民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凉州地区在西汉通过徙民实边等政策成为了全国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东汉时期,凉州地区经历了长达百年、前后五次的羌民大起义之后,农业生产中断、人口大量流失、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使得凉州地区的农业发展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4.
沙州归义军政权曾长期致力于控制凉州,由李行素墓志可知,咸通八年,在朝廷的斡旋之下,归义军被迫放弃凉州,凉州被嗢末部族所控制。李行素这次单车西使,说服张议潮奉笏入朝,实现了唐中央对归义军的羁縻控制,并通过分割凉州而实际削弱了归义军,进而利用嗢末势力实现了掣肘和压制归义军的目的。也许正是因为嗢末具有与吐蕃民族近似的西羌文化特征,以及曾为吐蕃奴部、庶民的身份地位,所以李行素墓志才称其为"羌",其主要成员构成应与党项、苏毗等民族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直至晚唐五代,嗢末始终控制着凉州,强烈影响着河西走廊各部族政权的局势。  相似文献   

15.
雪漠的"大漠三部曲"之一《大漠祭》中的民间文化内涵丰富,其文学作品展现了西部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中对西部民歌、凉州孝贤文化、道家超脱思想等丰富的民间文化的描写,体现了凉州文化对西部地域人民生活的影响。西部民间文化是雪漠创作的直接源泉,同时也给其他地区人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了解西部那一群普通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6.
"凉州贤孝"这种充满西部风情的原生态艺术形式,活灵活现地传唱出黄土高原上陇人的形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州"贤孝"艺术,它让现代人体会到古老而质朴的陇上风情,感受到浓浓的河西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存在现状、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而提出通过"依托龙江优秀核心精神文化资源,重塑学生精神品质;整合龙江优秀核心精神文化资源,砥砺学生思想成长;大力倡导学生文化创新,推动龙江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大发展"等三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与龙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凉乐顾名思义是凉州地区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在近300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集魏晋时期我国中原音乐之大成,并广泛汲取了中亚各国及西域等地的音乐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了我国古代舞乐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该舞乐艺术文化曾盛极一时,无论是对处于那一时期的舞乐文化,还是对此后的词曲和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凉州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对西凉乐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来感受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源对学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山东省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利用泰山本土文化资源,整合学校资源,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其文化引领表现在五个方面:主题突出,有风格、有魅力、有品位的环境文化;乐业、学习、合作的教师文化;学生为本、知行合一、注重体验的阳光学生文化;传承历史、拓展创新、立足校本的课程文化;以人为本、注重激励和沟通的管理文化。通过文化引领,教师心灵得到滋润,个性得到发展,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