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21):1898-1899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瘤颈重塑技术十分重要,常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或采用球囊辅助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1]。球囊半覆盖瘤颈辅助栓塞技术,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采用球囊半覆盖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采用球囊半覆盖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脑血管壁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1],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第三位[2]。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外科治疗包括2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优劣[3]。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发展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适应症有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秀华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75-976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和介入神经放射栓塞治疗。自1973年介入疗法被尝试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血管内介入治疗历经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和电解可控性微弹簧圈、水解弹簧囤、涂层弹簧圈等阶段的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和成功率均大幅度提高。因此,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  相似文献   

4.
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34例患者36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29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9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0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7个动脉瘤发生在其他小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球囊辅助栓塞完全35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平均随访(5.3±1.2)个月,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1/8)。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正>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技术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1-2],其优势在于填塞动脉瘤腔的同时,还能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3]。本院于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应用球囊辅助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例共38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5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38个动脉瘤,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6~64岁,平均48岁。  相似文献   

6.
脑动脉瘤破裂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病情恶化及致死的主要原因。随着介入栓塞技术日趋成熟,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干预能显著提高生存率,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1-2]。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间采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魏乐  王艳梅  王彩虹 《全科护理》2014,(21):1979-198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急性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72h内4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期动脉瘤护理方法,及时安排手术及处理并发症等护理重点。[结果]42例病人发现动脉瘤44枚,42个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其中完全栓塞30例,次全栓塞9例,不全栓塞3例,支架辅助7例。[结论]围术期心理、血压监测、水电解质的观察都是护理的重点,做好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预后与转归。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治疗是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和介入放射栓塞治疗。因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患者痛苦小,感染机会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们对34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表明,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可以增加动脉瘤填充密度,降低弹簧圈伸入母动脉的发生率,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宽颈或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2-4]。然而,伴随着支架的植入,动脉瘤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血栓栓塞的风险也明显升高[5-9]。尽管常规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术后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因此,急需一种更有效的术后血栓栓塞治疗方案以改善支架辅助栓塞术后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11.
赵璇 《全科护理》2016,(24):2537-253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42例病人的临床护理。[结果]术后1例因动脉瘤破裂死亡,其余均栓塞成功,2例出现小脑梗死。[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病人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先经导引导管放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动脉瘤开口处,然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再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在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前,先在透视下用低浓度造影剂缓慢充盈动脉瘤开口处的球囊,使其暂时闭塞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颈开口后,通过预先放置的微导管用合适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囊,然后抽出球囊内的造影剂,恢复血流后行造影检查,确认所致弹簧圈稳妥后再解脱。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弹簧圈填塞满意为止。结果 10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在球囊辅助下弹簧圈均填塞满意,其中1例在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开口处宽颈动脉瘤结束撤出球囊复查造影时,发现半环弹簧圈突出载瘤动脉内,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证的同时,也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 将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支架辅助组(19例)和球囊辅助组(7例).对于体/颈比<2而>1的动脉瘤,选择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对于体/颈比<1或瘤颈过于宽大的动脉瘤,选择支架辅助瘤颈重塑技术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后3个月对2组患者的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预后良好率和复发率.结果 支架辅助组19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12例,次全栓塞7例;球囊辅助组7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4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所有病例手术均成功,无动脉瘤破裂出血.2组患者均进行3~6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支架辅助组0分16例,1分2例,2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4.2%;球囊辅助组0分6例,1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7%.术后6个月支架辅助组13例患者复查DSA,11例影像学稳定,2例次全栓塞转为完全栓塞,载瘤动脉均通畅,支架未见移位;球囊辅助组5例患者复查DSA,4例影像学稳定,1例有瘤颈残留.2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结合弹簧圈栓塞均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2例22个颅内破裂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进行栓塞.[结果]致密填塞13例,疏松填塞9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创伤小,疗效理想的方法,对于宽颈型动脉瘤予球囊辅助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TCCF瘘口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行可脱球囊栓塞,其中1例栓塞球囊2枚后均泄漏,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而均栓塞颈内动脉,成功治愈。结论 血管内可脱球囊栓塞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有效方法,必要时颈内动脉闭塞也是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4例,介入治疗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采用相应辅助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满意填塞.结果 24例患者共计24个瘤体,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8个,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6个,其中100%栓塞21例,95%栓塞2例,死亡1例.23例患者电话随访1个月后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介入放射技术、材料和设备的不断进步,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弹簧圈作为一种新型的栓塞材料,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等优点。2006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采用水解弹簧圈栓塞动脉瘤66例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梁素琴  常云萍  耿霞 《护理研究》2011,25(32):2981-2982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危重病,其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风险很大,有40%~65%病人会因再次出血死亡[1]。目前,血管介入栓塞动脉瘤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21例护理体会总结  相似文献   

20.
黄昌林  陈本军  杨靖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4093-4093
介入放射技术下行脑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发展较快,较先进的治疗脑内动脉瘤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对麻醉技术和设备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我院介入手术室在介入放射技术下治疗脑动脉瘤手术患者21例.本研究将探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该手术麻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