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施置管前护理会诊对PICC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1月建立并实施PICC置管前会诊制度,将实施PICC置管前会诊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96例为对照组,实施后一年113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置管一周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置管时间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置管前护理会诊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59例行PICC置管术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n=180)和对照组(常规护理,n=179)。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8.33%,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1.23%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联合喜辽妥外涂护理预防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4 cm处沿血管走向连续7 d预防性涂敷喜辽妥;地塞米松组在置管前用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观察3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发生静脉炎2例,地塞米松组发生静脉炎7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6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预防性使用喜辽妥涂敷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科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90例患者中,87例导管头端均达上腔静脉,余者3例置管困难,导管头端分别在腋静脉、颈内及颈外静脉各1例;90例患者中,2例并发机械性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采取对应措施后即恢复正常。结论针对外科PICC患者加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 将268例贵要静脉PICC置管患者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肘上置管组138例,采用B超导引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肘关节两指以上部位置管;肘下置管组130例,采用肘关节两指以下部位常规置管,观察比较两种置管部位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肘下置管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11例,发生率为8.46%,肘上置管组未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B超导引改良塞丁格技术选择肘关节以上部位PICC置管,以降低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外线照射对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无菌性静脉炎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方法对122例行PICC术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PICC术后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PICC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红外线照射,观察两组行PICC术后无菌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以及置管后的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后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菌性静脉炎发生率为0,对照组无菌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1.9%;而无菌性静脉炎的发生与插管不畅、反复送管的关系密切。结论早期行红外线照射可以预防无菌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置管后的成功率,保证治疗有效进行,减轻患者痛苦和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张春霞 《职业与健康》2009,25(7):782-784
目的为寻找适合血液病患儿化疗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的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8例小儿血液病患者进行置管给药,观察其效果,总结护理体会。结果8例患儿置管成功率100%,顺利完成了化疗,置管时间30-390d,拔管后导管尖端培养均为阴性。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和堵管2例。结论采用PICC可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为小儿血液病患儿提供了一条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途径,置管方法和护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25例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对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干预。方法 对某院104例PICC留置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例PICC留置患儿发生静脉炎25例次(3.43次/1000 PICC days),发生率为24.04%。经统计学分析,患儿剧烈运动。穿刺技巧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穿刺技巧熟练、避免剧烈运动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皮肤消毒后消毒剂干燥,去除操作手套滑石粉刺激可预防化学性静脉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避免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PICC置管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肿瘤科进行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PICC置管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插管的成功率、置管时间、机械性静脉压的发生率,并根据症状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结果:在100例患者中,有82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插管,成功率为(82%),置管时间为16~358d,平均置管时间(187±5.4)d,其中有28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8%),经过治疗后在5~10d内痊愈。结论:进行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通过PICC置管建立静脉通道,并且要在置管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操作、提供细致的预防对策,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危重患者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50例PICC置管患者,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渗血1例;静脉炎2例;导管脱落2例;局部感染2例;导管堵塞本组导管堵塞2例,无l例出现导管断裂和全身感染。结论 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为救治危重患者提洪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留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安普贴外敷治疗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所致静脉炎的疗效,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方法 选择经PICC化疗已发生静脉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用湿润烧伤膏沿静脉走行外涂,4~6次/d;试验组用安普贴沿静脉走行外敷,更换1次/5 d;观察两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改善、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5.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普贴能有效治疗经PICC化疗所致静脉炎,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围置管期的健康教育、导管护理在防止并发症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科在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实施PICC并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和导管护理的162例肿瘤患者情况,并对PICC相关并发症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149例,二次置管后成功16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23/162),其中静脉炎9例(5.56%),PICC相关性感染8例(4.93%),局部渗血2例(1.23%),导管堵塞2例(1.23%),导管移位和导管异位各1例(1.23%)。静脉炎发生率与管道的型号、留置时间呈相关性。PICC相关性感染与输液种类、留置时间、出院带管的时间呈相关性。结论置管不同时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全程的导管护理,有效地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对预防PICC导管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发生PICC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穿刺口感染8例,静脉炎1例,堵管12例,皮肤过敏8例,导管破裂3例,穿刺点渗血3例.经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并发症均得以控制.结论 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患儿8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3.68%(P <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78.95%(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白血病患儿PICC感染、静脉炎、皮肤过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ICU行PICC的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法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及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插管操作时间、定位成本、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尖端定位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定位成本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异位、移位、堵管、静脉炎、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81.00%(P <0.05)。结论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联合集束化护理可有效缩短ICU重症患者的插管操作时间,提高尖端定位准确率,降低定位成本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患者静脉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云玲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95-3795,3798
[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的护理干预,病人有较好的血管条件接受化疗,保证了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方法]对60例肿瘤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合理选择血管、提高穿刺技术、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恢复血管弹性等措施。[结果]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结论]护理干预可使肿瘤化疗患者有较好的血管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江凤霞  刘丹凤  于丽丽 《职业与健康》2011,27(15):1790-1791
目的观察新鲜芦荟外敷治疗两性霉素B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使用新鲜芦荟外敷治疗静脉炎32例,对照组使用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炎24例。结果新鲜芦荟外敷治疗静脉炎疗效明显优于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1)。结论新鲜芦荟治疗两性霉素B所致静脉炎疗效好,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