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LMCA)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这三种治疗方法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保存完整的72例LMC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AG结果.根据左主干管径狭窄程度定50%~69%为Ⅰ级病变,70%~89%为Ⅱ级病变,90%~99%为Ⅲ级病变,100%完全闭塞为Ⅳ级病变.根据其他冠脉受累情况分为:单纯左主干组、左主干+1支组、左主干+2支组及左主干+3支组.2009年11月~12月对上述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①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总的心绞痛发生率为83.3%,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9.7%,LM并3支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LM组射血分数明显高于LM并3支组(P<0.01)和LM并2支组(P<0.05);②.单纯左主干组6例(8.3%),左主干+1支组6例(8.3%),左主干+2支组11例(15.3%),左主干+3支组49例(68.1%).左主干Ⅰ级病变32例(44.4%),Ⅱ级病变21例(29.2%),Ⅲ级病变18例(25%),完全闭塞1例;③.近期疗效:药物治疗、PCI及CABG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疗效比较:血运重建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PCI与药物治疗两组间的血运重建率没有差异(P>0.05),这两组的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CABG组(P<0.05).心绞痛复发的情况,PCI及CABG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选择的无保护LMCA病变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无论是PCI还是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均比单纯药物治疗有延长寿命,减少远期终点事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老年女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8月~2004年11月行PCI治疗的354例多支病变老年女性(≥65岁)患者和247例非老年女性(<65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老年组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介入治疗的病例成功率、靶病变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成功PCI的332例患者随访12~96个月(56.0±19.0个月),无症状存活276例(83.1%),151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24例(15.9%)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2.7%(42/332);非老年组236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192例(81.4%),123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17例(13.8%)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1.0%(26/236),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I治疗老年女性多支病变的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女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远期预后以及实施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后者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959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中单支病变组(single-vessel disease,SVD)362例,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291 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306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PCI手术后2.5年随访结果. 结果 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3支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数量均高 (P<0.05) ,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SVD组冠状动脉病变平均狭窄程度重而植入支架长度和直径均小于另两组(P<0.05).IR组再发心绞痛(P<0.05)、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1)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5)均显著高于另两组. 结论 通过行PCI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效果与单支病变者类似,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上,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4%~6%。左主干供应大部分左心室心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的风险高、远期疗效欠佳,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长期以来都作为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1-2]。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良、治疗技术的优化及术者经验的积累,PCI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与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已成为治疗左主干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与比较多支冠脉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药物洗脱支架(SES)植入的近期与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血管重建术的407例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其中251例行DES置入术(DES组),156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比较两组住院期和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相似,CABG组三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病变、左主干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及陈旧性心梗(OMI)患者数与S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两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367例患者(92.1%),平均临床随访12~36(17±9)个月,2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无明显差异(9.2%∶11.4%,P0.05),但DES组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较CABG组有增高趋势(8.9%∶2.6%,P0.05)。结论对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DES置入术安全可行,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CABG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整理、总结我院自2002—04~2007—08所行的29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ULMCA患者的支架植入术,分析其病变特征、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即刻手术成功率达100%。25例(86.2%)术后1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结论:对于心功能正常、低危的左主干病变患者,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I-LOVE-IT 2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共同参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2 737例患者。本研究为I-LOVE-IT 2研究事后分析,按年龄将I-LOVE-IT 2研究人群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n=931)和非老年组(18岁<年龄<65岁,n=1 806),研究主要终点为12个月NACE(包括全因死亡、全部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主要出血事件)。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NACE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中NACE复合终点发生率(10.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主要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全部心肌梗死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龄、糖尿病、急诊PCI、基线Syntax评分为N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NACE发生风险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包括老龄(年龄≥65岁)在内,合并糖尿病、急诊PCI或高基线SYNTAX评分的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发生NACE的风险均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131例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血运重建时机(非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时机)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后同台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MV-PCI,n=21)、7 d内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7 d stagedPCI,n=82)以及8~60 d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60 d staged-PCI,n=28)。比较3组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的随访,MV-PCI组、7 d staged-PCI组与60 d staged-PCI组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d staged-PCI组的MACE(7.1%比19.0%、20.7%)、缺血驱动血运重建(7.1%比19.0%、15.9%)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0比4.8%、4.9%)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显著低于MV-PCI组和7 d staged-PCI组,且60 d staged-PCI组MACE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两组。结论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在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8~60 d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有使MACE、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伴多支病变高龄冠心病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CR)或部分血运重建(ICR)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接受PCI高龄患者(≥75岁)257例,根据PCI情况分为CR组与ICR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PCI情况、院内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 CR组患者171例(66.53%),ICR组患者86例(33.47%)。ICR组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闭塞病变,术后1、3个月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及二次住院率比例均明显高于CR组(P<0.05)。两组术后院内、术后1、3、6个月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多支病变高龄冠心病患者ICR并未增加PCI术后MACCE风险,但二次住院率与术后不适症状发生率增加,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治疗老年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 artery,ULM)冠状动脉病变长期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分析老年ULM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置人DES 后远期主要心脏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更高(P=0.040),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比例和合并2支病变以上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发生MACCE共21例,中青年组仅17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Log rank,P=0.034).两组远期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类似.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ULM患者MACCE明显高于单纯老年ULM (Log rank,P=0.037).结论 老年UL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DES治疗后远期疗效可以接受;2型糖尿病是老年ULM患者MACCE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MRI)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38例住院行PCI的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MRI组102例和肾功能正常组(对照组)136例,MRI组行静脉水化治疗。记录两组基本临床特征、介入手术情况和肾功能变化等资料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合并病史情况、心力衰竭比例、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使用对比剂类型、靶血管分布、靶病变类型、植入支架数目、住院期间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MRI组年龄较大(P〈0.05),体重较轻(P〈0.05),对比剂用量较少(P〈0.05),使用大剂量对比剂比例较小(P〈0.05),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较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组有1例CIN患者需行血液透析,但最终所有患者肾功能均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不同时间血肌酐(Scr)和GFR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水化治疗、减少对比剂用量等适当处理,在合并MRI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Wellen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常规。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Wellens综合征患者52例。平均随访10.20±13.22个月,观察其心绞痛发作的特点、心电图演变的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心肌生化标记物水平、.冠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①20例患者在一月内支架治疗,3例择期搭桥,29例未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6例随访期间接受PCI,7例(24.13%)进展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有1例(3.45%)发生猝死;②心电图T波演变:其中36例心电呈伪善性改变,18例ST段轻度抬高,16例表现为T波倒置或双向。③超声心动图:28例记录到室壁运动障。④心肌生化标记物水平:心肌肌钙白升高者27例,6例肌钙蛋白轻度增高。⑤52例冠脉病变均位于前降支近中段,35例患者前降支有侧枝循环。结论对于Wellens综合征,正确识别心电图,尽早介入或搭桥治疗,患者可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HSRA联合PTCA或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HSRA)联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置入术对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对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钙化性狭窄的31处靶血管行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并行补充性PTCA或支架置入术,观察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远期随访结果。结果:由术前狭窄(83.6±5.6)%减至术后残余狭窄(7.0±9.4)%,血管造影成功率100%,操作成功率96.7%,急性期无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CABG),1例无Q波心肌梗死,随访期内1例心肌缺血症状复发,心源性死亡1例,再次血管重建2例,无CABG病例。结论: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PTCA或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肌梗死临床的影响。方法:对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是否有心绞痛分为两组。结果: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对照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II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缩小梗塞面积,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梗死后泵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6月-2004年9月接受PCI的25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完全性血运重建组2278例(8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301例,对比分析两组PCI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复杂B2/C型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完全性血运重建组(P〈0.01),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亦较后者严重(P〈0.05);完全血运重建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96.4%vs94.0%,P〈0.05)。对2426例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总随访率为94.1%。两组造影复查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56.4%vs55.3%,15.2%vs19.2%,P均〉0.05)。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5.7%vs9.2%,P〈0.05;21.2%vs31.6%,P〈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患者1年长期临床疗效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ERNA,对比评价溶栓、经桡动脉直接行PCI和易化PCI 3种治疗方式对AMI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AMI(前壁)患者21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70例、直接PCI组71例和易化PCI组72例.3组患者于AMI后1周和28周分别行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峰射血率(PER)、峰射血率时间(TPER)]、舒张功能参数[峰充盈率(PFR)、峰充盈率时间(TPFR)]及同步性功能参数(PS、FWHM、PSD),随访28周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及自身前后比较行t检验.结果 (1)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首次CAG结果显示,直接PCI组在PCI前CAG所示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8.45%,6/71)明显低于溶栓组(31.43%,22/70)和易化PCI组(30.56%,22/72),x2=11.69和11.09,P均<0.01.易化PCI组术后IRA血流TIMI-3级率(98.61%,71/72)高于直接PCI组(88.73%,63/71),x2=4.35,P<0.05.(3)AMI后随访28周,易化PCI组LVEF和PER为(50.45±6.23)%和(2.68±0.11)EDV/s,直接PCI组为(42.75±3.47)%和(2.18±0.08) EDV/s,t =2.08和2.13,P均<0.05;TPER、PS、PSD前者分别为(151±16) ms、(41.92±16.75)°和(9.14±1.28)°,后者为(168±15) ms、(46.28±12.33)°和(10.77±4.26)°,t=2.10、2.19和2.45,P均<0.05.(4)随访28周易化PCI组和直接PCI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33%(6/72)和8.45%(6/71),溶栓组为54.29%(38/70),x2=35.05和34.49,P均<0.001.结论 经桡动脉易化PCI治疗可在早期充分、持久地开通IRA,能在AMI早期阻抑急性左室重构过程,改善左室功能和收缩的同步性,其效应优于直接PCI和单纯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PALMAZ BLUE.014外周支架(简称BLUE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5例冠心病患者,其参照血管直径≥5.0 mm(简称大冠状动脉),术中采用BLUE支架,共置入5枚,其中前降支3枚,右冠状动脉2枚。结果 5枚支架均顺利置入冠状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10%。住院期间及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胸痛或胸闷症状,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术后6~12个月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5枚支架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BLUE支架用于PCI术,安全性好,疗效满意,可作为大冠状动脉冠心病患者PCI治疗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62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路径组134例(观察组),经股动脉路径组12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8%和100%、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0%和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穿刺点血肿、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闫静  刘萍  张丽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84-12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近1年来105例急诊PCI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护操作的关键及护理要点。结果:经PCI治疗105例患者,成功率为95.5%,平均随访1年,2例出现再狭窄,其余患者情况良好,10例再发心绞痛但造影证实为非原发心肌梗死血管病变。结论:AMI患者PCI术的关键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护士与医生的默契配合,准确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的精心护理,都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