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Ⅰ~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相似文献   

2.
共同性外斜视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 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 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矫正在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重建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了3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屈光检查和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远、近斜视度;同时视、融合功能采用同视机检测,立体视功能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有屈光不正的患者须戴眼镜矫正后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1、3、6个月各项检查数据,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所有患者中,有同时视功能者8例,占21.6%,有融合功能者7例,占18.9%,平均融合范围1.90°±4.15°,有立体视功能者0例;术后1个月同时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无明显恢复(P〉0.05);术后3、6个月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1)共同性斜视患者视觉三级功能都受到了严重损害。(2)术后视觉三级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手术矫正眼位是双眼视觉功能恢复和重建的前提因素。(3)我国斜视患者手术年龄偏大,病程较长,应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全国斜弱视的普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的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13例共同性斜视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视机及颜少明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和远、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的检测。结果①113例中术后有111例(98.23%)获得Ⅰ级以上的双眼视功能,49例(43.36%)获得≤60″近立体视锐度,54例(47.79%)获得≤60″远立体视锐度。②外斜视组84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46例(54.26%),远立体视锐度≤60″者49例(58.33%);内斜视组29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例(10.34%),远立体视锐度≤60″者5例(17.24%)。两组比较(P<0.001)。③间歇性外斜视50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6例(72%);远立体视锐度≤60″者38例(76%)。两组比较(P< 0.001)。④内斜视组手术年龄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472,P<0.01;远立体视锐度r=0.438,P<0.05。内斜视组病程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534,P<0.01;远立体视锐度:r=0.536,P<0.01。结论①儿童后天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②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率低于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功能治愈率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术前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有利于术后获得更敏锐的立体视觉。③手术时机应取决于斜视类型,并参考术前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84例年龄在4~12岁共同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4~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74例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88.10%;25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者的50.00%,30例恢复立体视功能,占术前无立体视功能者的53.57%。结论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 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恢复规律。方法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1)50例患者斜视度25Δ~100Δ,术后近期正位48例。(2)术前具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患者22例(占44%),术后增至47例(占94%)。术前具有远立体视的患者4例,术后增至18例。术后具有远、近立体视功能患者人数显著上升(P<0.05)。(3)术前同视机法具有Ⅰ级功能者22例,术后44例,术后Ⅰ级功能恢复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多(P<0.05)。(4)术前同视机法测到Ⅱ级功能的患者10例,术后上升到44例。术后Ⅱ级功能的患者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提倡早期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和恢复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25岁5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矫正视力≥0.8,斜视角度为40△~60△(三棱镜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法)、25°~30°(角膜映光法),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21例(男10例,女11例)为存在间歇期的外斜视.均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方式,术后恢复正位.术前及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同视机检查患者远立体视觉和双眼远融合范围;应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应用SAS系统广义线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两种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差异.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间歇性外斜明显优于恒定性外斜,术后7 d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而远立体视2种斜视间差异不显著,术后7 d改善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7 d(均为P<0.05),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有差异,而斜视矫正术是矫正双眼视觉的有效手段,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患者斜视术后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发病年龄相对明确的术前无双眼视功能的成人外斜视患者54例,按发病年龄9岁之前或之后分为BVM(before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及AVM(after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周用同视机测远双眼视觉,用颜氏《数字化立体视图》测近立体视觉。采用χ²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数、外斜视类型对术后立体视的影响。结果术后远双眼视觉重建率:I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Ⅱ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III级:AVM组47%,BVM组17%(χ²=5.400,P<0.05)。近立体视重建率:AVM组73%,BVM组29%(χ²=10.461,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是影响术后远(OR=6.046,P<0.05;OR=0.140,P<0.01;)、近立体视(OR=10.825,P<0.05;OR=0.189,P<0.05)重建的重要因素,而术前斜视度数及外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重建无显著影响。结论成人外斜视术后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甚至是立体视功能。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可影响术后立体视的获得,其中发病年龄起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成人外斜视手术宜早不宜晚。  相似文献   

10.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的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进行斜视矫正术的213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1周开始以训练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76例和视感知觉训练组72例,于术后1周,1、3、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三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眼位控制情况及立体视觉功能变化。主要指标 斜视度、知觉眼位、扭曲度、正位率、立体视觉功能。结果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传统训练组和视感知觉组眼位正位率分别为78.46%、86.84%、91.67%,其中视感知觉训练组正位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4.78,P=0.03);三组患者远近斜视度均较术后1周时显著增加(F远=676.69,F近=794.65,P均=0.000)。视感知觉组术后3、6个月知觉眼位水平偏移数值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F=98.34,P=0.000),其他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传统训练组和视感知觉组扭曲度平均偏移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F=90.37,P=0.000),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远立体视术后3、6个月时观察组和传统训练组远立体视较术后1周显著提升,视感知觉组术后1、3、6个月时较术后1周均有改善(F=86.70,P=0.000)。视感知觉组和传统训练组术后1、3、6个月近立体视功能较术后1周显著改善(F=25.90,P=0.000),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传统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效果更好。视感知觉组远立体视重建效果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两组,这可能与其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眼位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討兒童共同性斜視的手術矯正效果及視功能的恢復,并對其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方法本組病例均經1%阿托品散瞳驗光,矯正屈光不正,治療弱視.術前采用角膜映光法、視野弓法、三棱鏡遮蓋詳查斜視角.同視機檢查三級視功能及立體視銳度.根據斜視類型進行手術設計.結果術后復查正位率占91.80%,恢復雙眼視者占57.38%,建立立體視者占34.43%.與成人相比,正位率無顯著性差异(P>0.05),而視功能有顯著性差异(P>0.01).結論兒童斜視如果手術設計合理同樣可取得良好效果.同時兒童斜視應盡早矯正眼位,恢復雙眼視覺,以便達到功能治愈.  相似文献   

13.
斜视性弱视手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短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斜视手术后3mo内对斜视性弱视眼的视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方法:对2006-06/2008-03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合并有弱视的98例患儿,年龄3.5~15(平均7)岁,其中共同性外斜76例,共同性内斜22例,手术前后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的检测、同视机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以及睫状肌麻痹下屈光状态的检查,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术后1wk;1,3mo的弱视眼视力、双眼视功能以及屈光状态与术前对比,统计学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术后1wk弱视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眼融合范围较术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立体视觉的产生在术后1mo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mo的屈光状态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斜视性弱视经过斜视手术后可以迅速改善斜视性弱视眼的注视性质,使弱视眼视力和双眼视功能在术后1wk即可得到有效的提高,屈光状态无明显改变,眼位的正常是恢复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眼科》2021,30(1):62-65
目的 分析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9年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获得正位的患者414例。方法 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同视机和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双眼视觉功能。根据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最大看远斜视度(小角度偏斜组<40 PD;中等偏斜组40~60 PD;大角度偏斜组>60 PD)分组进行比较。双眼视觉重建是指斜视经治疗眼位达正位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后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χ2=0.999,P=0.382)。术前存在同视机三级功能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显著优于术前三级功能不同程度丢失的各组(χ2=49.929,P=0.000)。发病年龄0~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明显低于4~8岁及9~12岁组(χ2=18.592,P=0.006);各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年龄9~1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优于3~4岁及5~8岁组(χ2=16.586,P=0.011);各手术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小角度斜视组手术前后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均优于中、大角度组(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远立体视存在与否是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病年龄越早、斜视角度越大,对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损害越重。(眼科,2021,30: 62-6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情况,探讨年龄因素和斜视程度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01/2006-06在我科住院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共38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觉。结果:手术后同时视、融合功能以及远立体视觉较术前均有所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近立体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不同手术年龄手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情况,发现手术年龄与术后立体视无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数术后立体视改善情况不同,大度数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小度数组差,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能改善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术后I,Ⅱ,ⅡI级双眼视功能以及近立体视功能均较手术前好。斜视度数对双眼视恢复有影响,斜视度增加,双眼视恢复差。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情况。方法 对90例98眼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月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查立体视锐值及近距离立体视锐值。结果 人工晶状体术后1月有84.4%的患者有双眼单视功能,其中80%的患者有融合功能,73.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并且有32.2%患者获得了正常的立体视锐值。术后视力恢复得越好,双眼视三级功能恢复也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方法:观察21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患者,用同视机测定三级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锐度及非交叉视锐度,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d;6wk;6mo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前16例患者存在单眼抑制,术后6wk有6例患者消除单眼抑制,双眼视觉功能得到重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具有同视机双眼视觉功能者5例,术后6wk增加至11例,其中7例得到改善,改善率36.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存在近立体视者3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4例得到改善,改善率22.2%,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存在正常交叉视锐度者3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4例得到改善,改善率22.2%,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存在正常非交叉视锐度者4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3例得到改善,改善率17.6%,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同时视和融合功能,但立体视难以重建,尤其是远立体视;对错过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的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也不应忽视重建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