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勇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8-748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针刺手法中的“平补平泻”问题,目前各方面的见解颇不一致,或认为刺法应区分补泻,不能有所谓平补平泻;或认为刺法应以平补平泻为主,而参用补法和泻法;或则认为平补平泻是指先泻后补而言;或则认为平补平泻是与大补大泻相对,即指小补小泻而言。本文拟在整理文献基础上,结合个人肤浅的体会,作初步的探讨。一、古代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平补平泻”名称的,要算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曾提及,但其意义不同,兹将其原文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平补平泻论     
平补平泻为目前临床常用针刺手法之一,然诸家对其认识却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梳理平补平泻法的源流,并结合针刺补泻手法设立初衷及临床实际需要,略陈管见。古之平补平泻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体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之乱证,在同一个腧穴进行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平补平泻手法;二是针对人体或经络之上下、左右等明显阴阳偏差,如临床常见之上实下虚、左热右凉等证,需补下泻上或补右泻左等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是为治则或方法,可称为平补平泻法。无论同穴而施,还是分穴而为,其目的均是为了完成阴阳和合。近代针家著述很少谈及平补平泻,及至建国后复见平补平泻手法的称谓,以均匀地提插捻转为特点,并逐渐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针刺手法,但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针刺补泻手法古今有异,应厘清源流,分而论之,以期更好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几种针灸手法的区别与发展进行论述。平泻法始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中,为泻法;平补法则为补法;平针法出自明·刘纯的《医经小学·卷五》,为候气、行气的结合运用,不属补泻范畴。明代《神应经》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这一术语,为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明·《针灸大成》中之平补平泻为一种概念,指补泻中较小的量;现代诸家对平补平泻法亦有不同的论述。导气法见于《灵枢·五乱》,是一种不属于补泻范畴以得气为度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漫谈补泻     
针刺治病是利用不同形状的针具,根据疾病的需要,刺入一定的腧穴,予以不同的手法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技术,因此针灸疗效与部位(穴位的组成)和刺激方法(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刺手法包括从进针前的准备、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也包括得气后予以不同刺激的补泻手法。关于补泻手法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有补泻,有人认为无补泻,有人认为有泻无补等等,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先看看古人对补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针灸临床,医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补泻手法,其实质都是求得一种良性刺激。当人体某些特定部位(腧穴)获得这种良性刺激,并通过经络的作用,机体就可能产生自我修复调整的作用。而这种刺激必须因人因病而宜,必须具有足够的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才能成为有效刺激。目前临床上习用的平补平泻手法,实际上就是既不补也不泻,得气即止的平和刺激手法。倘若针刺不得气,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补泻手法也是不会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如果某些经穴对某种病症没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补虚泻实探讨手法实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勇  张翠平  牛志勇 《中国针灸》2003,23(3):155-157
目的:探讨临床施用手法的实质。方法:结合对手法的歧义。阐发《内经》,《难经》针刺补泻手法的奥旨,结论:补虚泻实是手法的实质,迎随是手法的精髓,营卫是补泻的基础。通过探讨复式手法的基础理论,达到灵活临床操作目的;认为平补平泻法亦能调偏,是实现补泻效应的最捷径之法;通过腧穴的特性,配伍体现补泻,是手法的延伸,是补泻手法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补法在于顺其气 ,或将气向内推送 ,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 ,折其病势 ,将气向外引伸 ,使邪气有所散逸。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各种补泻手法之外尚有平补平泻法。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称为“平泻法”。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由于对其理解的不同 ,历代医学对其赋于不同的内涵 ,现仅就个人的体会归…  相似文献   

11.
平补平泻与徐疾补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韩友栋,乔进,茸默勋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宁美芳指导刘玉檀王秀英关键词针刺补泻;冠心病;心电图;疗效观察目前,平补平泻手法的临床使用率较高,该手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已...  相似文献   

12.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龙虎交战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景洋 《中国针灸》2000,20(2):91-92
采用龙虎交战手法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87例,同时设用平补平泻手法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8.5%,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手法组,表明龙虎交战手法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较平补泻手法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15.
读您刊楼百层老中医《试论针刺平补平泻法》(1982年第4期“针灸”栏),觉得有必要追索“平补平泻”针法始源。病有虚实,治有补泻。《素问·厥论》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临床中典型虚实的病证较少,更多的是“不盛不虚”。所谓“不盛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17.
<正> 针刺补泻与辨气,一直是古今针灸医家探讨的课题。学习针灸医学,古人曾有四难的谚语。“刺针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这就充分说明补泻与辨气是难于掌握的问题。现将笔者多年的临床体会笔述如下,并请医界先进指正。一、从针刺补泻的涵义谈起关于针刺补泻问题,古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针刺有泻无补;有的认为针刺补泻皆无;多数认为针刺是有补有泻的,不仅理论有据,且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针刺补泻的手法,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病。《内经》曾记载:“虚则  相似文献   

18.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之本,本阴阳.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阴阳偏盛偏衰则为疾病.根据疾病的特点、性质、部位及程度运用针刺调节阴阳平衡,泻实补虚,则为治疗的根本,故在一般情况下,针刺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确定一个合理的理法方穴而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采用平补平泻施针.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认为,恰到好处的实施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如何在临床中灵活应用补泻手法及其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议针刺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常用方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阂补泻、平补平泻等。但笔者从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医家没有过多应用上述不同的补泻手法,而是推崇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