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颈臂穴属经外奇穴,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所过.针刺本穴可疏通手三阳经脉,可用于因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经络受阻致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经气不利,经脉失于温煦濡养,不容则痛,久之,导致的上肢痿证、痹证.  相似文献   

2.
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多因外邪伤筋,经络闭阻,筋脉肌肉失去气血濡养,而致肢体痿软不能随意运动.根据“治痿独取阳明”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论,选取多气多血又主宗筋之足阳明胃经穴,针之以补益气血.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能.甲钴胺片通过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的主要成分磷脂的合成,从而达到修复神经的作用.中频和红外线照射治疗则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之功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面瘫发病后治疗2个月仍未痊愈者,可定为顽固性面瘫。从整体观角度出发,正气虚损是顽固性面瘫的根本病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气虚或邪气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导致面部经筋肌肉失于气血濡养、温煦。王丕敏导师以"经筋失养"立论,在整体观指导下,局部采用手法提捏推筋激发经气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腹四穴(即气海、中脘、双侧天枢)温针灸益气养血、温通经脉,整体调节脏腑气血的运行。根据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为治疗顽固性面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腰椎疾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衰少,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导致气血阻滞,结于颈项、腰背筋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遵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针刺颈部、腰部夹脊穴,能疏通督脉及太阳经经气而调和阴阳,直接通调颈、腰部经气,达到祛风活血通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晓磊  徐世芬 《中医学报》2020,35(5):1025-1028
肌筋膜炎属经筋病范畴,应先明确病机及病变累及经脉。经筋受经脉气血濡养,故于经脉循行中通过审、切、循、扪和按等方法可确定阳性反应点,包括络脉色暗深紫者,肿硬者,按之快然感者,拒按者,按之凹陷者。筋经病每发病时,肌肉和关节的抽搐、拘挛、瘛疚、痿废等症状在体表均有紧、硬、胀、肿等病理表现,于此处揣穴再配合循经远端揣穴可确定施针部位。刃针容易激发经气,达到改善气血运行,调畅经气的作用。重用温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气血、舒缓筋脉拘急的作用,适用于寒凝气滞型筋痹证。火针疗法融合了灸的灼热和针的得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火"之力可驱散寒毒固结。放血疗法有起陈疴之效,用于瘀血之症如鼓应桴。  相似文献   

6.
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笔者认为本病急性期必须针灸治疗并联合康复技术治疗,效果更佳,而且越早越好,原理为本病多为正气相对虚于内,表虚阳气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太阳脉络,以致脉络不通,经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之儒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病之初起,病邪表浅,病位在络,应抓住此治疗时机,祛风通络,疏通经脉,迫使邪气外出,使病情尽早得到控制,后期以补中益气,升举阳气等补益正气手法巩固病情,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治疗时间,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经筋病,泛指运动、神经系统类疾病,其范围较广,主要特征是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腱、关节、肌肉的损伤和疼痛,为针灸科常见病.排刺法即沿十二经筋走向,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根据不同病症选取面部、肢体以及躯干的经筋循行所在,每针间隔0.9~3.3 cm进行排刺,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采用排刺法可疏通局部经气,促使血液循环,加速患部肌肉神经功能恢复.故采用此法治疗一些经筋疾患,可达到满意疗效.笔者在临床实习中曾见一些经筋病病例,见老师用针灸经筋排刺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体会颇深,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试论重症肌无力亦属经筋病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文献无重症肌无力的记载 ,根据其主要症状多归属于痿证范畴。笔者认为亦属于经筋病范畴 ,且属于经筋病之筋纵型。  相似文献   

9.
浅析排刺法为主治疗各种经筋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筋病,泛指运动、神经系统类疾病,其范围较广,主要特征是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腱、关节、肌肉的损伤和疼痛,为针灸科常见病。排刺法即沿十二经筋走向,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根据不同病症选取面部、肢体以及躯干的经筋循行所在,每针间隔0.9~3.3cm进行排刺,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采用排刺法可疏通局部经气,促使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中渚穴为手少田三焦经穴,输穴、上明穴为经外寄穴.临床上对复视、斜视、麦粒肿、上眼睑下垂等病症,在常规的针刺疗法效果不佳者,用此二穴针刺,手法一般用泻法,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病机主要是:外感风热之邪,侵袭目窍,郁而不宜;或国肝胆火威,循经上饶,以致经脉闭阻臧因清志意郁,郁火内生,热极生风,目窍气滞脉用,故眼内收肌或外展肌经脉失去濡养,导致以上病症。用上明旨在局部取穴法,疏通服周经气,活血通络之功效;配以三焦经中渚穴,上病下取法,意在疏通痹阻,祛风通络,泻热情火之功,二穴合用则具有通络活络,祛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皮肌炎属中医的痹证、痿证及阴阳毒范畴。其病机多本虚标实。在急性进展期,应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其标;邪毒清除后,再益气养血,补益脾肾治其本。  相似文献   

12.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13.
手三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而命名为“手三里”是因其位置若于曲肘尖处量则为三寸,又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位于手臂故名“手三里”。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笔者参考近10年有关文献,将手三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用于肩臂病症1.1 痿证:《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又主宗筋,与四肢不用的关系甚为密切,刺阳明之经穴可振奋阳气,加速经气运行,疏通阳明经络,使之气血津液充足,以润养病变组织,从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故手三里为治疗上肢痿证的常用穴之一,尤其用…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麻痹多因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主要为阳明、少阳等经),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祖国医学在《灵柩·经筋》篇有谓:“卒(突然)口僻,急者目不合。”又《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所云极似本病临床写照。  相似文献   

15.
《灵枢·经筋》认为经筋病分为筋急和筋痿,分别是由寒邪和湿热引起,并提出经筋病"治在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发现痹证、肢体筋肉的疾病及与经筋病相关的多系统、多脏腑病变均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并认为振腹推拿对治疗经筋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振腹推拿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补泻手法治疗经筋病,针对筋急、筋痿的病因病机分别以通导阳气、祛湿泻热为主要治法,并通过振腹、揉腹、摩腹、推腹、拿腹等施术方法,刺激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经络和腧穴,实现调整脏腑功能、振奋阳气、健脾化湿、调畅气血、疏通经络、输布营养的作用,从而祛除经筋病的病因,温煦濡养经筋,恢复经筋的生理状态和功能,并配合筋骨同调的手法和对经筋局部的放松类手法实现骨正筋柔,改善经筋肌肉的肌张力和肌力,从而缓解筋急紧张拘挛和筋痿痿软不用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面瘫的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桂锋 《河北医学》2002,8(12):1143-1145
面瘫是指周围性面瘫 ,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将其近年诊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王惠国[1] 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面部络脉气血空虚 ,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 ,以致经气阻滞 ,气血不和 ,经筋失养 ,纵缓不收而发病。王舒[2 ] 等认为本病属经筋病候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 ,经筋循行表浅 ,易感外邪 ,本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外邪乘虚而入 ,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而发。李廷辉[3] 认为面瘫属于邪侵表浅经络。王扶盛[4 ] 认为多由素体虚弱…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意外是中年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及致残率高,中医称“中风”。我科以恢复期和后遗症的治疗作为重点,原则上采取标本兼顾,多从活气活血,疏通经洛,濡养筋骨为其目的,试用武汉制药厂生产的川芎嗪进行穴注,取穴以患侧阳经为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筋理论与颈椎病病因、病机、治疗之间关系的阐述,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锋勾针治疗颈椎病取效的机制。认为锋勾针疗法具有以下作用:分层施治,直达病所;通经活络,引邪外出;割治解结,疏通经筋。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的锋勾针疗法可用于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且可启迪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近来,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人们对经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人,对经筋病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痹证,而认识到许多疾病和经筋具有密切的关系.经筋为病,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且多数为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中许多疾病可诊察出筋结病灶,而一些现代疑难病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偏头痛等可以呈现广泛性筋结病灶,因此经筋疗法治疗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痿证是肢体痿废不用的一种病症。李东垣继承并发挥《内经》对痿证的认识,突出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性,分为脾胃虚弱和湿邪两种病因,总结出痿证的四个病机特点,并以此提出补脾升清、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为后人开创了诊治痿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