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甲苯从氯化物介质中萃取镓(Ⅲ)的平衡。发现体系中同时存在两种萃取平衡,生成GaClA2.2HA和GaA3.3HA两种萃合物。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HA)-甲苯从氯化物介质中萃取镓(Ⅲ)的平衡.发现体系中同时存在两种萃取平衡,生成GaClA22HA和GaA33HA两种萃合物.求得了不同温度下两平行反应的平衡常数,测得了各反应的热焓;同时实验证明二-(2-乙基己基)亚砜(DEHSO)、磷酸三丁酯(TBP)、三苯基氧膦(TPPO)对HDEHP萃取镓(Ⅲ)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环烷酸和仲辛醇的混合体系萃取钪的性能和机理。实验表明,在体系Sc^3+(-10^-4mol/L)/HClKcl(μ=0.2)/HA-ROH-煤洞 (HA代表环烷酸,ROH代表工业仲辛醇),仲辛醇未参与萃合反应。利用斜率法测得萃合物在有机相中的组成为Sc(OH)2A.3HA,并计算了室温下其萃取平衡常数lgK=5.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双(正-辛基硫醚)乙烷[C8H17S(CH2)2SC8H17]对贵金属银的萃取,研究了硝酸浓度和稀释剂对萃取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6mol/L硝酸介质中双(正-辛基硫醚)乙烷能定量地萃取银,是萃取银的较为有效的试剂。通过对液相萃合物的摩尔系列法,斜率法的分析以及对固态化合物的分析表明:该萃合物为多种组成的配合物,是较为复杂的体系。萃合物中银和双(正-辛基硫醚)乙烷的比例是随萃取体系中银与双(正-辛基硫醚)乙烷的不同比例而变化的,分别形成:Ag:[C8H17S(CH2)2SC8H17]为2∶1,3∶2,1∶2等多种组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 H P M B P)和4羟基安替比林( H A P)的氯仿溶液从硝酸介质中对 Ln(Ⅲ)( Ln= La, Pr, Nd, Sm , Gd)的协同萃取;通过斜率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为 La2( P M B P)6( H A P)3;考察了萃取剂浓度和溶液酸度对萃取机能的影响;测定了 La3+ , Pr3+ , Nd3+ , Sm 3+ , Gd3+ 的半萃取p H 值分别为4.12,3.69,3.54,3.50,3.42,合成了 H P M B P和 H A P对 La3+ 的协同萃取配位化合物 La2( P M B P)6·( H A P)3。  相似文献   

6.
N,N,N’,N’-四异丁基-3-氧戊二酰胺对锝(Ⅶ)的萃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荚醚N,N,N‘,N’-四异本基-3-氧戊二酰胺-正辛醇-煤油溶液从HNO3体系中萃取Tc的行为,萃取过程为一放热反应,反应热约为-40.1kJ/mol,确定萃合物的组成和萃取反应机理,萃取反应为:H^++TcO^-4+25iBuGA(0)=HTcO4.2TiBuGA(0)。  相似文献   

7.
在硝酸介质中,研究了1,4-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丁二酮-〔1,4〕(H2BPMPBD,记为H2A)的氯仿溶液对RE3+(RE=La,Pr,Nd,Gd,Y,Dy)离子的萃取平衡.用斜率法和等摩尔系列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为REBPMPBD·HBPMPBD,测定了其半萃取pH值和萃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10-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癸二酮-[1,10](BPM-PDD,H2A)与三辛基氧膦(TOPO,B)或三苯基氧膦(TPPO,B)的氯仿溶液从硝酸介质中对镱(Ⅲ)的协同萃取行为,用等摩尔法研究了体系的协萃效应,计算了体系的酸性协萃系数和协萃系数.用斜率法测得协萃合物的组成为YbA·HA·TOPO或YbA·HA·TPPO,计算了相应的协萃平衡常数,还考虑了温度对萃镱的影响.用萃取法制得了固态协萃合物,并对其组成和IR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二(2,4,4-三甲基戊基)二硫代膦酸(HBTMPDTP)萃取Nd3+的表观平衡常数为10-11.8。HBTMPDTP与Nd3+形成的萃合物随皂化度的增大,萃合物颜色、组成均发生变化。萃合物中含有H2O,皂化度较高时有OH-进入萃合物取代BTPMPDTP-,与水合离子相比较,Nd3+与HBTMPDTP的萃合物的紫外吸收峰的位置发生红移,f-f跃迁超灵敏吸收强度增大,说明萃合物中S-金属离子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共价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用双(正-辛基亚磺酰)乙烷的乙酸丁酯溶液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金的性能 有在KBr下于0.1 ̄6mol/LHCl介质能定理萃取金,酸性硫脲溶液可将金定量反萃并用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大量Fe^3+、Cu^2+、Ni^2+、Sb(V)等20余种贱金属和贵金属不干扰,斜率法,紫外和红外光谱研究萃合物组成和萃取机理,方法具有简便、准确、选择性高,可于矿物中微量金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油田地表土壤中多环芳烃提取方法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油田运行井周围的地表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提取和测定方法.对超声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超声提取条件,分析在最佳超声条件下直接超声波、微波辅助超声、微波与振荡辅助超声的提取效果,并与72h索氏提取相比较.结果表明,在温度30℃,功率120 W下超声60 min提取多环芳烃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HEH(EHP)从硝酸中萃取钕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单液滴法研究了2—乙基已基磷酸单2—乙基已酯(HEH(EHP))(简写为 HA)—环已烷从硝酸介质中萃取钕(Nd~(3+))的速率,考察了水相浓度酸度和萃取剂浓度等因素对萃取速率的影响,并用滴体积法测量了油水界面的张力。由吉布斯曲线推测了萃取剂分子在体相中聚集和在界面上吸附的情况。在综合速率方程和界面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萃取过程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3.
应用膜技术分离当归浸取液中的阿魏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运用膜分离法从当归水浸取液中分离、纯化有效成分阿魏酸并进行浓缩的新工艺.首先,研究超滤法的可操作性.其次,对比研究超滤法和传统的醇沉法纯化当归水浸取液的处理效果,定量检测阿魏酸的回收率和杂质去除率.最后,为进一步提高阿魏酸浓度,分别选用纳滤膜和反渗透膜进行浓缩,并考察了操作压力和pH值对截留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高速离心预处理后,超滤当归水提液的渗透通量变化不大,可用于当归水提液的纯化操作;超滤法的回收率和杂质去除率均高于醇沉法,说明新的超滤膜分离法在当归纯化效果方面优于醇沉法;纳滤膜对阿魏酸几乎没有截留效果,反渗透适用于浓缩阿魏酸,提高pH值可以提高截留率,本实验条件下pH=9~10,压力2.5 MPa时反渗透获得最高的截留率.  相似文献   

14.
从红原县1#泥炭地泥炭中提取腐植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原县1^#泥炭地泥炭储量丰富,品位高,具有工业开采价值。作者进行了从这种泥炭中提取腐植酸的研究,根据1^#矿泥炭的性质,选择了最适宜的提取剂,最优的提取工艺条件,所获得的腐植酸钠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家一,二,三级质量标准,提取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磷氧类萃取剂对稀水溶液中衣康酸的萃取行为,考察了溶剂配比、料酸浓度、操作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测定并关联了相平衡数据,证实萃合物为H_2Ita·(TBP)_2·H_2O。对于浓度约为40g/L的衣康酸发酵液,建议用50%TBP-ker为萃取剂,在室温(298 K)下萃取,反萃取用353 K热水。  相似文献   

16.
以细胞色素c(cyt-C)为对象,研究了水相pH值和离子强度对反胶团法萃取和反萃取cyt-C的影响;讨论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的萃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体系及条件,反胶团提取是实现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蔷薇色素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及该色素对光、热、酸、碱形的稳定性,并初步作了成份分析。为蔷薇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机溶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对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色素提取率进行测试,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同时在微波作用下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以黄连素的收率为指标,运用正交法确定了乙醇微波辅助提取黄连素的最佳条件为:液固比(V/m)为100:1,微波辐射时间为10min,微波辐射功率为600W.与浸提法比较,微波提取极大地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收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三辛胺为络合剂,二甲苯为稀释剂,通过萃取-反萃取的方式,回收对羟基苯甲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酚和对羟基苯甲酸.研究了萃取剂种类、浓度、油水比、废水的pH值、混合时间及萃取级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考察了KOH浓度对反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工艺条件下,以体积浓度为30%的三辛胺和二甲苯作为萃取剂,油水比为0.3,废水的pH为1.26,混合时间为3 min,采用二级萃取,苯酚、对羟基苯甲酸萃取率均达到99.9%,废水的CODc,去除率可达99.6%.  相似文献   

20.
优选青风藤精制工艺,以青藤碱为指标成分,采用HLPC法,考察了以氯仿、2%盐酸水溶液分别为溶剂,不同萃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优化青风藤的精制工艺.优选出以氯仿、2%盐酸水溶液交替萃取3次,青风藤提取率最高.该提取方法简便,稳定性好,有效成分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