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在检测疟疾感染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采取我省疟疾流行区有发热症状的居民及家庭成员的耳垂血79份,同时制作厚血片和滤纸血样本各1份,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所采集滤纸血样本中的疟原虫,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79份样本中,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检出间日疟原虫阳性6例,镜检初检出10例间日疟原虫阳性,经复查血片后有4例排除了疟疾感染。镜检复核阳性的6例样本PCR均为阳性。以镜检复核为标准,两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疟疾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双重PCR用于高疟区疑似疟疾病人诊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疟区"三热"疑似疟疾病人双重PCR检测与传统镜检法检测的比较,探讨双重PCR应用于临床诊断疟疾的前景。方法在高疟区门诊采集就诊的"三热"疑似疟疾病人末梢滤纸血,用chelex-100提取DNA模板进行双重PCR检测,同时与显微镜镜检厚血膜查找疟原虫进行比较。结果在334例疑似疟疾病例的血样中,双重PCR检测疟原虫敏感性为96.1%、漏检率为3.9%。镜检法检测疟原虫敏感性为86.1%、漏检率为13.9%。结论双重PCR在诊断疟疾上比传统镜检法敏感性高,适合于临床实验室对疟疾诊断。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重PCR检测海南疟区发热病人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双重PCR检测疟区发热病人的效果。方法 对疟区求诊发热病人,手指取血分别制作厚薄血膜片和滤纸血斑作为检测血样。参照献用恶性疟原虫PF1-2和间日疟原虫PV3-5为特异性引物,同在一个反应体系常规进行PCR,扩增片段分别为206bp和431bp。同时镜检厚血膜作对照。结果 该反应体系最低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个恶性疟原虫/μl血和10个间日疟原虫/μl血的感染;检测132例疟区发热病人血样的阳性率为65.1%,而镜检法为64.4%,且有1例漏诊和3例误诊,两法符合率为97%。结论 双重PCR用于疟区发热病人检测,较镜检敏感、特异,适合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还可用于血检质量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鉴定。方法采集病例外周血制作滤纸血样和血涂片。血涂片染色后镜检,同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检测,滤纸血样进行PCR,PCR扩增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分析。结果 RDT检测提示非恶性疟的疟原虫阳性,血涂片镜检可见卵形疟原虫。PCR扩增出大小为880 bp的卵形疟特异条带,Blast分析显示与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cox3部分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4%。结论依据RDT、镜检、PCR和序列分析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其流行病学资料,该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确诊为贵州省首次由境外输入的卵形疟病例,且感染的疟原虫虫种是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  相似文献   

5.
DNA检测以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 ,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及普查。疟原虫 DNA的分离方法虽多 ,但多以静脉血分离为主 [1 ] 。有学者应用指尖取血制作滤纸片干血滴及静脉全血制作的薄血膜进行疟原虫 DNA的分离 [2 ] 。本文就两种方法对疟原虫 DNA的分离进行比较 ,探讨其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血样制备1.1.1 恶性疟原虫血样品制备 :用采自非疟疾流行区、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确诊恶性疟原虫阴性的正常人静脉血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 FCR3株进行倍比稀释 ,制成恶性疟原虫浓度分别为 1.5× 10 4/μl、1.5× 10 3/μl、…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用于恶性疟疾诊断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一对恶性疟原虫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的反应(PCR)技术检测海南岛恶性疟病人滤纸血滴30例,结果28例阳性,在206bp处可见一条清晰易辨的扩增条带,2例阴性经血片复查,其中1例为间日疟原虫;同时检测间日疟病人血滴和未发现原虫的发热病人血滴各16例,均为阴性,与镜检符合率达98.4%(61/62例)。初步表明PCR法具有准确、敏感、特异、简捷等优点,采用滤纸血滴方便现场采样、保存和送检,且易批量检测,在疟疾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将可替代血片镜检法,逐步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能够同时检测恶性疟(P.falciparum)、间日疟(P.vivax)、卵形疟(P.ovale)、三日疟(P.malarie)及其混合感染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对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在疟原虫混合感染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传统的镜检法提供有效的补充。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18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引物(1对通用引物、4对特异性引物),以等比例混合的4种疟原虫核酸为模板,建立疟疾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法对28份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及测序验证,将其结果与镜检法比较。结果:28份疑似混合感染样本中混合感染样品数为6例,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样品5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样品1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用于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及其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在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与分型上较镜检法有明显的优势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PCR技术检测RH株弓形虫组织内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以检测组织内弓形虫感染。方法:优化PCR反应关键步骤的条件。以相同的B1引物扩增相近的病原体判断其特异性,扩增倍比稀释的DNA检测其灵敏度,并以PCR法检测实验鼠肝,血中DNA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免疫组化法进行比较。评价其检测生物学样本的可行性。结果:实验建立的PCR技术的灵敏度能达到检测出一个虫体的DNA,且特异性强,不扩增鼠DNA,人DNA,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鼠疟原虫的DNA,检测实验感染小鼠血,肝脏样本,在感染后2天,3只鼠血样本PCR结果阳性,3只小鼠肝标本2只阳性;感染后3天至濒死前后有小鼠检测结果均阳性;血样本阳性检出率100%(11/11),肝脏组织样本阳性检出率81.8%(9/11)。结论:PCR方法是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的诊断方法,可用于诊断血和肝脏组织内的弓形虫。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69例输血疟疾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输血疟疾大多伴发于严重的内、外、妇产、肿瘤等科疾病,而且误诊率高。能在供血员血片上找到疟原虫,对诊断输血疟疾有很大意义。低浓度疟原虫的供血员可以应用微量血液离心技术,浓缩被查血液,或用改进的定量灰黄层分析管,以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献血员的疟原虫抗原,对输血疟疾的诊断也有很大价值。本文还提出了输血疟疾的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69例输血疟疾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输血疟疾大多伴发于严重的内、外、妇产、肿瘤等科疾病,而且误诊率高。能在供血员血片上找到疟原虫,对诊断输血疟疾有很大意义。低浓度疟原虫的供血员可以应用微量血液离心技术,浓缩被查血液,或用改进的定量灰黄层分析管,以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献血员的疟原虫抗原,对输血疟疾的诊断也有很大价值。本文还提出了输血疟疾的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云南省沧源县抵边村寨居民和境外周边居民疟疾感染情况,比较疟原虫抗原检测(RDT)、镜检和PCR在低疟区和消除区居民疟疾筛查效果,为预防疟疾消除后再输入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班歪区梅不老乡、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邓特区拥摸和大岩乡3个调查点,采集调查对象指尖血,运用RDT、疟原虫显微镜检查法、荧光定量PCR与巢式PCR法检测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1 040人份血样,含中国居民606人、缅甸居民434人。其中男性506人,女性534人,年龄0~<5、5~<15、15~<30、30~<45、45~<60和≥60岁分别有51、283、187、232、205和82人。经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法检测1 040人均为阴性,疟原虫显微镜检查法检出间日疟阳性1份,疟原虫检出率为0.10%,荧光定量PCR与巢式PCR检出间日疟阳性1份,疟原虫检出率为0.10%。其中,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班歪区梅不老乡检出间日疟1例,疟原虫检出率为0.35%,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 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 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 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 从 P.C血样中扩增出 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 1.68 ×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 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 该方法检测 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 P.V与 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 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 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法和显微镜镜检法在疟疾临床检测及虫种鉴定中的应用,了解不同型别儿童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指导疟疾高发地区门诊对疟疾的早期识别、快速诊断和尽早治疗。方法收集在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医院儿科就诊的150例疑似疟疾患儿的末梢血样,应用荧光定量PCR和镜检法对样品进行同步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不同型别疟疾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型别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荧光定量PCR法检出阳性率为84.00%,镜检法检出率为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R法在疟原虫密度大于(l~5)×102copy/m L时,可对感染的疟原虫虫种做准确的鉴定,鉴别出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例数分别为93、19、12、2,与镜检法的82、17、11、2例比较,在恶性疟虫种鉴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虫种鉴别中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该地区儿童疟疾病例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咳嗽、呕吐、腹泻、抽搐等,死亡10例,其中恶性疟9例。结论在疟疾感染检测和疟原虫型别鉴定中,荧光定量PCR法较传统的镜检法在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更具优势,对马拉博地区疟疾病例的快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文娇 《当代医学》2021,27(29):82-84
目的 探究镜检、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RDT)胶体金法、巢式PCR法在疟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中心收治的疑似疟疾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镜检、RDT胶体金法、巢式PCR法,以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特征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种方式检测结果.结果 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特征结果显示,50例疑似疟疾患者中,阳性36例,阴性14例.经镜检法检出疟疾28例,检出率为46.67%;经RDT胶体金法检出疟疾35例,检出率为58.33%;经巢式PCR法检出疟疾30例,检出率为50.00%;RDT胶体金法准确度及灵敏度均高于镜检法、巢式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诊断方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疟疾临床诊断中,RDT胶体金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检出率,且与镜检、巢式PCR法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种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和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北京地坛医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的67份疑似疟疾患者血样用镜检法、OptiMAL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疟原虫的检测,并用OptiMAL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药物治疗后3 d、1周、2周的血样阴转率和疟原虫在血中的核酸DNA拷贝数进行评估。结果镜检法、OptiMAL法和PCR法敏感度分别为56.7%、52.2%和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0.05);三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1.1%、86.0%和100.0%;误诊率分别为13.7%、21.8%和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4%、83.3%和100.0%。结论 OptiMAL法和PCR法在疟疾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可作为镜检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寻不同检材微量血间日疟原虫PRC检测模板制备的方法.方法 全血标本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洗涤沉淀法、Chelex煮沸法和洗涤水煮法;滤纸干血滴及厚血膜标本以Chelex煮沸法和洗涤沉淀法制备模板.以间日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作PCR扩增检测模板制备的效果.结果 采用上述4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的全血间日疟原虫DNA模板与采用Chelex法和洗涤沉淀法制备的滤纸干血滴以及厚血膜疟原虫DNA模板均可被扩增出1条341bp的间日疟原虫特异性DNA条带,与预期的扩增片断大小一致;不同方法制备的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模板用于PCR扩增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其中,Chelex煮沸法和洗涤沉淀法对不同检材的疟原虫感染血样DNA模板均能有效制备,且可在同一离心管中进行,减少了交叉污染的机会.结论 Chelex法和洗涤沉淀法简便、实用,适用于不同检材微量血疟原虫PRC模板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生物素-亲和素-酶复合物系统,建立一种繁感、特异、经济简便的囊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生物素-亲和素-酶复合物圆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Dot-ELISA)、滤纸血斑ABC-Dot-ELISA。结果:ABC-Dot-ELISA 诊断囊虫病,检出率(95.92% )远较圆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高83.67% ,平均几何滴度(1∶2 801.73)约为Dot-ELISA(1∶587.26)的5 倍;用该方法对4℃条件下保存3 月的患者滤纸血斑样本进行检测,阳性率为94.74% (54/57),无假阳性反应(0/45);对相同患者血清和滤纸血斑双份血样进行检测,阳性率均为90% (20/22)。结论:该方法提高了检出率,简化了采样及送样程序,适合于边远地区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快速 ,适于基层或流行病学调查的自测式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GICA)用于检测恶性疟原虫中 H RPII抗原 ,判定是否现症感染。方法 :用 GICA测试条检测全血及滤纸血样中的 H RPII抗原。结果 :40例恶性疟全血及滤纸血 H RPII抗原阳性检出率均为 1 0 0 ,与镜检结果相符合 ;2 5例间日疟均为阴性。结论 :GICA检测血中恶性疟原虫 H RPII抗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 ,无需特殊仪器设备 ,滤纸血的应用使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更为便利 ,适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层使用 ,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深圳市1例境外输入性2岁幼儿感染三日疟病例进行病例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开展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调查,对血样进行涂片镜检,多重PCR扩增检测疟原虫核糖体DNA(r DNA),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BLAST软件比对分析。结果该患儿于2015年8月被家人带往尼日利亚探亲,9月中旬回国,11月初出现反复发热,退热时伴大汗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疟疾并住院治疗。血涂片镜检可见典型的三日疟原虫形态。多重PCR扩增出与三日疟原虫预期一致的特异性条带。PCR产物大小为412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国外报道的9株三日疟原虫同源序列比对的一致性均为99%。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确诊该2岁幼儿为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血片镜检与核酸检测分析证实为三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20.
疟疾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 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 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l114例、P.f. 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 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