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忻志伟  何峰 《新闻界》2004,(1):53-53,33
近年来,国际社会热点不断,同时,随着读者知识层次的提高,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也日益为各报社所重视。但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一方面,报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闻品种丰富多彩,但各报之间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凭借其独有的时效性和综合性优势,给平面媒体国际新闻报道带来空间的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也日益为各报社所重视。但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报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闻品种丰富多彩,但各报之间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凭借其独有的时效性和综合性优势,也给平面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带来空前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报纸如何将国际新闻版做精彩、做得吸引读者,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题目。 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地方报纸想做到人无我有是不太可能的,但能够做到人有我精、人有我深。版面要让亮点新闻唱主角、用亮点新闻吸引读者,这是宁波日报多年来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孜孜以求的目标。2002年12月22日的宁波日报国际新闻版,在2003年9月揭晓的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奖中荣获一等奖。这个版面可以说是这种编辑理念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谢智  陈边 《新闻前哨》2001,(8):36-37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际新闻报道成为各报争夺读者的“王牌”之一。纵观当今国内主流报纸,国际新闻报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报纸每天的国际新闻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面空间,有的报纸重大国际新闻安排上一版成为常态,使报纸的信息量增加,可读性增强。应该说,由于稿源渠道相对增多,办报人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各报对国际新闻报道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得目前的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之及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但毋庸讳言的是,在目前国际新闻报道热热闹闹的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忧,有些报纸、有些报…  相似文献   

4.
国际新闻隶属时事新闻范畴,是对新近发生的、读者普遍感兴趣和关注的国际上重大事件的报道。作为以编发新华社通稿为主的省级党报,怎样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及各报扩版后纷纷给国际新闻版更大、更多版面的背景下,应该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和深化的一个课题。其中,窃以为于省级党报而言,特色是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怎样做好国际新闻,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及各报扩版后纷纷给国际新闻版更大、更多的版面以满足读者需求的大背景下。应该成为从事国际新闻宣传者不断探索和深化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6.
各地方报纸重视和加强了对国际新闻的报道,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闻媒介对新闻规律的认同与尊重。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地方新闻媒介国际新闻报道水平尚参差不齐,尤其是新闻观念上的差距在各报国际新闻版面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在各地方报纸中,上海各家报纸由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对国际新闻报道重视比较早,水平比较高。兰州的报纸近年来也开始认识到国际新闻拥有众多读者,努力迎头赶上。其中《兰州晚报》是甘肃报纸中第一家设立国际新闻版的报纸。笔者选取了1998年6月1日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读者的视野日渐开阔,目光开始更多地转向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上。并且,对时事新闻中的国际新闻的阅读,也开始不再满足于一地一事的了解,而愈来愈多地追根究源,渴求新闻的广度与深度。如同报纸本身不断增厚新闻对读者的辐射力,新形势下的国际新闻报道,同样存在一个如何做足“做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新闻以其重大性、热点性、全球性正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读者极大关注和强烈需求的新闻主题,也是传媒拚力争夺的报道领域。但同时,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同化也在不断升级:国际新闻报道的题材、报道的内容、信息的量以及包装形式等都大同小异,甚至连解读与批判的方式都相差无几,趋同化现象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活动的增多,各种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增加,中国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甚至普通百姓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增大,经济新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如何改进经济新闻报道,更好地帮助读者解读经济新闻,满足读者需求,成了各报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潘英 《新闻窗》2009,(2):123-123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全球信息共享这一趋势的发展,使得媒体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媒体报道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新闻,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如何在信息共享的大格局中驾驭国际新闻报道,使其最大程度地获得读者认可,已经成为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亟待解决的问颗。  相似文献   

11.
贾华 《新闻记者》2006,(4):72-73
现代社会中,受众对媒体、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对新闻报道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不满足于平面的新闻报道,还想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还希望通过媒体了解到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自己也乐意参与媒体的交流和讨论;……这一切,就向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媒体也需要积极创新,努力适应受众的变化和需求。近年来,各级各类报纸根据实际情况和报道的需要,围绕一些重大主题和新闻事件,策划和推出一些超常规、大容量的新闻特刊,既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成为报业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新“亮点”。在目前中央、省、地三级办报格局中,…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地市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原创性稿件,更谈不上独家新闻,一般都采用新华社通稿,稿件选择范围相对有限,版面想出新出彩实为不易。地市报国际新闻版如何做得精彩、如何吸引读者,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胡愈之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角度主张加强国际新闻报道、改革报纸国际新闻栏目的编辑方法、不断提高报道质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他认为国际新闻报道要产生久远的效力,必须尽力扩大消息来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研究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将新闻报道与知识普及和对读者的教育结合起来,与读者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地市级党报虽然覆盖范围没有国家级、省级党报的范围广.但同样在地市范围内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用正确舆论引导社会大众的神圣职责。因此,只有不断坚持“三贴近”原则.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才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使其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纽带。而在党报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如何把会议新闻写成精品,在作好党的喉舌的同时,为群众服务,让群众爱看,让读者满意,就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深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的新闻报道与其他商品一样 ,也同样进入到“买方”市场 ,社会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因此 ,许多时候不是你想写什么读者就看什么 ,很大程度上是读者需要什么 ,报纸就要提供什么 ,否则读者不会买你的“单”。虽然我们处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但是随着新闻媒体的增多 ,市场竞争的加剧 ,现在一个记者不仅不能“包打天下” ,而且普遍感到新闻越来越难做了 ,尤其是党委机关报记者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曾享有的一些特殊关照正在不断削弱和淡化 ,报纸如何…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主要报道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新闻的特殊性和采写上的不得方法。致使经济新闻可读性差,读者想看看不懂,或看后获得的有用信息少,影响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那么如何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17.
魏武 《青年记者》2012,(31):30-32
应当辩证看待新闻的长与短,如果无条件地强调"短比长好",新闻报道就很可能会陷入误区。在新闻实践中,人们看待新闻报道篇幅的长短已经比较理性和客观,对新闻的关注焦点也已经不再是报道篇幅的长短而是新闻的可读性及社会意义了,毕竟,读者喜不喜欢看,社会效果如何,才是衡量新闻报道好与不好的最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吸引读者更多的眼球,是众多媒体记者一直以来不断孜孜以求的目标。目前有些记者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新闻报道就是抢新,抢快,抢首发,这固然不错,但只一味抢快而忽略了许多典型的新闻细节,就会削弱报道本身应有的力度。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想让读者经久不忘,引起心灵共鸣,不仅要注重题材独特、主题深刻,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对细节的巧妙把握和有力表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读者对国际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多。十几年前,中国人看国际新闻大多抱着长知识、开眼界的心态,而今则带着对切身利益和国家命运的关注。读者的需求带动了国际新闻报刊的发展。1993年《环球时报》前身《环球文萃》创刊时,全国专门刊载国际新闻的报刊不多,当时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也比较少。现在,不仅专门做国际新闻的报刊多了,党报、都市报也普遍加大了国际新闻报道的篇幅和力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环球时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厚爱?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环球时报》创刊10周年会…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新闻界十分热门的话题,成为各媒体新闻竞争的"杀手锏".然而,由于各报共同致力于此,在新闻资源的共享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民生新闻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质化.如何在同质化的情况下保持民生新闻报道的竞争力,是党报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