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中国是漆文化大国,福州是中国漆艺重镇。从沈绍安家族开创的近现代福州漆艺高潮,到沈福文建构的中国最早的漆学科,从改革开放中国漆画创作的勃兴,到新世纪漆艺走向当代,福州与中国漆艺的现当代发展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福州漆艺只有在国际的视野中展开,才会有它应有的高度,当代美术思潮与漆文化资源的碰撞、交融开启了中国的漆语时代。本次双年展旨在严谨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漆艺教育有传统家族式教育、工厂机构式教育以及高校漆艺教育等多种模式,是中国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漆艺的教育模式,试图分析当代中国漆艺的教育现状,旨在探索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漆艺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代漆艺教育应在传统漆艺技法的基础上,兼顾研究、教学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的均衡发展,构建起产学研一体的科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叶杰 《中国生漆》2012,(2):32-36
漆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漆艺逐渐衰微。笔者就以当代漆艺从2000年-2011年期间的研究现状,略论当代漆艺发展之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建议,以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复兴当代中国漆艺,促进漆艺走向健康全面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漆艺这一传统古老的东方艺术样式,在当下的艺术领域拥有广阔的表达空间,在艺术院校传授漆艺技艺与文化并拓展漆艺的疆域,是当下中国漆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贯穿本科二至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漆工艺基础、漆艺应用、漆艺创作和毕业创作。为了以当代的观念使用漆艺去创造、重塑漆学的艺术可能,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近年来举办了"髹漆之深度·中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并参与国际漆艺展"Diplomarbeiten"等国际漆艺学术、教学交流展,开设不同导向的教学工作坊,以专业的技艺传承与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延续着古老漆艺的血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漆艺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漆语时代     
福州作为中国近现代的漆艺重镇,有着丰富的漆文化生态与深厚的漆艺传承,它在中国漆艺当代性的进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及世界范围的漆艺创作也在当代文化的激荡中日益产生着深刻的变化。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举行,它以漆语时代为题,尝试在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的漆艺作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梳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漆艺于汉代起大量传延至韩国,在当代,韩国漆艺跻身世界前列,漆艺质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优于中国。韩国现代漆艺在民用中追求至善之美,在时尚中传达极致之美,在宗教中寻觅至静之美,在自然中演绎精细之美。韩国漆艺美学思想昭示:漆工艺不仅是传统工艺本身的问题,还关乎"文化立国"的经济立场与艺术身份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中国漆主要生产地,了解院校漆艺教育对漆教育、漆产业等发展现状。研究认为,应加强中国漆艺教育与传承的关系,培养专业创作人才;院校应组织学生去各地实地考察,参观展览,游学;应多与漆及漆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开阔眼界,构建平台;并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和设计基础,提出新颖的创作理念,掌握娴熟的漆工艺技巧,学以致用,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漆艺作品,将漆的重点专项其他学科间的交融,能使漆及与漆相关工艺的融合发展,创作者应学以致用,艺术生活化,进而复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吕豪 《中国生漆》2019,(3):51-52
<正>中国人与漆的因缘迄今已有8000年,荆楚大地更是孕育出过漆艺文明的鼎峰。走进博物馆,我们不曾忘却,一如曾侯乙墓精彩绝伦的漆棺纹饰;走进当代生活,我们不应忘却,中国,乃是漆之大国,大漆的美好也在其日用即道,美物抵心。本次展览汇集了23位湖北漆艺家的作品共40余件,分涉漆画、漆(塑)立体、漆器等三个品类。展览在主题"漆象"的统摄下,可以说从当代漆艺发展的角度全面梳理、回顾了湖北当前的漆艺发展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漆产地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脉,加之漆艺事业的开展——日益增长的漆艺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漆》2016,(3):7-12
匠人匠心极致精美的造物神髓,优秀的技艺代代传承,时断时续的中国漆艺造物的古老文化,触动着世界漆文化历史的进程与发展。然而有着8000年历史的华夏民族古老漆文化的价值在当今时代并未获得国人足够的认知,我们有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探索当代漆艺与生活环境的平衡与衔接,启发漆艺人性化、人文化的深层智慧,思考传统文化再生,漆艺如何从工艺美术语言升华为当代艺术语言,更富于时代的表现力及感染力,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0.
潘天波 《中国生漆》2011,30(4):35-38
我们对大漆的资源、环境与文化担当立场的考虑,实际上是基于对大漆在生态文化中的价值决断与优势肯定,也是在当代漆艺衰微背景下的审美反思。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改革"漆艺生产"模式;培育漆艺消费市场,重塑漆艺消费格局;立足漆艺文化传统,转向漆艺生态研究。只要我们立足大漆之本,以整体"漆艺生态观"为推手,关注生活的、民用的、普及的、诗意的漆艺,东方漆艺一定重获新生,大放漆彩。  相似文献   

11.
江文 《中国生漆》2011,30(1):41-43,53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民族,中国古代漆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美术史、工艺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栽道的传统艺术,在20世纪文化主流化进程的迅猛变化和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正面临着形式与内涵观念的缺失、异化,如何能使漆艺创作在当代语境之下寻求和建构当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漆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漆艺历史。数千年来,中国有着优秀的漆画艺术传统,然而,自进入现代以来,邻国越南在漆画艺术方面迅速发展并且领先于中国。本文尝试以河内为例分析越南漆画艺术的发展经验,以期为我国漆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3.
漆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雕漆在中国漆工艺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雕漆是漆材质运用的巅峰样式。在雕漆的发展过程中,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元末雕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从漆材质语言角度,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雕漆潜含了漆材质自身发展的规律,漆艺的历史线索是伴随着漆材质的本体特性不断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漆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7,26(2):10-32
中国漆工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催生了生漆装饰艺术,"饰威饰荣"的政治文化主张,是漆工艺繁衍滋生的土壤,技术的进步成就了漆工艺的辉煌,时代的变迁演绎着漆文化的生发起伏。漆艺是财富的象征物,生漆艺术的高贵品性决定了它的兴盛衰微总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思潮的影响息息相关,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发生着千思万缕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出于装饰器物的需要,孕育了漆器发生的胚胎;夏商周时期,伴随着青铜生产工具的使用,漆器嵌玉贴金,使生漆装饰艺术走向了多元化发展之路;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油漆"制造技术的发明,生漆装饰艺术体系日臻完善,漆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最终迎来了秦汉时期生漆艺术的辉煌,为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树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漆文化的消长时期,它承前启后,使漆器走上了向精品工艺美术品发展的轨迹,密陀僧、绿沉漆等工艺的出现,就是这一时代的漆工艺发展的杰出成就,而后来夹纻造像、金银平脱工艺的兴起则迎合了时代逆转的风向;宋、元、明、清时期生漆,精制关键技术的突破,把生漆工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传统天然艺术媒材大漆为载体的漆艺——这一古老的视觉艺术样式——在当代艺术兴起和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仍然被中国和东亚各国以东方的方式传承至今。漆艺在时间层面上的表达、漆艺中通过传统技艺的操作所可以达到的具有其独特性视觉及观念表达的可能性,以及漆艺中传递的对时间流程、创作"事件"始末的记录性和还原性,是一种与影像等涉及到时间的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同表达,它的意义正有待被发现。随着当下艺术界、文化界对于大漆及其文化、艺术不断研究、认识的深入,以及漆艺家的实践和探索,关注漆艺与时间的内在关系、漆艺在时间层面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表达的可能性将会展开,借助此种特殊物质媒材展开艺术探索,是漆艺进入纯粹艺术领域探索和创作的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越南的漆画艺术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漆画世界中的佼佼者。其后,历经60多年的发展嬗变,越南漆画享誉国际,对世界各国现代漆画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1986年,越南结合自身实际并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摄取经验开始其"革新开放"。在新的国家发展方针下,越南的漆画艺术事业承载其优良基础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漆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蕴含了中国传统工艺精神,承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智慧。当代中国漆文化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结合西方设计理念,融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能,探寻艺术与工艺更多的可能性,将漆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东亚漆艺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艺文化是最能体现东亚文化特质的样式之一。从古至今,东亚的漆艺文化交流源源不绝。本文以中国为视角,考察东亚漆艺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并对每个阶段状况作以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东亚漆艺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